日本银行的历史

2024-05-09 12:05

1. 日本银行的历史


日本银行的历史

2. 日本银行的机制缺陷

大家知道,人力资源机制是决定银行核心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对外资银行而言,身处陌生的市场,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重要,直接决定了银行经营的成败和发展潜力。收购当地银行,外籍员工掌握着大量的信息、知识、经验和客户关系,是真正的价值所在。日本银行对海外机构沿用国内管理机制,不重视本土化经营管理,决定了其不可能在当地市场生根开花,取得成功。首先,对有知识、有能力的当地员工重视不够,海外机构管理层都是日本人或者日裔美国人,当地员工常常被认为是外来者,被排除在核心管理层之外,积极性不高,归属感较差。日本银行外派员工与当地员工一起工作,但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当地员工没有动力也不愿意浪费时间指导日本员工。日本员工获得有关技术知识困难,能否获得取决于自身是否机灵,能否向当地员工提供某些可以交换的东西。而来自他国的外资企业都雇用美国人或者讲英语的欧洲人,注重本土化,更为当地公众所接受。日本银行对了解海外市场,有一定国际知识经验的本行外派员工,重视不够,对他们掌握的技术信息没有充分利用,转化为价值增值和新的竞争力。银行派员到境外培训,是了解国际市场、更新员工知识结构的重要方式。许多日本银行也常常派员到境外培训,但是所看重的往往是培训的方式。就是说,将培训作为对优秀员工的一种奖励,对其他员工的激励和对外宣传的招牌,没有建立国外技术知识信息应用创新机制。此外,国内外市场环境差异较大,国外技术经验应用空间有限,加上领导不了解、不重视,进一步限制银行竞争力的提高。

3. 日本银行的丑闻

2004年11月25日,该行前桥支店的几名职员趁上司等管理人员不在的时候,在该年11月1日新发行的纸钞中,将其中认为具有稀少价值的四枚连码钞票取出,并将自己的非连码替换的事件,在基于民众告发的内部调查中得以确认。该行职员被处以最高一个星期的停职等的处分,日本银行也以机构的形式公开道歉。在报道中却称这是“非营利目的”“并非盗窃是替换,无金额上的实际损害”,强调这只是一件轻微事件,这缺少站在“金融机关的人在上司背后以个人的目的接触‘公家的钱’”的立场,最终以较轻的惩处收场。2.独立性受到置疑日本政府对日本银行决策的干涉由来已久,特别是在2000年日本经济出现走出紧缩的迹象,日本银行贸然加息导致经济重新步入衰退的情况下,政府的干涉更加频繁。2006年8月日本政府甚至违反常规,修改物价指数计算方法以压低通货膨胀率,从而降低日本银行再次加息的必要性。虽然日本政府虽每五年一次例行调整CPI编制方式,但这一次在时机上却令人怀疑,因为修改时间发生在货币政策出现历史性转折和CPI年增长率转为正值后不久。3.2007年1月18日日本银行货币政策会员会会议前,市场曾普遍预期该次会议上日本银行将加息25个基点。但是随着日本政府官员的轮番口头劝导和派代表出息货币政策会议,日本银行终于屈服,以6:3的投票结果维持利率在0.25%的超低水平不变。4.在发达国家中,一直信奉政府不能干预中央银行的原则,日本银行也标榜自己具有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这次维持利率不变清楚地表明,日本银行的独立性远远不及其他西方国家,甚至有沦为政府附庸的嫌疑。

日本银行的丑闻

4. 日本银行的资本过剩

日本经济持续增长,银行在国内市场经营前景乐观,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有实力开拓国际市场。1985-1989年,日本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4.1%,通胀率1.2%。央行为刺激经济,缓解日元升值的影响,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储蓄率16%以上,为同期英美国家的两倍,但生产性投资饱和,资金严重过剩。经常项目盈余持续增加,加剧国内资金过剩格局,出现两个后果:一是国内非生产领域投资增加,资产价格高涨。据有关分析,1985—1990年间日本土地价格增长了2倍以上,新房价格接近居民年收入的10倍,股指增长率31%。这又导致银行资产规模和市值大增,通过股市融资便利,扩张加快。二是海外投资增加,日本成为最大债权国。1980年代前期以本国政府和非银行金融中介购买美国国债、房地产等资产为主,后期海外银行扩张,贷款投资大增。

5. 日本银行的管理不力

还有,日本银行对海外机构组织管理不力,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收购当地机构是银行获取并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但能否实现预期目的,取决于能否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架构,发挥海外机构的特有功能,确保国外技术信息的及时传递、合理应用。日本银行收购银行从属于规模最大化目标,机构整合不到位,信息传递不畅,管理失控,既不能发挥协同效应,也未能实现获取国际市场先进技术经验提高母行竞争力的目标。

日本银行的管理不力

6. 日本银行的战略失误

银行全球化发展战略失误,以资产规模增长而不是能力提高为目标。首先认识上疏忽,不重视研究海外市场,以为进入国际市场开展业务,与国内市场没有太大的差别,可以轻易占领海外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优势以及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方面的技术经验。在美国房地产泡沫严重的情况下,日本银行继续参与对大不动产开发商发放的银团贷款,大力支持日本企业对美国房地产投资和收购,有的甚至直接投资美国房地产,随着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而遭受巨额损失。1977年到1992年间,大多数日本城市银行的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增长了近乎3倍,达35%。但国际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不过20%左右。而美国、德国和英国银行的国际业务利润占比居1/3和1/2之间。开拓当地市场完全依靠资金成本优势,实行廉价竞争策略,与非日本客户建立了业务关系。但是,除了贷款,其他业务产品较少,不能向海外客户提供复杂的增值服务,没有建立起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随着泡沫经济破灭、银行低成本资金优势消失,新客户流失。Nolle对1983-1992年间日美银行的盈利能力、效率和信贷质量做了比较分析,发现日本银行资产回报率、股本回报率很低,客户授信评级管理水平低,完全依靠低利率政策吸引客户,没有发挥成本效率优势。而美国银行尽管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凭着高价值的产品服务和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始终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收益,体现出较强的竞争发展能力。

7. 中国银行业会不会步日本后尘

。中国银行业会不会步日本后尘?从目前情况来看,应该说已经为期不远。
中国银行业的暴利已经让中国的实体经济和地方融资平台危机四伏,据《2013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显示,从利润总和看,在500强企业中,268家制造企业创造利润4382.4亿元,还不及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总和的57%。
中国的金融资产大部分是以存款的形式集中在银行,2011年中国银行业日赚28.8亿元,2012年每日净利超过30亿。巨额暴利加之监管的庇护,导致银行业形成垄断特权,并且严重阻碍扼杀了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银行业的暴利主要是过去十年间资产膨胀的结果,这是银行利润的最重要来源。由于银行业利润当期性与风险滞后性的缘故,目前银行业的巨额暴利,已经为今后的巨额风险埋下了隐患。
中国银行业的暴利看上去很风光,但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来说,却是一场灾难。银行获得高利润,说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非常高,高利息吞噬了企业的大部分或全部利润,许多企业己沦为银行的一个赚钱工具。银行依靠特殊地位敛财,实是与民争利,直接后果就是降低了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以及国民的消费能力,融资成本高对中小企业更是一个沉重负担,使其无法成长甚至无法存活,也无法创造价值增加就业机会。
中国上市公司应该是观察中国实体经济的主要窗口,近一年A股上市公司加权投资回报率已经低于贷款利率;自2011年4季度以来,沪深两市2429家公司中,R O E低于一年期贷款利率的公司有1044家,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公司有640家,分别占比近43%和25%。利润率如此低的企业能否继续运营下去?实体经济大多无利可图,许多企业已经没信心再维持下去,这些企业一旦倒闭,那么中国银行业会非常难堪!
繁荣的房地产固然是中国银行业获取暴利的主要来源,中国银行业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信贷资金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流向了房地产,一业兴,百业荣的房地产泡沫在银行业的呵护下越滚越大,现在房地产泡沫不破意味着未来破灭的惨烈程度更高,更吓人,摧毁的程度更大。什么时候破灭,只是时间问题。不管从房地产发展规律来看,还是全世界房地产发展情况来看,乃至中国历史发展情况来看,房地产泡沫不可能不破。
正如马蒂娜-奥兰齐(Martine Orange)在其文章《中国银行业的巨大恐惧》中提醒的那样,最容易受到房地产逆转伤害的中国银行业,正在一步步走向深渊:房地产业在贷款刺激下疯狂增长的年代可能要走进一连串金融危机。
高企的地方债务也将直接危击中国的银行业,国家审计署今年对全国地方债务进行了突击审查,审查的结果中央应该非常清楚,实际上许多地方债务已经相当严重,一大批地方政府早就资不抵债,根本没有能力偿还银行借贷。现在很多地方融资平台,每个县政府、地级市政府都设立了类似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或基金公司,这些国企又设立N个子公司,在N个子公司下还可以设立N个孙公司,一代一代地设下去。地方政府直接把土地或资源划拨重组给这些企业,再由这些企业和银行勾结发行理财产品或者信托产品,最后把融到的资金又转给地方政府来挥霍。
10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强调,控制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是一项重要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国必须对影子银行活动实施更严格的审慎监督。IMF认为,影子银行的信贷暴增令中国金融体系变得脆弱。根据中国社科院最新公布的数据,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或达到20.5万亿元,占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
报告指出,中国必须对影子银行活动实施更严格的审慎监督,并通过持续的金融放开(如放开存款利率)消除监管套利动机,并纠正“高风险公司贷款和储蓄产品有隐性担保和救助保证”这样的普遍认识:“如果信贷损失不是由贷款者和储蓄者来承担,国家就会面对庞大的、不可预见的财政成本。”
中国银行业现在如此赚钱,并不意味着银行业有什么业务创新,也不意味着银行的管理方式有什么重大突破,而是靠得天独厚的牌照管制与固定利差,让银行无论是站着躺着都能赚钱!在中国银行业的收入构成中,85%-90%还是靠吃存贷款利差收益而获得。目前,中国年期存款利率是3.25%,贷款利率是6.56%,息差超过3%,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中国银行业会不会步日本后尘

8. 日本央行在日本经济破灭中发挥什么作用

日本中央银行的主要经济职能就是维持价格及金融体系的稳定。由于出口对于日本岛国来说十分重要,因此日本央行一直尝试维持价格的稳定,而日本央行所定义的价格稳定则是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的2%为基准。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日本的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并且长期面对着通货紧缩的压力。由于这个状态始终无法改善,再加上其他一系列的因素,让日本央行难以达到2%的通胀目标,同时也导致民众对通胀失去了信心。为了刺激经济,日本央行在2001年起开始实施多轮的量化宽松政策(QE),而在2013年时,新官上任的日本银行行长黑田东彦更推出了超级量化宽松政策(QQE)来进一步刺激国家经济。一般来说,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打压日圆的汇率。加上日圆作为避险货币之一,当市场波动起伏不定时,也会影响日圆的汇率走势。所以即使日本央行实施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如果市场的避险情绪高涨,日圆还是有升值的可能。因此,投资者除了要留意央行的货币政策对利率及市场的影响外,也不可忽视市场上的风险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