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雄的介绍

2024-05-17 18:14

1. 林文雄的介绍

林文雄,男,1966年3月出生,博士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所长1。

林文雄的介绍

2. 林文雄的介绍

林文雄,男,1970年出生于揭阳乔林乡一商贾世家,后移民澳门。现任广东泰岐集团董事局主席,深圳市泰岐置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泰岐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长盛恒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澳门嘉泰投资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3. 林文雄的介绍

林文雄,男,1957年5月生,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水稻生理与分子生态学、作物化感作用与生态农业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五年先后主持国家和部省级科研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著200多篇(部),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先后指导博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博士后9人。

林文雄的介绍

4. 林文雄的个人简介

林文雄,男,1957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作物科学学院院长。1982年本科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专业1989年获福建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获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与育种学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韩国庆北大学农学院开展研修工作1997年以博士后身份赴韩国庆北大学农学院开展研修工作2007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开展合作研究2008年9月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福建省优秀教师,第五届福建省教学名师。

5. 林文雄的工作及荣誉

历任福建农业大学农学系副主任(主持)、科研处处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等职务,2008年9月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第五届福建省教学名师,挑战杯全国优秀指导教师,获首届亚洲国际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杰出成就奖,现为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术)带头人,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兼任亚洲国际化感作用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和化学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水稻学组副组长、中国植保学会化感作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生态学”和“作物学”方向专家、《中国农学通报》副主编、《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编委、第6届《应用生态学报》编委、第4届《应用生态学报》常务编委、《生态学杂志》编委、《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委、《福建林学院学报》编委、第2届全国农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水稻生理与分子生态学、作物化感作用与生态农业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五年先后主持国家和部省级科研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著200多篇(部),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1项(合作,排名第6)、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排名第一3项、排名第二1项)、三等奖2项(排名第二1项、排名第三1项)、申请专利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1项、第二1项)、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先后指导博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博士后9人。

林文雄的工作及荣誉

6. 林文雄的研究方向

1.作物生理与分子生态学;2.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分子机理

7. 林文雄的主要社会职务

揭阳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揭阳市金属材料协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潮汕商会常务理事、揭阳市九牧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等。

林文雄的主要社会职务

8. 林文刚简介及详细资料

 个人荣誉  他的研究领域涵盖媒介环境学、传播研究思想史、全球媒介研究、媒介与教育、亚洲和美国亚裔媒介及文化研究等。他是美国媒介环境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新近出版的由何道宽翻译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一部简史。
  个人作品  本书用纪传体的方式描绘并评价了十多位媒介环境学的先驱、奠基人和代表人物,包括尼尔·波斯曼、路易斯·芒福德、雅克·艾吕尔、马歇尔·麦克卢汉、哈罗德·伊尼斯、詹姆斯·凯利、班杰明·李·沃尔夫、苏珊·朗格、沃尔特·翁、伊莉莎白·爱森斯坦等。
  本书介绍了媒介环境学的基本理念、理论和主题,阐释了文化、技术与传播的关系,展现了上述理念产生的社会、政治和思想背景,同时指明了媒介环境学的现实意义。
  本书有助于推动国内的麦克卢汉研究、媒介环境学研究和媒介生态学研究。
  目录  林文刚之中文版序
   
  何道宽之中文版序
  编者谢辞
  作者介绍
  第一章 绪论:媒介环境学的思想沿革初探
  1.1 媒介环境学的历史述略
  1.2 作为一个学派的媒介环境学
  1.3 媒介环境学的史前史
  1.4 媒介环境学初期的制度构建
  1.5 研究作为环境的媒介
  1.6 媒介环境学深层的理论命题
  1.7 媒介的历史分期
  1.8 本书组织结构
  第二章 媒介环境学的人文关怀
  第三章 刘易斯·芒福德与技术生态学
  3.1 芒福德的著作和生平
  3.2 芒福德的技术历史分期
  3.3 芒福德的技术有机论
  3.4 芒福德对"王者机器"的批判
  3.5 芒福德的生态伦理观
  第四章 雅克·艾吕尔:技术、宣传与现代媒介
  4.1 艾吕尔小传
  4.2 技术至上、宣传和媒介
  4.3 艾吕尔与媒介环境学
  4.4 对艾吕尔及其著作的批评
  4.5 进一步探索的建议
  第五章 艾吕尔:神学研究的对照法
  5.1 对照法
  5.2 城市的意义
  5.3 巴特的新正统神学教义
  5.4 技术手段的胜利
  5.5 伽利略的遗产
  5.6 通过宗教实现社会振兴
  5.7 必然性与堕落
  5.8 结语
  第六章 哈罗德·伊尼斯的媒介环境学遗产
  6.1 通向政治经济学的道路
  6.2 传播史
  6.3 时间、空间和口头传统
  6.4 知识垄断和文化批评
  6.5 伊尼斯对媒介环境学兴起的持久影响
  6.6 结语
  第七章 马歇尔·麦克卢汉:现代两面神
  7.1 不太被看好的冉冉明星
  7.2 新媒介时代
  7.3 作为环境的媒介
  7.4 风格与实质
  7.5 通感
  7.6 媒介冷热
  7.7 口语的再现
  7.8 非线性因果关系
  7.9 中心与边缘
  7.10 媒介环境学的集大成者
  第八章 尼尔·波斯曼与媒介环境学的兴起
  8.1 电视和英语教学
  8.2 第一阶段:语言和教育
  8.3 第二阶段:媒介环境学的兴起
  8.4 第三阶段:过渡期,《技术垄断》
  8.5 第四阶段:回归教育研究
  8.6 波斯曼媒介环境学的四大主题
  8.7 结语
  第九章 詹姆斯·凯利:寻求文化平衡
  9.1 生平
  9.2 研究方法
  9.3 文化之重要
  9.4 技术与社会
  9.5 经济学与传播学
  9.6 新闻的特殊问题
  9.7 结语
  9.8 谢辞
  第十章 符号、思想和现实:沃尔夫与朗格对媒介环境学的贡献
  10.1 相对论之根
  10.2 沃尔夫和语言相对论
  10.3 朗格和经验的符号转化
  第十一章 苏珊·朗格的心灵哲学:媒介环境学的一些潜在命题
  11.1 朗格的主要著作
  11.2 朗格的表达性媒介理论:八大命题
  11.3 下一步走向何方?
  第十二章 口语-文字定理与媒介环境学
  12.1 巨观理论:社会主导媒介
  12.2 微观理论:声音、书面文化和作为信道的视觉形象
  12.3 口语-文字定理的平衡
  第十三章 印刷术及其对文化与传播的影响:媒介环境学的诠释
  13.1 初步考虑的问题
  13.2 普及文化
  13.3 宗教改革
  13.4 民族主义
  13.5 科学转型
  13.6 个人主义与民主
  13.7 结语
  第十四章 编后絮语:媒介环境学的未来传承
  14.1 媒介环境学会的成立
  14.2 媒介环境学者下一步的任务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译者后记
  译者简介
  图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