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绪的一些小知识

2024-05-13 17:51

1. 关于情绪的一些小知识

       之前先生1月15日的文章《如何高效克服情绪的困扰》一文中提到了“边缘系统”、“杏仁核”、“大脑皮层”在情绪中的作用。还有应对情绪的方法,正好搜集了一些资料,向大家大致介绍补充一下知识。如有不清楚的还望多多指正。
  
         先向大家介绍相对陌生的“Papez环路”,这个概念由美国神经科学家Papez在1937年提出,并指出这个环路与情绪有关。 Papez认为情绪体验主要由扣带回控制,情绪的表达主要由下丘脑控制。 
  
                下图就是Papez环路
                                          
         Papezr提出:机体将接收到的含有情绪成分的刺激信息传入丘脑, 再通过两条神经通路进行加工处理 :
  
          ①丘脑通过感觉皮层传到扣带皮层, 产生情绪体验 ;而扣带皮层又通过海马影响下丘脑,从而调控情绪表达;
  
          ②丘脑直接将情绪信息传递到下丘脑,引起生理反应, 导致情绪表达 ,同时,下丘脑又能通过丘脑前核调控扣带皮层活动,影响情绪体验。
  
 
  
                                          
         而先生文中提到的 “边缘系统 ”是神经科学家Paul Maclean在Papez理论的基础上,将杏仁核、伏核等结构加入Papez环路中,命名为“边缘系统”, 认为核心是海马 ,海马接受来自于外部世界的感觉信息,也接受体内环境(如内脏)的信息,情绪的体验就是对这些外部和内部信息的整合。
  
         相关研究表明,大脑皮层调节着皮层下各部位的活动,但是,情绪发生的核心部位主要在皮层下结构。下丘脑在整合与协调周边神经系统的反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 杏仁核在联系下丘脑(情绪表达)进而大脑皮层(情绪体验)中发挥重要作用 。
  
          而两侧大脑半球对情绪的调节存在差异 。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放电;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放电。( 因为女性的大脑右半球比较发达,所以这可能是女性对负性情绪反应更大,甚至易抑郁症的原因之 一。)
  
        (1) 杏仁核   杏仁核几乎接受所有的感觉系统投射,并将来自各个感觉系统的信息整合,在情绪的神经环路中起到重要作用。是连接情绪产生系统和情绪调节系统的关键中枢。
  
 实验发现:
  
         -电刺激人的杏仁核可以引起恐惧、愤怒或者焦虑;
  
         -损毁杏仁核则导致动物变现出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淡漠,恐惧和攻击行为异常降低,并且变得冷漠缺乏激情;
  
         (2) 下丘脑   下丘脑是情绪调节系统的效应中枢。将来自边缘系统的情绪信息进行整合,一方面传入大脑皮层形成情绪体验,另一方面通过调控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影响情绪表达。
  
          电刺激下丘脑的部分区域能使动物产生情绪防御反应:
  
          -刺激下丘脑外侧部,引起捕食性攻击行为。现为先静待时机,找准机会迅速扑向猎物并将其咬死;
  
          -刺激下丘脑内侧部,引起情感性攻击行为。表现为虽向其它动物摆出明显的威胁姿势,但并不真正发动攻击。
  
         (3) 前额叶皮层   大脑皮层的额叶与情绪关系最为密切,参与情绪的认知、表达、调节和反应。动物从低等向高等进化,前额叶皮层面积也相应增大, 在注意、知觉、工作记忆以及执行功能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 
  
          对前额叶参与情绪的认知,始于一百多年前一位名叫Phineas Gage的案例,因为意外爆炸,铁夯穿过他的左侧颅骨,严重损害了他的左侧前额叶皮层。但令人惊奇的是,他恢复意识并幸运地活了下来,他的运动、语言、学习、记忆都没受到损害,智力正常。但是他变得专横、傲慢、反复无常。
  
         - 决策和情绪有密切关系 。情绪会影响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同样,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也伴随着期待、兴奋、担忧、焦虑和失望等情绪反应。
  
         有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中的腹内侧前额叶受损的患者智力正常,但是决策能力严重受损。因此有学说认为:各种情绪的变化会使机体形成特定的“躯体标记”,当再次经历相似情绪体验时,“躯体标记”使我们加速做出有利选择。认为腹内侧前额叶是编码“躯体标记”的部位。
  
         -前额叶皮层与情绪调节 
  
          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 最常用的是认知重评 。这一般是在情绪产生的早期发挥作用。它是指重新理解情绪事件和情景以达到调节情绪反应和影响的目的。研究证实,当要求被试采用重评策略调节情绪时,外侧和内侧前额叶皮层激活增强,并且增强的程度与重评的成功相关。前额叶皮层的激活和杏仁核的激活呈负相关,两者相互拮抗。(应该是先生文中所提到的“识别自己的情绪”了吧)

关于情绪的一些小知识

2. 心理学情绪有哪些

 心理学情绪有哪些
                      心理学情绪有哪些?情绪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情绪不好会引发好多的心理疾病,保持一个好心情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心理情绪要注意。那么,心理学情绪有哪些呢?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心理学情绪有哪些1     (1)基本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它的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当代心理学家常把喜怒哀惧看做是最基本的情绪。
    基本情绪可以分为两类: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与接近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包括快乐、兴趣、满足和爱等。一般认为,积极情绪有三个重要的适应功能,即支持应对、缓解压力、恢复被压力消耗的资源。而消极情绪是与回避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适度的消极情绪有时是有益的,但过于强烈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则对人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有害。
    
     (2)复合情绪 
    复合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如焦虑就包含着恐惧、内疚、痛苦、愤怒四种情绪的组合,悲喜交加的情景也是不难想象的复合情绪。有些复合情绪可以命名,有些则难于命名。
    伊扎德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人的基本情绪有兴趣、惊奇、厌恶等11种,并由此产生三类复合情绪,即基本情绪的混合(如兴趣—愉快、恐惧—害羞等)、基本情绪和内驱力的结合(如性驱力—兴趣—享乐等),以及基本情绪和认知的结合(如活力—兴趣—愤怒等)。
    心理学情绪有哪些2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热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弥散和持久的情绪,也即平时说的心情。心境的好坏,常常是由某个具体而直接的原因造成的,它所带来的愉快或不愉快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段,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影响人的感知、思维和记忆。
    愉快的心境让人精神抖擞、感知敏锐、思维活跃、待人宽容;而不愉快的心境让人萎靡不振、感知和思维麻木,多疑看到的、听到的全都是不如意、不顺心的事物。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猛烈、迅疾和短暂的情绪,类似于平时说的激动。激情是由某个事件或原因引起的当场发作,情绪表现猛烈,但持续的时间不长,并且牵涉的面不广。激情通过激烈的言语爆发出来,是一种心理能量的宣泄。
     3、热情 
    热情是一种强而有力、稳定、持久和深刻的情绪状态。它没有心境的弥散那么广泛,但比心境更强有力和更深刻;没有激情那么猛烈,但比激情更持久和稳定。
    热情本身没有对立的两极,它的对立面是冷淡、冷漠;但热情具有程度上的区分、指向上的区别。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工作、生活和事业的人,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更容易获得成就和敬慕。
     4、应激 
    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源。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情绪有哪些3     一、情绪的种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人的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1、基本情绪即人和动物共有的先天的情绪,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包括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2、复合情绪即由基本情绪派生出来的情绪
     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即人比较平静、微弱而持久、非定向、弥散的情绪状态。
    2、激情即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平时我们所讲的冲动、控制不住的情绪状态。
    3、应激即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发应。应激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有直接关系。其中产生的适应性综合征包括动员、阻抗、衰竭阶段,衰竭阶段导致适应性疾病。
    
     三、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平定—兴奋说,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对刺激平定的'结果,是大脑皮层兴奋的作用。刺激—大脑—皮层评估—形成主管体验
    2、沙赫特—辛格:二因素理论,一是个体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3、拉扎勒斯: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评价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是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厉害关系的程度;次平价是人对自己行为反应的调节和控制,涉及对刺激事件的控制程度,经验起着重要作用;再平价是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四、情绪的控制 
    1 、人的情绪状态应保持一种心境状态,及时处理影响自己心境的事情和想法,设法在自己的想法中做出取舍,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2、科学的认识情绪本身,将情绪视为一个单独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保持一个健康的生理状态,对心理有清醒的认知,在情绪产生时向内察看自己心理与意识,自我暗示情绪产生的动力与当下事件的具体关系。
    3、在日常生活中,试着锻炼情绪的控制。从生理唤醒方面如降低自己表达情绪的声音、心理认识方面如换位思考、情景替换方面如设想融洽温馨场景下自己的表现。

3. 基础心理学知识:情绪

 基础心理学知识: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下面来详细了解一下!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 
         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 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5.情绪理论 
         1、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2、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3、『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6.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可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增强调节;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情绪调节主要发生在生理、情绪体验、表情动作、认知和人际等方面,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附录名词解释 
         1.【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
         2.【表情】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包括面部、体态、手势及言语的变化,统称为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3.【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

基础心理学知识:情绪

4. 如何用心理学的知识调节情绪?

有用的心理学知识~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_让你做情绪的主人

5. 心理学情绪的概念

关于“情绪”的确切含义,心理学家还有哲学家已经辩论了100多年。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有20种以上的定义,尽管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承认情绪是由以下三种成份组成的: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2.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3.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由于情绪与情感表现表达极易混淆,比如爱情的满足感总是伴随着快乐,所以在情绪定义中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是辩论争议的重要方面。

情绪被描述为针对内部或外部的重要事件所产生的突发反应,一个主体对同一种事件总是有同样的反应。情绪持续时间很短,产生的情绪包含语言、生理、行为和神经机制互相协调的一组反应。人类的情绪也来自生物性能,特别是在演化中被强化。因为情绪可以为一些远古人类常常面临的问题提供简单解决方法(如产生恐惧并决定逃离)。

许多学派给情绪下的定义反映了这些特点和这类关系。例如,功能主义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时间之间关系的心理现象。(Campos,1983)。阿诺德的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为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Arnold,1960)。拉扎勒斯提出与阿诺德雷斯的定义:“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Lazarus,1984)。这些定义都标示出情绪对人的需要和态度的关系,阿诺德和拉扎勒斯还指出了情绪依此而具有的特点,诸如体验、生理模式、评价等

心理学情绪的概念

6.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有哪些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有哪些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有哪些。快节奏的生活和社会让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出现的现象愈发频繁,学会很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很重要,下面和大家分享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有哪些。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有哪些1   1、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情感理论表明,当你看到一个导致生理反应的外部刺激时。你的情绪反应取决于你如何解释这些身体反应。例如,假设你在户外野餐,你看到一匹狼。你开始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腿在颤抖。根据詹姆士-兰格理论,你会解释你的身体反应,并得出结论:自己现在是恐惧的。所以你不会因为恐惧而颤抖。相反,你是因为颤抖而感到恐惧。
    
   2、坎农-巴德情感理论 
  他认为人们可以体验与情绪相关的生理反应,而不会真正感受到这些情绪。例如,你的心可能会因为你一直在锻炼而加速而不是因为你害怕而加速。更具体而言,当丘脑响应刺激而向大脑发送消息时导致情绪产生生理反应。同时,大脑也接收触发情绪体验的信号。坎农和巴德的理论表明,生理反应和心理体验会同时发生。
   3、情绪的进化论 
  这一理论是由达尔文提出,他认为情绪的转变是因为情绪具有适应性。情绪能够激励人们快速响应环境中的刺激,这有助于促使我们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果你遇到一个发出嘶嘶声并且还在抓爪的动物,你会很快意识到在这个时候这个动物是害怕或者是具有防御性的,你就会躲避这个动物并且让它独处。通过能够正确解释其他人和动物的情绪表现,你可以正确地作出行为并避免危险。
   4、弗洛伊德理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这一理论从外显和内隐的方面描述了内驱力、感情、冲突、心理和人格等现象。从情绪的角度看,弗洛伊德把情绪放置在内驱力和无意识的框架之内的。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有哪些2   身体反应理论 
  首先,你可能会想,每个人都会同意情绪先于反应。例如,你会冲某人大叫(反应),因为你感到气愤(情绪)。然而在100多年前,威廉、詹姆斯就争辩道,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提出,这个顺序是相反的你的感觉晚于你的身体反应。如詹姆斯所说,“我们感到难过,因为我们哭泣,气愤,因为我们打斗,害怕,因为我们颤抖”。情绪来源于身体反镜的观点被称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体验到一个刺激引起的自动唤醒和其他身体反应后,才会产生特定的情绪。詹姆斯-兰格理论被看作是外周主义的理论,因为它将情绪链中最重要的角色赋给了内脏反应,而控制它的自主神经系统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周。
   中枢神经过程理论 
  生理学家沃特-坎农视情绪为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坎农(和其他批评者)指出了詹姆斯-兰格理论的一系列不足。例如,他们提到,内脏反应同情绪无关——即使通过手术切断内脏同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实验动物仍然会继续存在情绪反应。他们还辩论道,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显然太慢了,不足以成为引发情绪的源头。根据坎农的看法,情绪反应要求大脑在输入刺激和输出反应中起作用。来自丘脑的信号到达皮层某一位置,产生情绪感觉,到达另一位置面引起情感的表达。即内脏反应在情绪反应中并不重要。
  相反,唤醒情绪的刺激同时产生两种效应: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身体上的唤起;通过皮层得到情绪的主观感受。这些生理学家的观点可以总结为坎农--巴德情绪理论。该理论说明了情绪刺激产生的两种同时反应,生理唤醒和情绪体验,它们没有因果关系。如果某事令你生气了,你的心跳加快的同时,你会想:“太可气了!”但是,既不是你的身体也不是你的大脑导致了愤怒反应。
   坎农一巴德理论预测了身体和心理反应的独立性。 
   认知评价理论 
  由于在许多不同的情绪中,唤醒症状和内部状态是相似的。因此在模棱两可或者新异的情境中体验到它们时,很可能混淆不清。斯坦利-沙赫特提出情绪的双因素理论来解释人们对此种不确定性的应对情况。根据斯坦利-沙赫特的理论,情绪的体验是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两种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对于情绪的发生都必不可少。所有的唤醒都被假定为普遍的、没有差别的,而且唤醒是情绪序列的第一步。个体先要对生理唤醒进行评价,从而决定具体感受是什么,哪个情绪标签最为合适,以及在情绪体验的特定情境中,你的反应意味着什么。
    
  即,情绪体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个人或大脑中发生了什么,而要考虑和评估前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该理论还强调了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当你拥有和产生情绪的情境相关的过去经历时,你就无须再刻意对你的唤醒进行环境上的解释。这种主张被定义为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
  认知评价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情绪体验过程,做出这样的结论可能是最为安全的。在某些情况下,你实际上会考虑情境的影响(至少是无意识地)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你的情绪体验可能受进化而来的`天生机制控制。生理反应不需要任何解释。情绪体验的这些不同途径显示,情绪对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具有各种不同的影响。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心境和情绪对人们的影响结果。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有哪些3   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1、为何我们会生气,很重要原因是我们大脑前额控制 
  心理学发现,我们情绪是由大脑前额控制,大脑前额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本来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是为了保护我们生命,避免危险而有的一种应激手段,但伴随人类前进与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一定需要保命,但是我们大脑前额并没有随之进化,而是依然控制我们的大脑,尤其是在发作的时候,就变得非常不理性了。
   2、了解你的大脑情绪是如何工作的 
  了解你的大脑前额如何工作,我们就能对情绪形成清晰的认知,很多时候我们被情绪带着走,是因为我们并没有认识到情绪是什么,这个时候往往意味着我们已经被情绪控制,只有跳出来,我们才知道还有一种方法是可以抑制它的。
  通常来说,生气的言行只是我们情绪的外显, 在情绪管理中还有一个冰山模型,冰山模型是指我们情绪背后是由信念控制,而信念又来自哪里,来自我们从小生活的环境和过往的经历,他们已经成为我们条件程序,一旦与我们信念违背,就激怒了我们。
  举个例子来说,我一个朋友经常与丈夫吵架,而很大原因就是家务事,每次她洗碗,看到丈夫在客厅里面一动不动,就非常生气,反思她背后的系统则是她觉得家务活应该是两个人共同承担,她从小长大的环境是看到自己父母是这样分工的;而丈夫成长家庭环境主要是其母亲承担,所以他认为家务活本应该就由女性承担,因为彼此信念系统不同,所以导致情绪反应模式也是不同的。
    
   3、了解他人大脑情绪是如何运行的 
  为何我们总是说夫妻之间吵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这意味着每个人情绪都有自己一套系统,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背后信念系统是什么,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深入去了解你的沟通对象情绪背后信念系统是什么。
  正如之前所提及的夫妻,如果丈夫能站在妻子的角度去思考她的情绪模式时,发现她从小成长的家庭模式,便会对妻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两个人彼此获得更多谅解与支持可能,而不是彼此各执己见,纷争不断。
   4、不要执着于对与错,更多是通过情绪加深彼此认识。 
  从内在系统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信念系统,信念系统没有对与错,这正如我们对情绪的态度,情绪也没有对与错,情绪是我们身体与生活构成一部分,但是通过情绪去识别自己,看清他人,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需要更多是在发现你我情绪应激模式不同的时候,依然还能心平气和做好沟通,彼此做好求同存异,这才是情绪管理高手的终极目的。
   5、思考自己负面情绪带来后果与影响,常常提醒自己 
  如果知道自己的情绪能产生踢猫恶性循环效应,那么我们在发脾气的时候,也要思考一旦我们生气,会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当你在做一件事能想清楚他的结果是什么,我们的行为就能逐步得到控制。
  只有你正确把情绪当成你的老朋友对待,彼此才能真正和谐相处,你也才能成为作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7. 心理学上情绪的分类

 心理学上情绪的分类
                    心理学上情绪的分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情绪,情绪对于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详细的了解心理学上情绪的分类的相关内容。
  心理学上情绪的分类1   1、情绪的基本分类 
  我国古代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说。但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1)快乐 
  快乐是指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
   (2)愤怒 
  愤怒是指所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碍,愿望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3)恐惧 
  恐惧是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景丽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4)悲哀 
  悲哀是指心爱的事物失去时,或理想和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2、情绪状态分类 
  情绪状态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的~般特征表现。
  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
  心境的长期性是指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生活中的狂喜、狂怒、深重的悲痛和异常的恐惧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和心境相比,激情在强度上更大,但维持的时间一般较短暂。
  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当激情到来的时候,大量心理能量在短时间内积聚而出,如疾风骤雨,使得当事人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人在应激状态下常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这是因为个体在意外刺激作用下必须调动体内全部的能量以应付紧急事件和重大变故。
  心理学上情绪的分类2   心理学上情绪的定义和种类是什么 
  定义: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种类:个体的情绪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又叫心情。是指个体一种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且带有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心境体验会使人的情绪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染上同样的情绪的色彩,它具有长期性、弥散性的特点。弥散性主要指心境没有指向具体对象,而是根据心情具有一定传染作用,人的情绪可以由自身扩张到周围的其它事物。
  长期性指是心境会在一定时间内主导人情绪,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是几个小时、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比如,我们学过的鲁迅的一篇文章里写到祥林嫂在失去丈夫和儿子后长期抑郁寡欢。
   2、激情 
  是指个体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时间相对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积极的激情使人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振奋人心、行为果断、自我激励、富有效率。消极的激情同样也会因其暴风雨般的强烈能量带来破坏性的结果,给个体的工作学习生活造成极大恶果。如青少年学生因小摩擦,导致口角、斗殴、伤人乃至殃及生命,都源于一时的激情冲动。
   3、应激 
  是指一种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个体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一方面它可能提高人的激活能力,表现为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另一方面,它也可能致使人的行为紊乱,判断失误,不能准确的做出符合当时目的的行动。但是,人们如果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中,就会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减弱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敏锐性。
    
   情绪的构成: 
  1、认知评估:注意到外界发生的事件(或人物),认知系统自动评估这件事的感情色彩,因而触发接下来的情绪反应(例如:看到心爱的宠物死亡,主人的认知系统把这件事评估为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负面事件)。
  2、身体反应:情绪的生理构成,身体自动反应,使主体适应这一突发状况(例如:意识到死亡无法挽回,宠物的主人神经系统觉醒度降低,全身乏力,心跳频率变慢)。
  3、感受:人们体验到的主观感情(例如:在宠物死亡后,主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系列反应,主观意识察觉到这些变化,把这些反应统称为“悲伤”)。
  4、表达:面部和声音变化表现出这个人的情绪,这是为了向周围的人传达情绪主体对一件事的看法和他的行动意向(例如:看到宠物死亡,主人紧皱眉头,嘴角向下,哭泣)。对情绪的表达既有人类共通的成分,也有各地独有的成分。
  5、行动的倾向:情绪会产生动机(例如:悲伤的时候希望找人倾诉,愤怒的时候会做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
  心理学上情绪的分类3   一、情绪的基本分类 
  情绪一般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基本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喜怒哀惧。
  快乐:是指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是指所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碍、愿望无法达成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悲哀:是指失去心爱的事物或理想、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恐惧:是指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境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二、情绪的状态分类 
  1、心境:也叫心情,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特点:弥散性、微弱、长期性。
  考点:(1)弥散性,说的是情绪具有感染性,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逢喜事精神爽、喜者见之而喜,忧者见之而忧;
  (2)长期性:持续时间长,例如:小明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整个暑假(时间长),都很开心。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短暂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激情会给人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特点:短暂的、爆发的,例如:范进中举、欣喜若狂、暴跳如雷、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小明拿到录取通知书后高兴地手舞足蹈。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特点:难以应对的,高度紧张的。个体在应激状态下的反应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表现为急中生智,消极的表现为惊慌失措。
   常考的题型: 
  【多选题】1、以下属于情绪的是( )。
  A、理智感 B、心境 C、应激 D、激情
  【答案】BCD。解析: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故答案选BCD。
  【单选题】2、小明高考落榜了,整整一年都闷闷不乐,属于(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感
  【答案】A。解析:整整一年都闷闷不乐,体现的心境的长期性,因此答案选A。

心理学上情绪的分类

8. 什么叫情绪心理

人处在某种情绪状态时,身体发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情绪反应。例如欢乐时,笑逐颜开;愤怒时,竖眉立眼,心跳加快;悲哀时,双眉深锁,涕泪交流;恐惧时,脸色苍白,周身发抖。情绪反应主要包括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与人体外部的表情动作变化。大脑皮层在情绪的产生中处于主导地位,大脑皮层下中枢在情绪的产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情绪是受植物神经调控的。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器官(心脏、血管、胃肠、肾等)、外部腺体(唾液、泪腺、汗腺等)与内分泌功能的变化。植物神经系统既能接受外部感觉器官的刺激的输入,也能接受来自内脏刺激的输入。因此,人在一定的内外界的刺激作用下,伴随着情绪体验,人体内部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例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腺、外分泌腺及其代谢过程的相应变化。
一定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呼吸发生改变。或加速或减慢,或变浅或加深。例如突然惊恐时,呼吸会发生临时中断,恐惧时呼吸加快而短促,狂喜或悲痛时,可能会有呼吸痉挛现象发生。
一定的情绪状态能使循环系统发生一些变化。例如心跳加速成减慢。外周血管有时舒张有时收缩。人在愤怒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血糖增加,血液含氧量增加。
人的情绪状态对消化系统也能产生一定的变化。抑郁、悲哀、焦虑、惊恐等消极情绪时,消化腺活动受到抑制,例如悲哀时消化系统活动受到抑制,食欲减低。长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能够引起胃酸分泌持续升高,可能导致胃溃疡。愉快的情绪能促进胃液、唾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
情绪变化时内分泌也发生变化。例如,在一定的情绪状态下,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抗利尿激素等的分泌增多或减少。在焦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下,抗利尿激素分泌受到抑制,引起排尿次数增多。在激烈紧张的情绪状态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增高、瞳孔放大、肌肉力量增加,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中。
在情绪状态下,人的外分泌腺活动也能发生变化。人在悲哀、欢乐时都可能流泪。人在愤怒时冒热汗,而在恐惧时出冷汗。
在情绪状态下,人体的外部也发生变化,称为表情动作。例如愤怒时挺胸、握拳、咬牙、鼻孔扩大等。表情动作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与语言表情三个方面。
面部表情指的是脸部的表情动作。面部表情包括眼、眉、嘴等的变化,最能表达人的各种情绪变化。例如,人在欢乐时,双眉展开,两眼闪光,嘴角后伸,上唇提升。悲哀时,双眉紧锁,两目无光,眼泪汪汪,嘴角下歪。狂妄轻蔑时,双目斜视,嘴角微撇,鼻子高耸。
身段表情指的是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动作。例如,欢乐时手舞足蹈,狂喜时捧腹大笑,悔恨时顿足捶胸,恐惊时手足无措。
语言表情指的是情绪在音调、节奏速度方面的表现。例如,高兴时音调高、速度快、语音差别较大,悲哀时语调低沉、语言缓慢等。
成长过程中的 情绪负债 情感负债.就是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尽到父母应尽的责任,没有或很少照顾孩子的情绪,(说发火就发火,不顾孩子的尊严等),没有或很少和孩子交流感情,或对孩子没有尽到父母应给孩子的疼爱,孩子出生,其父母就有责任,有义务照顾好孩子,(这里包括生活,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在这些父母没有做到的情况下就是负债, 情绪心理学  情绪与认知不同,它似乎与个体的切身需要和主观态度联系着。从这种联系中可以引申出情绪的两种特殊存在形式,其一为内在状态或体验,其二是外显表情。这是认知过程所不具有的特征。因此,情绪与认知是带有因果性质和互相伴随而产生的。情绪可以发动、干涉、组织或被破坏认知过程和行为;认知对事物的评价则可以发动、转移或改变情绪反应和体验。
  许多学派给情绪下的定义反映了这些特点和这类关系。例如,功能主义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时间之间关系的心理现象。(Campos,1983)。阿诺德的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为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Arnold,1960)。拉扎勒斯提出与阿诺德雷斯的定义:“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Lazarus,1984)。这些定义都标示出情绪对人的需要和态度的关系,阿诺德和拉扎勒斯还指出了情绪依此而具有的特点,诸如体验、生理模式、评价等。
  另一位学者杨(Young,1973)在上世纪70年代,给情绪下的定义为:“情绪起源于心理状态的感情过程的激烈扰乱,它同时显示出平滑肌、腺体和总体行为的身体变化。”他把情绪标定出感情过程的扰乱,暗示了情绪同有机体的利害关系和联系。但它更强调情绪的“干扰”性质。这一理论对情绪病理学特别有用。同杨的理论相反,罗伯特·利珀则坚持主张:“情绪是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Leeper,1973)。重要的是,它指出了情绪的组织作用的观点。
  关于情绪的组织作用的观点应源于情绪的动机性。在汤姆金斯(Tomkins,1970)强调情绪是有机体的基本动机之后,伊扎德继承达尔文的观点,径直强调情绪的适应性。他指出情绪是动机,并同知觉、认知、运动反应相继联系而模式化。伊扎德从功能性的观点出发,强调情绪的外显行为——表情这一重要变量;通过表情把情绪的先天性和社会习得性,适应性和通讯交流功能联系起来,建立了包容广阔的情绪理论(Izard,1977,1991)。按此概述,情绪有如下特性:
  1、情绪是多成分的复合过程。
  2、情绪具有多维量结构。
  3、情绪是生理和心理多水平整合的产物。
  当作了如上的分析之后,现在回到情绪心理学的定义上来。实际上,任何定义都不一定十分完善。定义的作用应当是方便与研究,为研究者提供认知的方向,但也会随着新发现而改变。我们曾经试图把情绪心理学描述为:“情绪是多成分组成、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而同认知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动机力量。”(孟昭兰,1989,1994)。这样的描述既展现了情绪的功能,又囊括了情绪的结构。这样的描述确实是为了依据它来进行研究。只要把情绪的成分、维量、整合水平、适应作用、通讯功能,以及同认知和人格的关系揭示出来,就有可能对情绪心理学这一独具特色的心理现象作出解释。至少在当前的科学水平上,人们能为情绪之谜打开一个窥测它的奥秘之门,为进一步探索铺筑一条可行的路。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