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字的二王行书写法?

2024-05-08 10:21

1. 民字的二王行书写法?

“民”字的二王行书写法(参考):

民字的二王行书写法?

2. 二王书法作品?

   
     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今又二王:王文学、王树民。王文学和王树明先生被称之为当代二王,可见他们的书法造诣确实是非常之高。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欣赏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当代二王书法 
     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今又二王:王文学、王树民。 
     以电视剧《李卫当官2》《杨翠喜案》《王安石变法》《大唐茶圣》《宋太祖开国》等享有盛名的知名作家、编剧、历史学者 ——尚志发先生,曾为王文学先生书写此入得兰亭出得兰亭一文,在人民网、新华网等均有登载。 
     松嫩两江酹酒而歌,苍穹下就是故乡黑龙江肇源县。故乡曾是辽朝黄龙府之域,又是大金国“肇基王绩”之地。千年古韵,苍凉辽阔。近百年来,蒙汉杂居,文化双流,草原与驿站共处,农耕与渔猎相映。其文史光芒,足以兴叹。书家王文学老先生便崛起在这里。 
     文学老自幼功王羲之父子,追习褚遂良、孙过庭、欧阳询诸人。八十余年忘我临池,晚年大倡晋唐书风,大袖煌煌,声名烈烈。一部集甲骨金文、秦篆汉隶、南北碑板、晋唐行草于一炉的《王文学书法作品集》赫然问世。其中所书《兰亭序》可称神妙之品。凡有幸一睹者,无不震惊。自《兰亭序》问世至今,1700余年,临《兰亭序》者当在千百人。今日所见上品不过唐之虞、欧、冯、褚四位。宋元明清虽不乏大书家,却无人能及唐四家。现代诸书家亦有临迹,但其晋唐工夫与神韵则相去甚远。可以说,自唐四家之后,临《兰亭序》者,1400年间,得神韵者唯文学先生!兰亭神韵“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晋书·王羲之传》***观先生所书,用笔细腻洗练,结构智巧多变,精神自在,风神流美,天质自然。把先生所临与唐四家同悬一室,亦难分伯仲。 
     当今书坛,审美多元。但是,无论如何,主流是传统经典书法。晋唐书法是中国书法之精髓。代表着中国书法精神。自晋唐以来至今日,学《兰亭序》者,声息噪杂,其中“出兰亭”说,颇能代表一些人之心声。所谓“出兰亭”,即主张“入得兰亭,出得兰亭”,“写自己之兰亭”云云,此说圆滑周到且豪情万丈,却经不起书法史的考问:“到底有谁入得兰亭了?”入者鲜见而自诩“出兰亭”者甚众。所谓“出兰亭”者,不过成了一些人知难而退的托词。文学先生所书《兰亭序》及《十七帖》与文书双绝的孙过庭《书谱》都可谓大得晋唐之风的神妙之品。文学先生确是可称“入得兰亭出得兰亭的”。文学先生作品中的流美函育古质,飘逸中透著风骨,便是对晋唐书风的升华。这种升华反映在他的创作作品中,如此选入作品集的诸篇行书:李白《塞下曲》、张九岭《感遇》、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陆游《冬夜读书》。榜文“仁者得其寿”、“学海无涯”、“玉振金声”、“闲云野鹤”,及大字“龙”、“虎”、“福”、“寿”,都是书中佳品。 
     “书为心画”书法是心神之作。历代书家无论功业大小,其书法都是他自我的精神描摹,都会打印出人生与社会的背景。文学先生为人真诚、谦和,文雅温善。于新中国崛起之初,肇源百废待兴之时,为城中仅有几位文化人之翘楚。懂教育,通文学,喜书法,勤笔耕。苦寒绝域下,在国家与百姓期盼渴望新文化新生活之际,先贤挺身于前沿,为时代弄潮头。文学老人主掌文化教育多年,草创肇源文化事业于艰难百端之中。白手白刃,初劈榛莽。肇源小城有了高阶中学,第一次有了电影院,有了书店、图书馆、文化馆、美术社、文工团、评剧院、广播站、放映队等等。越来越多的肇源人有了文化,有了文化生活。 
     正是小城有了这些,才使得若干年后,肇源出了大学生、教授、作家、诗人、曲艺家、书法家、画家。有人走出了小城,有人走向了全国,也有人走向了世界。可以这么说,前辈王文学老人是肇源现代文化教育事业当之无愧的奠基者。几十年繁杂细碎的公仆生涯,“苦寒绝域”的边城歌哭,一朝自由解放,气息贯通,激荡飞扬,点线之间便是无我境界。 
     文学先生之书法自新世纪以来,备受书家关注,已经引起世人注目,其作品不仅国内收藏,日本、德国等藏界也有蒐罗。***尚志发*** 
     王树民,号·之一堂。一手能写十几种书体,其多幅作品被多国国家领导人、各界友人及藏家收藏,头顶文化艺术领域多个“家”和“大师”的桂冠。但诚实的黑龙江肇源人证明其降生时并未见闪电、彩虹和祥云。 
     王树民长得很“正统”,架秀琅眼镜,不苟言笑,肢体浅浅浮现谦恭含蓄的学者气质。其父王文学老先生的书法造诣可与虞、欧、冯 褚等唐四家的墨迹媲美,但却两袖清风,一生清贫。丰厚遗产当数卓越家族的DNA。 
     王树民是老三届,出校后即当知青,早年本该擎起祖传毛笔的手,却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举起了锄头,接受了劳动人民的再教育,后在工厂当过学徒,其后又供职于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 
     09年前的两年内他相继痛失双亲,大孝之人感怀父德光辉普照、感恩母爱神圣无边,感伤书法界鱼虫混杂、追名逐利众生浮躁。于是,发誓传承世代家族书法艺术,弘扬我中华传统艺术之瑰宝。遂修行体悟,静心凝神,专注于书法艺术。经勤学苦练后一手能写甲骨文、石鼓文、篆书、汉简、隶、楷、行、草等十多种字型,可谓变化自如、妙笔生花,其作品堪称一部书法艺术发展史。世人惊为奇才! 
     王树民现身兼数职:北京黑龙江商会副秘书长,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阳光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书画拍卖 *** 聘专家,中国文化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荣誉副会长,中华民族联合会书画艺术院副院长,青岛黄海学院特聘教授。 
     为何谓为奇才?于是深究。 
     其一奇,行为奇!不走寻常路:一般书法练习者都是从楷书入手,普遍只练一两种字型,王树民练字却是从文字演变初始的甲骨文开始,而且各种书体都写。他认为楷书只是工具字而已,但甲骨文、金文、篆书较难书写,必须很好的掌握中锋用笔,写得好与否的关键是控笔力度,只要善于控笔,书写其他书体就容易多了。他临帖的方式也极其独特,不描红、不双钩、不一笔一划临摹。他的独特方式为意临、意写,只要他用心观摩过的名碑名帖,凭借“法力”便能很深的领悟个中真谛,下笔时给力就已成竹在胸。初学时挥洒之墨迹高悬于四壁,谓之练习亦作品,作品亦练习。 
     其二奇,思想奇!不想寻常事:练书法和行事一样,众人最忌“眼高手低”,而他最讲求的就是“眼高手低”。高为标准高,不入法眼的一掠而过,目标所及都是晋唐前的名碑名帖。不能不折服初学时他选练的字竟然与高等教育书法教材的选择惊人的雷同。低为姿态低,低头苦练、低调做人。他的成功口诀是:先天才气+内在修为+后天历练。在王树民的心中,成败在于一个“法”字,他认为好的碑帖就是法,法是去芜存精、自然堆砌、水到渠成,法是起也是始。法到好时就是和古人气息贯通,交叠融合,你中有我。 他坦言搞艺术的人大都追求个性,而他追求的却是同、是共性,同即是去俗,去俗即是抛弃其个性,忘掉自我。个性与生俱来,人皆有之,而传统艺术最需要的就是维护,学习传统艺术的秘诀在于求同而不再于存异,超越和创新在没达到某种高度时简直就是扯淡之说。君不见晋唐书法的丰碑高高屹立,现代书法家只可仰视而不可亵玩焉!只有先忘了我最后才会有真我,当然,也不是所有书法追求者忘了我就会有真我。王树民最热望的就是能及早达其父王文学之项背——入得兰亭,出得兰亭。 
     其三奇,出身奇!不是寻常人!不做寻常梦! 王树民不是寻常人,他出生在世代书香世家,祖祖辈辈都是文化人,爷爷乃松花江东名士,为私塾先生,父亲是跨世纪书法大家,真迹收藏于《王文学书法作品集》,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凡有幸一睹《兰亭序》之临迹者,无不惊叹其风骨之非凡,神韵之唯美!据说王老故去后王树民破碎了众多巨贾豪商想高价收藏的美梦。其母一生执教40余载,桃李天下,贤德双修,陪伴其父临摹大家真迹,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亦是几近痴迷,所书之字功底扎实,神韵兼具。王树民固执的完整储存著父母的书法真迹,他捍卫的应该不只是艺术尊严、家族荣誉,更是一份厚地擎天的父子母子情意。 
     凭心而论,相对其父母和某些书法家,王树民本人全心提笔练字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自幼随父母识文习字,目睹其父母写字近60载,赏阅历代名碑名帖几十年,看的时间可谓长达生命的三分之二!其父母之真传和其他大家之心得早已入骨至髓!成为奇才绝非偶然。 
     王树民也不做寻常梦:虽然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使他得天独厚,但他从不骄矜虚妄,从他食指和中指上厚约0.3公分的老茧可观其用功程度。他曾为其作品不能与其父作品一同登堂入室而深深羞愧,他曾为被商业文明侵蚀的神圣书法艺术悲哀和焦虑,而且悲哀和焦虑还在延续……。所以“每天进步一小步”是他的座右铭,他以顽强的意志学步、同步、超步,他矢志不移的要把偏执狂才能大成的艺术精神进行到底。 
     若要问王树民的字究竟书写得如何,曾有专家学者惊叹为: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今又二王——王文学,王树民。因本人水平实在有限,不敢妄加评价,还是请你自个去欣赏吧。相信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眼光是趋同的,即便是不懂书法之人看到王树民的字都会和我一样,为之眼前一亮,为之精神大振! 
     奇才书法艺术家王树民已经成功了,但是他怀揣著不寻常的梦,他认为传统书法艺术的顶峰无极限,所以他依然在书法艺术的漫漫长路上努力追索,继续登顶。 让我们向奇才书法艺术家,向有所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书法艺术家致敬! 

3. 二王书法作品

      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今又二王:王文学、王树民。王文学和王树明先生被称之为当代二王,可见他们的书法造诣确实是非常之高。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二王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二王书法作品欣赏        
          二王书法作品图片1        
          二王书法作品图片2        
          二王书法作品图片3        
          二王书法作品图片4 
          当代二王书法 
         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今又二王:王文学、王树民。
         以电视剧《李卫当官2》《杨翠喜案》《王安石变法》《大唐茶圣》《宋太祖开国》等享有盛名的知名作家、编剧、历史学者 ——尚志发先生,曾为王文学先生书写此入得兰亭出得兰亭一文,在人民网、新华网等均有登载。
         松嫩两江酹酒而歌,苍穹下就是故乡黑龙江肇源县。故乡曾是辽朝黄龙府之域,又是大金国“肇基王绩”之地。千年古韵,苍凉辽阔。近百年来,蒙汉杂居,文化双流,草原与驿站共处,农耕与渔猎相映。其文史光芒,足以兴叹。书家王文学老先生便崛起在这里。
         文学老自幼功王羲之父子,追习褚遂良、孙过庭、欧阳询诸人。八十余年忘我临池,晚年大倡晋唐书风,大袖煌煌,声名烈烈。一部集甲骨金文、秦篆汉隶、南北碑板、晋唐行草于一炉的《王文学书法作品集》赫然问世。其中所书《兰亭序》可称神妙之品。凡有幸一睹者,无不震惊。自《兰亭序》问世至今,1700余年,临《兰亭序》者当在千百人。今日所见上品不过唐之虞、欧、冯、褚四位。宋元明清虽不乏大书家,却无人能及唐四家。现代诸书家亦有临迹,但其晋唐工夫与神韵则相去甚远。可以说,自唐四家之后,临《兰亭序》者,1400年间,得神韵者唯文学先生!兰亭神韵“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晋书·王羲之传》)观先生所书,用笔细腻洗练,结构智巧多变,精神自在,风神流美,天质自然。把先生所临与唐四家同悬一室,亦难分伯仲。
         当今书坛,审美多元。但是,无论如何,主流是传统经典书法。晋唐书法是中国书法之精髓。代表着中国书法精神。自晋唐以来至今日,学《兰亭序》者,声息噪杂,其中“出兰亭”说,颇能代表一些人之心声。所谓“出兰亭”,即主张“入得兰亭,出得兰亭”,“写自己之兰亭”云云,此说圆滑周到且豪情万丈,却经不起书法史的考问:“到底有谁入得兰亭了?”入者鲜见而自诩“出兰亭”者甚众。所谓“出兰亭”者,不过成了一些人知难而退的托词。文学先生所书《兰亭序》及《十七帖》与文书双绝的孙过庭《书谱》都可谓大得晋唐之风的神妙之品。文学先生确是可称“入得兰亭出得兰亭的”。文学先生作品中的流美函育古质,飘逸中透着风骨,便是对晋唐书风的升华。这种升华反映在他的创作作品中,如此选入作品集的诸篇行书:李白《塞下曲》、张九岭《感遇》、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陆游《冬夜读书》。榜文“仁者得其寿”、“学海无涯”、“玉振金声”、“闲云野鹤”,及大字“龙”、“虎”、“福”、“寿”,都是书中佳品。
         “书为心画”书法是心神之作。历代书家无论功业大小,其书法都是他自我的精神描摹,都会打印出人生与社会的背景。文学先生为人真诚、谦和,文雅温善。于新中国崛起之初,肇源百废待兴之时,为城中仅有几位文化人之翘楚。懂教育,通文学,喜书法,勤笔耕。苦寒绝域下,在国家与百姓期盼渴望新文化新生活之际,先贤挺身于前沿,为时代弄潮头。文学老人主掌文化教育多年,草创肇源文化事业于艰难百端之中。白手白刃,初劈榛莽。肇源小城有了高级中学,第一次有了电影院,有了书店、图书馆、文化馆、美术社、文工团、评剧院、广播站、放映队等等。越来越多的肇源人有了文化,有了文化生活。
         正是小城有了这些,才使得若干年后,肇源出了大学生、教授、作家、诗人、曲艺家、书法家、画家。有人走出了小城,有人走向了全国,也有人走向了世界。可以这么说,前辈王文学老人是肇源现代文化教育事业当之无愧的奠基者。几十年繁杂细碎的公仆生涯,“苦寒绝域”的边城歌哭,一朝自由解放,气息贯通,激荡飞扬,点线之间便是无我境界。
         文学先生之书法自新世纪以来,备受书家关注,已经引起世人注目,其作品不仅国内收藏,日本、德国等藏界也有搜罗。(尚志发)
         王树民,号·之一堂。一手能写十几种书体,其多幅作品被多国国家领导人、各界友人及藏家收藏,头顶文化艺术领域多个“家”和“大师”的桂冠。但诚实的黑龙江肇源人证明其降生时并未见闪电、彩虹和祥云。
         王树民长得很“正统”,架秀琅眼镜,不苟言笑,肢体浅浅浮现谦恭含蓄的学者气质。其父王文学老先生的书法造诣可与虞、欧、冯 褚等唐四家的墨迹媲美,但却两袖清风,一生清贫。丰厚遗产当数卓越家族的DNA。
         王树民是老三届,出校后即当知青,早年本该擎起祖传毛笔的手,却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举起了锄头,接受了劳动人民的再教育,后在工厂当过学徒,其后又供职于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
         09年前的两年内他相继痛失双亲,大孝之人感怀父德光辉普照、感恩母爱神圣无边,感伤书法界鱼虫混杂、追名逐利众生浮躁。于是,发誓传承世代家族书法艺术,弘扬我中华传统艺术之瑰宝。遂修行体悟,静心凝神,专注于书法艺术。经勤学苦练后一手能写甲骨文、石鼓文、篆书、汉简、隶、楷、行、草等十多种字体,可谓变化自如、妙笔生花,其作品堪称一部书法艺术发展史。世人惊为奇才!
         王树民现身兼数职:北京黑龙江商会副秘书长,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阳光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书画拍卖网特聘专家,中国文化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荣誉副会长,中华民族联合会书画艺术院副院长,青岛黄海学院特聘教授。
         为何谓为奇才?于是深究。
         其一奇,行为奇!不走寻常路:一般书法练习者都是从楷书入手,普遍只练一两种字体,王树民练字却是从文字演变初始的甲骨文开始,而且各种书体都写。他认为楷书只是工具字而已,但甲骨文、金文、篆书较难书写,必须很好的掌握中锋用笔,写得好与否的关键是控笔力度,只要善于控笔,书写其他书体就容易多了。他临帖的方式也极其独特,不描红、不双钩、不一笔一划临摹。他的独特方式为意临、意写,只要他用心观摩过的名碑名帖,凭借“法力”便能很深的领悟个中真谛,下笔时给力就已成竹在胸。初学时挥洒之墨迹高悬于四壁,谓之练习亦作品,作品亦练习。
         其二奇,思想奇!不想寻常事:练书法和行事一样,众人最忌“眼高手低”,而他最讲求的就是“眼高手低”。高为标准高,不入法眼的一掠而过,目标所及都是晋唐前的名碑名帖。不能不折服初学时他选练的字竟然与高等教育书法教材的选择惊人的雷同。低为姿态低,低头苦练、低调做人。他的成功口诀是:先天才气+内在修为+后天历练。在王树民的心中,成败在于一个“法”字,他认为好的碑帖就是法,法是去芜存精、自然堆砌、水到渠成,法是起也是始。法到好时就是和古人气息贯通,交叠融合,你中有我。 他坦言搞艺术的人大都追求个性,而他追求的却是同、是共性,同即是去俗,去俗即是抛弃其个性,忘掉自我。个性与生俱来,人皆有之,而传统艺术最需要的就是维护,学习传统艺术的秘诀在于求同而不再于存异,超越和创新在没达到某种高度时简直就是扯淡之说。君不见晋唐书法的丰碑高高屹立,现代书法家只可仰视而不可亵玩焉!只有先忘了我最后才会有真我,当然,也不是所有书法追求者忘了我就会有真我。王树民最热望的就是能及早达其父王文学之项背——入得兰亭,出得兰亭。
         其三奇,出身奇!不是寻常人!不做寻常梦! 王树民不是寻常人,他出生在世代书香世家,祖祖辈辈都是文化人,爷爷乃松花江东名士,为私塾先生,父亲是跨世纪书法大家,真迹收藏于《王文学书法作品集》,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凡有幸一睹《兰亭序》之临迹者,无不惊叹其风骨之非凡,神韵之唯美!据说王老故去后王树民破碎了众多巨贾豪商想高价收藏的美梦。其母一生执教40余载,桃李天下,贤德双修,陪伴其父临摹大家真迹,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亦是几近痴迷,所书之字功底扎实,神韵兼具。王树民固执的完整保存着父母的书法真迹,他捍卫的应该不只是艺术尊严、家族荣誉,更是一份厚地擎天的父子母子情意。
         凭心而论,相对其父母和某些书法家,王树民本人全心提笔练字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自幼随父母识文习字,目睹其父母写字近60载,赏阅历代名碑名帖几十年,看的时间可谓长达生命的三分之二!其父母之真传和其他大家之心得早已入骨至髓!成为奇才绝非偶然。
         王树民也不做寻常梦:虽然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使他得天独厚,但他从不骄矜虚妄,从他食指和中指上厚约0.3公分的老茧可观其用功程度。他曾为其作品不能与其父作品一同登堂入室而深深羞愧,他曾为被商业文明侵蚀的神圣书法艺术悲哀和焦虑,而且悲哀和焦虑还在延续……。所以“每天进步一小步”是他的座右铭,他以顽强的意志学步、同步、超步,他矢志不移的要把偏执狂才能大成的艺术精神进行到底。
         若要问王树民的字究竟书写得如何,曾有专家学者惊叹为:古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今又二王——王文学,王树民。因本人水平实在有限,不敢妄加评价,还是请你自个去欣赏吧。相信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眼光是趋同的,即便是不懂书法之人看到王树民的字都会和我一样,为之眼前一亮,为之精神大振!
         奇才书法艺术家王树民已经成功了,但是他怀揣着不寻常的梦,他认为传统书法艺术的顶峰无极限,所以他依然在书法艺术的漫漫长路上努力追索,继续登顶。 让我们向奇才书法艺术家,向有所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书法艺术家致敬!

二王书法作品

4. 二王书法精选的目录:

王羲之·蔺亭序王羲之·得示帖王羲之·平安帖王羲之·何如帖王羲之·速宦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羲之·姨母帖王羲之·初月帖王羲之·雨后帖王羲之·奉橘帖王羲之·寒切帖王羲之·二谢帖王羲之·丧乱帖王羲之·游目帖王羲之·哀祸帖王羲之·上虞帖王羲之·孔侍中帖王羲之·忧悬帖王羲之·行穰帖王羲之·旃严胡桃帖王羲之·大道帖王羲之·长风帖王羲之·妹至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献之·鸭头丸帖王献之·地黄汤帖王献之·鹅群帖王献之·廿九日帖

5. 二王的行书风格及影响

  二王行书并不是行书“书体”的源头,但绝对是后世行书“风格”的主要源头。
   
      
   
      被李世民认为“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王羲之传论》)的王羲之,以创“新体”而成为领袖群伦的书史“第一人”。他所创的“新体”之一,正是行书。
   
      在王羲之前,行书已然是一种通行的书体,如汉朝简牍中的早期行书,后世已不能见但载于史乘的刘德升、钟繇、胡昭以及王羲之师承的卫王,为王羲之以前的行书勾勒了一条显明的线索,特别是由钟繇而下以至卫王的行书风貌,在王羲之生活的早期,则是文人士大夫效法的书写风范,是当时的一种“流行体”。我们从后世出土的《李柏文书》推测,这种“流行体”在笔画连带、体势增长的同时还保留了隶书的一些笔画牲特征,因而畅达与凝重、风神外耀与朴质内敛兼而有之。王羲之的“新体”源于这种“流行体”(如传为王羲之的《姨母帖》即与《李柏文书》有不少相类处),但“力兼众美,会成一家”(清宋曹《论草书》),他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改写了行书的书写“法则”,减去书写中的隶意,而出以迅捷爽直,体态上则易扁为纵,更加强调笔势的连贯和挺劲,从而将行书风格转换为一种“清劲妍美,遒润畅达”的新面貌,而且“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变法而成“新体”,使行书书体趋向完善,也使行书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身为王羲之的传人,王献之很好地继承了其父的艺术风范,特别是在行书上,“子敬才高识远,于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张怀《书议》)。从世传王献之的若干行书帖(如《廿十九日帖》、《地黄汤帖》等)看,献之行书在精神层面上确实与其父一脉相承,萧疏洒脱、妍美流畅是审美主调。但是,献之行书体势更为宽博,造型更为端严,笔法上则由内捩而为外拓,意态上也更见放纵自如。“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之独绝也”(张怀《书断》)的缘故,王献之在传承父亲精神内容的同时融入了张芝的形式语言,所以,他的行书大都偏向于草,偏向于开扩纵横,后代许多草书家往往于此取法。谓王献之“更开一门”,“独开门户”,立论正在于此。而且,王献之的“外拓”笔法也开启了行书体的另一法门,颜真卿于此即受益非浅。
   
      初唐之世,由于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并尊羲之为“书圣”,而使王羲之行书大放光彩(虽然李世民尊大王,抑小王,但小王与大王的血肉关系,似乎无法割断),初唐的书风也就与王羲之一脉相承。初唐习王之风蔚为壮观,一纸《兰亭》,既有著名的冯承素摹本,又有褚摹兰亭、传欧阳询临摹本《定武兰亭》、虞世南临本等等,《兰亭序》俨然而成“天下第一行书”。李世民行书自本于逸少,却因其帝王风采而更添雍容温雅之态。“初唐四家”虽主要在楷书上承继二王风韵,但所书行书也无不得之于二王:虞世南得二王之萧散,褚遂良得二王之清劲,欧阳询得二王之秀健。而陆柬之《文赋》更是一派《兰亭》风骨,遒劲、温润,“唐人法书,结体遒劲,有晋人风骨者帷见此卷”(元揭溪斯语)。总而言之,在李世民的倡导下,在一朝文人的群效之中,二王行书体系在初唐终成大势,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大景观。自此而后,直至清代倡碑,几代行书书家,莫不模范二王,或在二王的胎体上刻意创新,另开一系。二王行草的传承,蔚成书法史上的“帖学”大宗。
   
      米芾,无疑是二王行书体系中的重镇。米芾的皈依二王,是由唐颜、柳、李邕溯源而上的最后选择。米芾以“集古字”为荣,在二王体系中纵意取法,“取诸长处,总而成之”(米芾自述)。米芾之“成”,积聚着一生“集古”的深厚功力,更凝结着他天性近“颠”的叛逆精神,羲献的闲雅、洒脱,他心领神会,并以“刷”法、以“八面出锋”,而成“风樯陈马,沉着痛快”(苏轼《东坡集》)之夭矫自如的崭新面貌,羲献的“俗姿”,则力避之,“吾书无一笔王右军俗气”(董其昌《〈东见帖〉跋》引米芾自述)。笔法上,米芾将侧锋疾“刷”与中锋劲行糅合一在二王基础上有着创造性的发展,结字上的欹侧源于李邕但更为恣意、飞动,为行书重塑了勃勃的生机,从某种意义上说,二王行书的精神魅力,在米芾手上才得到了淋漓的体现,甚至可以说二王在米芾身上实现了“凤凰涅磐”,因为米芾,二王行书体系更加熠熠生姿。而米芾也就在二王大体系中开创了自己的行书小体系。米芾之后,大量的书家追随其侧,如米友仁、吴踞、王庭筠等等。当代书坛,学米更成时风,其中内奥,堪让人回味再三。
   
      与米芾同时的薛绍彭,被人称为“独得二王笔意”(宋危素《薛临〈兰亭叙〉跋》),今人尹旭也称其与二王“形神俱肖,足以乱真”(《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他的这种真实地传承晋人雅韵,为二王行书体系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铺垫作用。
   
      如果对宋人行书尚意与二王行书的关系作一个总体性的评述,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二王行书为宋人尚意提供了先天的“动力”,让宋人之“意”能够具有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丰富,而宋人尚意则使二王行书重放异彩,使二王行书体系形成更为壮观的书史系统。宋人尚意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更是一种历史的发展。
   
      但在元人看来,宋人书法却是“去古已远”,于是,就有了以赵松雪为代表的元人书家对二王书法的“复兴”。赵松雪“惟于行书极得二王笔意”(陶宗仪《辍耕录》),力振南宋以来二王行书体系的衰竭气象。赵的行书在全力继承二王笔法、风韵的同时,更为儒雅飘逸,一派文人气息,使二王体系增添了新的意蕴,另外,赵松雪将草、行、楷笔法全力贯通,所作或为行楷,或为行草,或为纯行书,皆注以二王的晋人品格,大大丰富了行书的表现力。作为二王体系中的一代宗师,赵松雪的“复古”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其他如鲜于枢行书于二王之雄劲处精研而成,康里子山行书在二王清隽中力学而出,皆成一代大家之格。而赵体行书之笼罩整个元代书坛,则已然是二王行书体系的一种“变相”普及。“复古”为二王行书在一个时代获得生机,而“普及”则不可避免地使二王行书体系走向媚俗。
   
      明代前期,大多行书书家仍为赵书所范围,他们借赵而窥二王,然离二王已远。至中叶后,才稍有改观,祝允明行书以赵书为源,然能追二王之淳雅,唐寅在峭侧上力图脱出赵书,文征明则着力从挺拔劲健中间接晋人,相较而言,王宠离晋“韵”最近,他的行书是赵氏书风的反叛,但骨力稍欠,加之英年早逝,未然形成影响;邢侗直学王羲之书法,温润雅淡,与董其昌并称,但终不及董其昌影响深远。
   
      近现代书家中,以沈尹默为代表,集合白蕉、马公愚、邓散木、潘伯鹰、李天马等,在碑学氛围中力求回归二王体系,形成当时的“二王派”,他们大都以行、草擅长,皆能出以文人“雅气”,他们的影响一直延至解放后,对碑学的泛滥起到一种“纠偏”的作用,在“碑学”形成俗态的关头,为书坛带来一股清气,同时,更在解放初的书坛占据主导,使二王行书体系再次复兴,沈尹默作为领袖人物功不可没。但从创作看,白蕉对二王体悟最深,被沙孟海称为“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沙孟海《题兰长卷跋》),在这次“复兴”中达到最高成就。
   
      七十年代末开始,书法在长期寂寞之后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持续近二十年的“书法热”,将碑、帖的各种流派,各种风格都凸现出来,二王行书体系也再次全面复兴,无论是学米芾,学王铎,亦或学二王本身,皆洋洋大观,甚至形成“小行书风”、“手札风”等等,为书法的更加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王行书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书史系统,要想胪列清楚并非易事,上述线索只是给人提供一个认识的参照。从风格上看,二王行书体系内部呈观出来的表征虽然丰富多采,特别是这一体系中的那些大家更是各擅其胜,卓然独立,但从总体上说,无论是雅秀、雅淡、雅健,都脱不开一个“雅”字,这种“雅”是文人风采的外化,它既有“不激不厉”的温文,亦有沉厚痛快的雄健,从“雅”中的各取所需,各从所好,使二王行书体系在总体风格的统一下,斑斓多姿,亦复使书法史充满无穷的魅力。这是我们认识二王行书体系风格的一个基本视角和出发点;从书史传统看,二王行书体系的传承主要在文人圈内,是帖学兴衰荣枯的主要脉络,如果从根源而言,整个文人书法系统,都投射着二王书风的光辉,二王行书体系自然在其中占据特为重要的地位。

二王的行书风格及影响

6. 二王行书特征及重要意义

王羲之和王献之创造了一个时代书风,堪称书法史上的经典,它是书法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的标志,历史发展到今天,对二王书风顶礼膜拜的虔诚心丝毫没减,二王书风的经典魅力依然夺人。然而,当我们今天面对二王书风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二王书风对我们当代书法创作的启迪何在,对书法革新的意义何在,这也许是我们学习二王书风最有益的探索。
 
正确认识二王书法的历史地位
(一)二王书风的形成有其社会和历史的必然
二王处于社会动荡的变革时期,各书体的发展正处于成熟阶段,二王对书法的勤奋与天赋以及他们的革新精神,成就了他们在书法方面的经典地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书法发展的契合点,没有二王也会有二张二李出现,就像唐代诗歌出现李白、杜甫,宋代词赋出现苏轼、李清照一样,每个朝代出现的艺术高峰都有其代表性人物。
(二)二王经典地位无人撼动
经过历史的检验,二王书法已经深入人心,被广大书法家所崇敬和爱戴,尽管有米芾之狂言“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年”的骂声,但丝毫没有降低二王的书法地位,其实米芾学习二王已入魔境,在他晚年还在大量的临摹王羲之的帖,怎能不佩服王羲之呢?只是心力不逮,无法达到二王之神韵而郁闷罢了,米芾说“唐太宗学右军不能至,故大骂子敬”,而他自己呢,由于用力学习王羲之而达不到那个“入晋人格”目标,晚年也就大骂二王了。这种骂其实是对二王的崇敬。时至今日,我们也有一些书家大骂二王,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想下工夫而想走捷径,以丑书自居,而美其曰创新,这是对二王书法的亵渎。
 
(三)正确学习传承二王书法是我们的责任
二王书法总的特点是俊逸流丽,笔法变化多端,内檿、绞转等笔法技术难度大,特别是使转动作,即运笔时笔锋在纸面上如何扭转自如而又不露斧凿痕迹,字距与行距之间的空间处理,每个字的疏密关系与整幅作品章法的疏密关系的处理,字的大小与笔画粗细的极化处理,以及二王当时使用的笔墨纸砚与我们现在的使用工具有什么差异等等,这些技术因素不加以分析与研究,盲目地毫无准备的学习二王,恐怕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所以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准确快速地表现二王书法面貌和精神,传承传播二王艺术成果,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从二王书风看传统理念。
二王书风是经典,二王书风告诉我们,经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前代经典的借鉴学习上。今天我们把二王书风当作学习的经典,一个重要的启示,是我们必须脚踏厚实的坚持传统,书法的学习必须依靠传统经典,离开了对传统经典的学习和继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要说是创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献之也好,他们的创造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都有源头可找,根基可寻,其传承的脉络十分清晰。然而,当代书法创作,有人虽冠以学习二王书风,但没有以二王经典为基础,或者说根本没有沉下心来,扎进传统之中,而是蜻蜓点水,学其皮毛,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笔法在写二王,却以二王书风自居,轻浮浅薄,庸俗粗糙,其书法自然面目可憎。
书法学习需要浸淫传统,道理简单,可要真正打进去,谈何容易,二王尚且要师法传统经典,何况我们呢,就更要以传统为基础,潜心摹习,方能根正基厚,如源头活水之不竭,则学书之途通达而目标可期。
 
从二王书风看书法创作的革新意识。
从王羲之完成行、草、真书独立机制,到王献之其超迈脱俗的字体得到大众的认可,贯穿于他们书法实践中,都是一种革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从前面经典中吸取营养,独创面貌成为经典,这是学习书法最为难能可贵的,当代书法创作呈现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们要有正确的艺术观和高格调的审美能力。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立足于传统经典;另一方面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树立自己的鲜明风格。
二王书风今天依旧是众人临习的对象,但不要停留在表象上,遗神取貌,得意忘形,要深入其精髓,防止千人一面,毫无生气。王羲之常说“适我无非新”,或因求新而欲变,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二王书风是经典,在创作实践中积极探索,既要有经典的基础更要有自己的想法。
从二王书风看书法欣赏的大众审美。
二王书风的清新脱俗,充满了欣赏的美感,其纯正的书风迎合了当时士人的审美情趣,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这是书法欣赏的最高境界。《兰亭序》一出,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赞美之词。清包世臣谓兰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审美指导下完成的,它的用笔、结体,还是章法都堪称美的典范。正因为《兰亭序》有兼擅众美之功与特别拔俗之风骨,才受到了历代书家的推重,《兰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弥高,令人望而兴叹,叹为观止。


7. 唐朝二王字帖指的是哪两位书法家?

二王字帖不是唐朝的。“二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合称。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

唐朝二王字帖指的是哪两位书法家?

8. 二王正楷书法作品欣赏

  二王,后人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这父子两,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书法写的最好的两父子了。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二王正楷书法作品欣赏,希望对你有用!         二王正楷书法作品欣赏        
          二王正楷书法作品图片1        
          二王正楷书法作品图片2        
          二王正楷书法作品图片3        
          二王正楷书法作品图片4 
          二王书法个人评价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蒐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楷书点画的写法 
         学习楷书,首先要从点画开始学起,汉字的基本点画包括:横、竖、撇、捺、钩、点,六种;如果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横、竖、撇、捺、钩、点、折七种,作为基本点画的运笔方法来学。任何点画在书写时都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这七种点画也不例外。下面我们逐一介绍具体写法。
         “横”的写法:横在永字八法中叫“勒”,勒是力度的一种形象描写。行笔时,主要运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向右“勒笔”行笔中笔杆左倾。横画包括:露锋起笔横和藏锋起笔横两种。
         露锋起笔横:笔锋顺势向右下入纸轻顿笔,迅速微提笔锋调顺成向右行趋势的感觉,同时再次顿笔,此次顿笔可比第一次力度稍重一点,之后,向右中锋缓行笔,行笔方向向右上微高一点行笔,最后,用笔锋向右下轻顿笔,然后再用笔锋向左上回锋至横画中心即可。
         藏锋起笔:欲左先右,笔锋逆势向右入纸,随即向右下以笔锋轻顿笔,然后微提笔锋调整成有右行趋势感觉的笔锋,再次在原处顿笔,力度可比第一次稍重,之后向右缓行笔,收笔方法与露锋起笔横相同。熟练以后,藏锋起笔,有时可以处理成“意藏”,即笔锋在落纸同时较快速度的有欲左先右回旋笔锋之意。
         露锋和藏锋只是在起笔上不同,中间行笔和收笔方法是相同的。以上是横画的基本运笔方法,在实际创作时,要根据字形结构,灵活多变,比如:长短变化、粗细变化、水平角度、取势、起笔收笔的轻重变化等,有时也可引入篆、隶体的运笔方法以求多变。关于变化性处理,是建立在基本写法熟练之后,灵活掌握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