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为什么不跟刘备了

2024-05-09 06:09

1. 陈登为什么不跟刘备了

他之所以没能跟随刘备,很可能是因为“他父母在此,却不远行。”
陈登和陈贵是非常正直的人。陈贵当时年纪很大了,陈登这么孝顺的孩子,当然不能丢下父亲不管。陈登早年一直很崇拜刘备。他在遇到刘备的时候,决心辅佐刘备,用自己的力量为刘的大业做贡献,于是和父亲玩阴谋诡计,把吕布忽悠得团团转。最后,在他们两人的努力下,没有土地的刘备成功占领了徐州。
当时刘备有多珍惜陈登?就是把他捧在手心都怕化掉。和陈登相比,卧龙凤雏就立刻黯然失色,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是的,无论哪方面,都不如陈登。陈登,在刘备心目中,已经和圣人相提并论了。

陈登为什么不跟刘备了

2. 刘备觉得陈登是个人才,陈登也敬佩刘备,为何陈登还叛刘归曹?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的蜀汉集团因为有了诸葛亮这一人中卧龙,才能够在乱世中成功为刘备建立起一番霸业,诸葛亮对蜀汉集团的贡献是巨大的。
  
 当然,刘备也非常重视诸葛亮,当初三请诸葛孔明先生出山,就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极其恭敬的态度,可以说,诸葛亮的地位,在蜀汉集团中,除了关羽和张飞外,是最受重视的。
     
 不过,我们都知道刘备尊敬诸葛亮,但却很少有人知晓,其实在刘备心里的第一人,并不是诸葛亮。
  
 事实上,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就非常重视一位人才,他被刘备视为天下绝无仅有的谋士,有了他,刘家霸业指日可待。而这号人物,其实对刘备也是心心相惜的。
  
 有才的人,一般都会心高气傲,这位在刘备心中具有如此高地位的大才也同样如此。在这位人才心中,他只佩服这世上五个人,认为只有这五个人值得让他尊敬,而刘备,就是这五人团中的第五人。
     
 但就是这么两个人物,彼此之间都看对了眼,却在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这位人才,最后还跑到了刘备集团的敌对阵营——曹魏集团中去,做了人家的谋士。而刘备,对这位大才最后离开自己,跑到敌人阵营中的举动,也是非常伤感,即使是到了晚年,仍然忘不掉这件事。
  
 光说不练假把式。这位大才究竟有多厉害呢?孙权作为三大势力中的第二大势力,接连两次在他手中被打败,而且还是被打得落荒而逃,当时的场景,没有一个人不佩服这位大才。
     
 而且,最终奠定了三国局势的最重要战役——赤壁之战,也是因为曹操没有听取这位大才的建议,最后把自己的绝对优势活活给霍霍没了。使得战败之后,曹操不由得叹息,说当年要是听了他的话也不至于落得个如此下场。
  
 了解三国 历史 的人可能在这一段典故中就知道了这号大才人物是谁了,没错,他就是陈登。
  
 陈登早年一直佩服刘备,当与刘备相见之后,就决心要辅佐刘备,用自己的力量为刘氏大业做贡献,于是便和自己的父亲一起耍计谋,将吕布骗得团团转。最后,在他们二人的努力下,没有什么地盘的刘备成功占领了徐州。
     
 那当时,刘备有多珍视陈登?那就是把他捧在手心里都怕化掉的,那卧龙凤雏和陈登相比,立马黯然失色,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是的,无论哪个方面,都不如陈登。陈登,在刘备心中,已经是与圣人相提并论的了。
  
 那么,此时大家心里应该都会出现一个疑问——刘备和陈登这么好的关系,那最后怎么还变得老死不相往来了呢?其实,最后会成为这种局面,是陈登自己做出的决定,而且,陈登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因为他佩服的另外三个人最后也都在曹操手下做事。
  
 可见,二人之间的裂隙,其实是与刘备有关的。
     
 刘备一直想要招贤纳士,对于所有人才都是求之不得的。但正是因为陈登看透了刘备仁义面目之下的虚伪,所以最后才会选择转而跑到曹操阵营中去。
  
 当初刘备来到徐州不久后,陶谦就病危了,临死前,让糜竺转告,想让刘备接管徐州。而刘备虽然内心很想接管,但是为了自己人设,还是不断推辞,即使是陈登亲自去劝,刘备还都说要不给袁术算了。
  
 这一下,立马就把陈登惹恼了。陈登在徐州也是一号人物,见刘备这样,原本心中的敬仰荡然无存,甚至还出言威胁,最后刘备才勉强答应。
     
 之后,徐州被吕布占领,陈登被派去与曹操接触,陈登开始逐步了解曹操。
  
 在陈登看来,曹操才是能干大事之人,没有任何拖泥带水,不会任何虚情假意。最后,陈登才选择叛刘投曹。

3. 陈登在历史上是什么人?他为何会放弃刘备选择跟随曹操?

陈登只是软弱。如果他有足够的实力,他就是袁绍、刘彪、孙策和马超这一代人。他甚至可以和曹榴莲竞争。陆志、郑璇、管宁和华新都是太尉陈秋的学生。陈雷叔叔是扬州的刺客。他曾多次与袁舒和孙策争夺扬州。至少可以说,陈登的立场应该是鲁迅、诸葛亮和鲁迅的立场。当时,只有刘备治下的关羽可以与陈登相比。在战略上,陈登为刘备制定了分裂战略,允许刘备与曾经是敌人的袁绍交朋友。

袁淑是袁绍的敌人,因此,刘备的初衷是消灭袁蜀,占领四淮。曹操与刘备的关系也趋于平衡。刘备不应该接受吕布的祸害。他应该杀吕布来取悦曹操。吕布决战徐州,也怕刘备有一天会出局。这种矛盾根本解决不了。最好先开始。陈群当时劝刘备不要谴责袁淑,刘备也不听。失去徐州是刘备的错,没有责怪别人。失去陈群和陈登是刘备自己的错。

在策略上,陈登说袁绍和曹操与吕布一起演奏并鼓掌,这在张毅和陈平中很受欢迎。在军事战略上,当曹操进攻吕布时,陈登是第一个先驱者。吕布忙着威胁人质寻求和平。陈登还以一县之军抗击孙策之军,以克敌制胜、猜疑敌、半途而废的战术轻松击败敌人。陈登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他想支持刘备作为徐州的统治者。

陈雷和刘备相继战败后,陈登才在曹操的支持下控制了徐州。曹操支持陈登对付吕布,但陈登很好地解决了吕布的怀疑,这绝非易事,因为你要知道广陵县有多大。陈登任广陵省长时,徐州处于三方对峙的局面。陈登只是兵力不多,但他在当地很受欢迎,而且有能力控制水,所以他足够强大,可以与吕布和藏巴竞争。在后期,曹操没有听从陈登吞并江南的计划。

陈登在历史上是什么人?他为何会放弃刘备选择跟随曹操?

4. 刘备觉得陈登是个人才,陈登也敬佩刘备,为何陈登还叛刘归曹呢?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的蜀汉集团因为有了诸葛亮这一人中卧龙,才能够在乱世中成功为刘备建立起一番霸业,诸葛亮对蜀汉集团的贡献是巨大的。
当然,刘备也非常重视诸葛亮,当初三请诸葛孔明先生出山,就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极其恭敬的态度,可以说,诸葛亮的地位,在蜀汉集团中,除了关羽和张飞外,是最受重视的。


不过,我们都知道刘备尊敬诸葛亮,但却很少有人知晓,其实在刘备心里的第一人,并不是诸葛亮。
事实上,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就非常重视一位人才,他被刘备视为天下绝无仅有的谋士,有了他,刘家霸业指日可待。而这号人物,其实对刘备也是心心相惜的。
有才的人,一般都会心高气傲,这位在刘备心中具有如此高地位的大才也同样如此。在这位人才心中,他只佩服这世上五个人,认为只有这五个人值得让他尊敬,而刘备,就是这五人团中的第五人。


但就是这么两个人物,彼此之间都看对了眼,却在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这位人才,最后还跑到了刘备集团的敌对阵营——曹魏集团中去,做了人家的谋士。而刘备,对这位大才最后离开自己,跑到敌人阵营中的举动,也是非常伤感,即使是到了晚年,仍然忘不掉这件事。
光说不练假把式。这位大才究竟有多厉害呢?孙权作为三大势力中的第二大势力,接连两次在他手中被打败,而且还是被打得落荒而逃,当时的场景,没有一个人不佩服这位大才。


而且,最终奠定了三国局势的最重要战役——赤壁之战,也是因为曹操没有听取这位大才的建议,最后把自己的绝对优势活活给霍霍没了。使得战败之后,曹操不由得叹息,说当年要是听了他的话也不至于落得个如此下场。
了解三国历史的人可能在这一段典故中就知道了这号大才人物是谁了,没错,他就是陈登。
陈登早年一直佩服刘备,当与刘备相见之后,就决心要辅佐刘备,用自己的力量为刘氏大业做贡献,于是便和自己的父亲一起耍计谋,将吕布骗得团团转。最后,在他们二人的努力下,没有什么地盘的刘备成功占领了徐州。


那当时,刘备有多珍视陈登?那就是把他捧在手心里都怕化掉的,那卧龙凤雏和陈登相比,立马黯然失色,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是的,无论哪个方面,都不如陈登。陈登,在刘备心中,已经是与圣人相提并论的了。
那么,此时大家心里应该都会出现一个疑问——刘备和陈登这么好的关系,那最后怎么还变得老死不相往来了呢?其实,最后会成为这种局面,是陈登自己做出的决定,而且,陈登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因为他佩服的另外三个人最后也都在曹操手下做事。
可见,二人之间的裂隙,其实是与刘备有关的。


刘备一直想要招贤纳士,对于所有人才都是求之不得的。但正是因为陈登看透了刘备仁义面目之下的虚伪,所以最后才会选择转而跑到曹操阵营中去。
当初刘备来到徐州不久后,陶谦就病危了,临死前,让糜竺转告,想让刘备接管徐州。而刘备虽然内心很想接管,但是为了自己人设,还是不断推辞,即使是陈登亲自去劝,刘备还都说要不给袁术算了。
这一下,立马就把陈登惹恼了。陈登在徐州也是一号人物,见刘备这样,原本心中的敬仰荡然无存,甚至还出言威胁,最后刘备才勉强答应。


之后,徐州被吕布占领,陈登被派去与曹操接触,陈登开始逐步了解曹操。
在陈登看来,曹操才是能干大事之人,没有任何拖泥带水,不会任何虚情假意。最后,陈登才选择叛刘投曹。

5. 刘备觉得陈登是个人才,陈登也敬佩刘备,为啥陈登还叛刘归曹呢?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的蜀汉集团因为有了诸葛亮这一人中卧龙,才能够在乱世中成功为刘备建立起一番霸业,诸葛亮对蜀汉集团的贡献是巨大的。
当然,刘备也非常重视诸葛亮,当初三请诸葛孔明先生出山,就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极其恭敬的态度,可以说,诸葛亮的地位,在蜀汉集团中,除了关羽和张飞外,是最受重视的。

不过,我们都知道刘备尊敬诸葛亮,但却很少有人知晓,其实在刘备心里的第一人,并不是诸葛亮。
事实上,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就非常重视一位人才,他被刘备视为天下绝无仅有的谋士,有了他,刘家霸业指日可待。而这号人物,其实对刘备也是心心相惜的。
有才的人,一般都会心高气傲,这位在刘备心中具有如此高地位的大才也同样如此。在这位人才心中,他只佩服这世上五个人,认为只有这五个人值得让他尊敬,而刘备,就是这五人团中的第五人。

但就是这么两个人物,彼此之间都看对了眼,却在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这位人才,最后还跑到了刘备集团的敌对阵营——曹魏集团中去,做了人家的谋士。而刘备,对这位大才最后离开自己,跑到敌人阵营中的举动,也是非常伤感,即使是到了晚年,仍然忘不掉这件事。
光说不练假把式。这位大才究竟有多厉害呢?孙权作为三大势力中的第二大势力,接连两次在他手中被打败,而且还是被打得落荒而逃,当时的场景,没有一个人不佩服这位大才。

而且,最终奠定了三国局势的最重要战役——赤壁之战,也是因为曹操没有听取这位大才的建议,最后把自己的绝对优势活活给霍霍没了。使得战败之后,曹操不由得叹息,说当年要是听了他的话也不至于落得个如此下场。
了解三国历史的人可能在这一段典故中就知道了这号大才人物是谁了,没错,他就是陈登。

刘备觉得陈登是个人才,陈登也敬佩刘备,为啥陈登还叛刘归曹呢?

6. 刘备觉得陈登是个人才,陈登也敬佩刘备,为啥陈登还叛刘归曹?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的蜀汉集团因为有了诸葛亮这一人中卧龙,才能够在乱世中成功为刘备建立起一番霸业,诸葛亮对蜀汉集团的贡献是巨大的。当然,刘备也非常重视诸葛亮,当初三请诸葛孔明先生出山,就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极其恭敬的态度,可以说,诸葛亮的地位,在蜀汉集团中,除了关羽和张飞外,是最受重视的。

刘备一生都十分爱惜人才,除了自己的两个结义兄弟外,身边聚集了一众当世名人,像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诸葛亮,从河北公孙瓒那里过来的赵云,以及糜氏家族的一些人等等,他们都为刘备的崛起贡献了力量。而有一个人才曾经属于刘备,最后却成为曹操的谋士,他就是陈登。刘备觉得陈登是个人才,陈登也敬佩刘备,为啥陈登还叛刘归曹?

陈登字元龙,是徐州地区人士,从小就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年纪轻轻就已经崭露头角,当时的徐州牧陶谦看中了陈登的才华,任命其为典农校尉,典农校尉的职责就是主管农业,在陈登的管理下,徐州地区粮食富足,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

后来刘备来到了徐州,陶谦三让徐州,将徐州让给了刘备,陈登就成为刘备的人。刘备接管徐州之后,陈登仍然被委以重任。后来曹操大军进攻徐州,刘备派陈登作为使者与曹操交涉,曹操看中了陈登的才华,就将其留下了,而陈登也看出曹操才是做大事的人,于是也决定留在曹操阵营中,没有再回到刘备身边。
陈登的离去并不能说是背叛,毕竟刘备刚刚接管徐州,陈登过去对刘备也并不是太了解,只是听过一些江湖传闻而已,或许他在与刘备的接触中,认为刘备并不适合干大事,才投奔了曹操。刘备在得知陈登留在曹营后,也感到非常的惋惜。陈登在曹操阵营中可谓是发挥了巨大作用,多次打败孙权,并且在当年的赤壁之战中,如果曹操听从了陈登的建议,或许就不会有三足鼎立的局面了。

7. 刘备觉得陈登是个人才,陈登也敬佩刘备,为啥陈登还叛刘归曹?

刘备觉得陈登是个人才,陈登也敬佩刘备,为啥陈登还叛刘归曹? 
刘备一生都十分爱惜人才,除了自己的两个结义兄弟外,身边聚集了一众当世名人,像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诸葛亮,从河北公孙瓒那里过来的赵云,以及糜氏家族的一些人等等,他们都为刘备的崛起贡献了力量。而有一个人才曾经属于刘备,最后却成为曹操的谋士,他就是陈登。刘备觉得陈登是个人才,陈登也敬佩刘备,为啥陈登还叛刘归曹?
陈登

陈登字元龙,是徐州地区人士,从小就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年纪轻轻就已经崭露头角,当时的徐州牧陶谦看中了陈登的才华,任命其为典农校尉,典农校尉的职责就是主管农业,在陈登的管理下,徐州地区粮食富足,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

后来刘备来到了徐州,陶谦三让徐州,将徐州让给了刘备,陈登就成为刘备的人。刘备接管徐州之后,陈登仍然被委以重任。后来曹操大军进攻徐州,刘备派陈登作为使者与曹操交涉,曹操看中了陈登的才华,就将其留下了,而陈登也看出曹操才是做大事的人,于是也决定留在曹操阵营中,没有再回到刘备身边。

其实陈登的离去也并不能说是背叛,毕竟刘备刚刚接管徐州,陈登过去对刘备也并不是太了解,只是听过一些江湖传闻而已,或许他在与刘备的接触中,认为刘备并不适合干大事,才投奔了曹操。刘备在得知陈登留在曹营后,也感到非常的惋惜。陈登在曹操阵营中可谓是发挥了巨大作用,多次打败孙权,并且在当年的赤壁之战中,如果曹操听从了陈登的建议,或许就不会有三足鼎立的局面了。

刘备觉得陈登是个人才,陈登也敬佩刘备,为啥陈登还叛刘归曹?

8. 《三国演义》中的的陈登先是投靠刘备,后又追随吕布,最后又暗通曹操,谁能给我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

陈登,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出场的机会很少,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在史书《三国志》中虽然对他有所介绍,但是寥寥百余字,语焉不详。不过陈登却是最让刘备难以忘怀的人之一。后来在一次与刘表、许汜一起谈到陈登的时候,刘备毫不掩饰的称赞陈登: “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对于陈登,一代奸雄曹操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曹操是“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陈寿在《三国志-吕布臧洪传》中对陈登的评价是:“陈登、臧洪并有雄气壮节,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洪以兵弱敌强,烈志不立,惜哉!”显然对陈登也是充满了惋惜之情。由以上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陈登此人的确有点不简单。 一.??传奇的陈登 陈登(公元163年-201年),字元龙,东汉下邳淮浦(今江苏省涟水县)人。《三国志-吕布臧洪传》注引《先贤行状》中说陈登“忠亮高爽,沉深有大略,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博览载籍,雅有文艺,旧典文章,莫不贯综。”这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陈登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沛相陈珪之子,陈珪叔父是后汉名臣陈球。陈球曾经做过司空、光禄大夫、太常、太尉等要职。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陈球联络朝中部分大臣诛杀宦官不成,最后被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陈球等人的行为倍受推崇,属于清流名士之列,在这种家庭出身的陈登自然自幼深受熏陶,对当时的纷乱局势应该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这对陈登后来的人生之路似乎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说起陈登为官后的政绩和名望,无论是正史、野史都是众口一词,非常赞赏。陈登二十五岁“举孝廉,除东阳长,养耆育孤,视民如伤。是时,世荒民饥,州牧陶谦表登为典农校尉,乃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繥稻丰积。奉使到许,太祖以登为广陵太守,令阴合众以图吕布。登在广陵,明审赏罚,威信宣布。海贼薛州之群万有余户,束手归命。未及期年,功化以就,百姓畏而爱之。”(见《先贤行状》,下文未注明出处皆同),在担任广陵太守期间政绩斐然、名望极高,后来曹操提拔他当东城太守时,广陵吏民还出现了一场“共拔郡随登,老弱襁负而追之”的感人场面。陈寿在《三国志-吕布臧洪传》中也评价陈登“在广陵有威名”。由以上几个事例可以看出:陈登在内政方面的确是个高手,足以称之为一代良吏。 陈登不但在内政方面卓有成就,在军事上也是一把好手,属于文武兼备的人才。曹操兵围下邳、袭击吕布之时,陈登担任曹军的先锋,立有战功;就任广陵太守期间更是和江东战神孙策展开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孙策遣军攻登于匡琦城。贼初到,旌甲覆水,群下咸以今贼众十倍于郡兵,恐不能抗,可引军避之,与其空城。水人居陆,不能久处,必寻引去。登厉声曰:“吾受国命,来镇此土。昔马文渊之在斯位,能南平百越,北灭群狄,吾既不能遏除凶慝,何逃寇之为邪!吾其出命以报国,仗义以整乱,天道与顺,克之必矣。”乃闭门自守,示弱不与战,将士衔声,寂若无人。登乘城望形势,知其可击。乃申令将士,宿整兵器,昧爽,开南门,引军诣贼营,步骑钞其后。贼周章,方结陈,不得还船。登手执军鼓,纵兵乘之,贼遂大破,皆弃船迸走。登乘胜追奔,斩虏以万数。贼忿丧军,寻复大兴兵向登。登以兵不敌,使功曹陈矫求救于太祖。登密去城十里治军营处所,令多取柴薪,两束一聚,相去十步,纵横成行,令夜俱起火,火然其聚。城上称庆,若大军到。贼望火惊溃,登勒兵追奔,斩首万级。 面对十倍于己的虎狼之师,陈登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并且在曹操援军赶来之前取得了胜利。 接下来再看看陈登的纵横之术。从史料分析,陈登在这方面也堪称一流。 陶谦死后,陈登亲自说服刘备担任徐州牧:““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当时的刘备表面上还显得比较犹豫。陈登曰:“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见《三国志-先主传》);不仅如此,陈登还致信袁绍,以求得到支持,陈登向袁绍表示:“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这一切都让刘备对陈登心存感激之情,所以才会出现前面提到的刘备对陈登的怀念。 吕布占据徐州时,陈登奉命晋见曹操,他向曹操陈述了自己对吕布的不屑:勇而无计,轻于去就,宜早图之(见《三国志-吕布传》。这个评价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赏(后来陈寿的观点也基本上和陈登相同,成为后世对吕布的定棺之评价)。其结果是“即增珪秩中二千石,拜登广陵太守。临别,太祖执登手曰:‘东方之事,便以相付’。”父子二人名利双收。而原本想利用陈登出使谋求徐州牧一职的吕布一无所获,等于是放了一个奸细在自己的身边。 接下来再看看陈登的另外一项长处:人物品藻。后汉时期,人物品藻的风气非常盛行。而陈登也是个中好手。《三国志-陈矫传》中记录了陈登对人物品藻的一段话: 太守陈登请为功曹,使矫诣许,谓曰:“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矫还曰:“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登曰:“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脩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登雅意如此,而深敬友矫。 从这段话中可以发现:陈登不仅有自知之明,亦有鉴人之能,他的品藻亦是非常了得。 从以上政绩名望、军功、纵横之术、人物品藻等四个方面都能够看出:陈登的一生很有特色,真的是充满了传奇色彩。除了《三国志-陈矫传》中说他“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这一个小小的弱点之外,陈登都算得上一位“完人”了,难怪陈寿会说他“有雄气壮节,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惜哉!”了。 二.阴险的陈登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陈登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但这只能证明作为个体的陈登能力很强,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的陈登,在政治立场上的表现究竟如何呢?史料上没有记载。我们可以通过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和陈登及所代表的徐州世族和豪强地主势力的一举一动来进行分析,以便更加清楚的了解陈登。 汉末的时局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言:“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徐州的豪强地主和世族势力(以下简称徐州势力)也和其他地区一样,初期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要极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希望在本地区发生动荡和混乱而对自身的利益造成损害;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太情愿接受外来势力的介入,而成为诸侯混战的战场;第三,他们对外人的管理又都心存疑虑,所以,朝廷委派的扬州人陶谦进入徐州这时候,徐州势力采用的一种表面支持、实则静观其行的做法。因此,才会出现诸如很多名士并不买帐的情况。但随着陶谦在徐州的卓有成效的管制,徐州势力的自身利益基本上得到了保证。因此,陶歉也逐渐成为徐州势力的政治领袖。在这种情况下,陶谦才得以顺利的顺利的在徐州开始了数年的统治。也正因为如此,当陶谦杀死曹操父亲一家引起曹操血腥屠城之时,徐州势力团结一心,抵抗曹操的疯狂进攻。从这个角度分析,徐州势力自身还没有出现一个公认的本土政治领袖,所以不得不依靠“外人“陶谦了。这种情况在徐州维持了教长的一段时间,直到陶谦去世。此时的陈登虽然已经在徐州崭露头角,但毕竟还很年轻,不足以成为徐州势力的领头人,但是,由于陈登是在陶谦的提拔下迈入政坛,很可能和陶谦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工作、私人关系,加上陈登家族在徐州的巨大影响力,陶谦和徐州势力都把陈登看着是双方进行沟通、协调的中间人。这时候的陈登也逐渐成为一个发言人的角色。 陈登的这个发言人的作用在陶谦死后得到了充分发挥。刘备之所以能够当上徐州牧,未必是陈登对刘备有多欣赏,而是因为严峻的现实让徐州势力的选择实在是太少了,在徐州面临曹操疯狂进攻的形势下,这也是唯一的正确选择。刘备就问过陈登为什么不选择近在咫尺的“四世三公”之后---袁术,陈登一语道破了袁术“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曹操的两次进攻让徐州势力的势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而自身又没有公认的政治领袖,所以只好采用一个老办法:借力用力,继续用“外人“刘备来协助安定徐州的局势。这种选择可谓用心良苦。徐州势力是怎么表现出这种想法呢?就是陈登写给袁绍的信。按照常理,州郡推举长官,应该是向朝廷上表,可徐州势力的做法却是告之袁绍,这个做法令人感到很蹊跷。为什么呢?因为袁绍是曹操的盟友,而刘备与袁绍的关系也比较特别。虽然不见记载,但是从袁绍的回信中“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的口气中可以得知:袁绍对刘备的评价如此之高,极有可能二人原本就是旧交,关系密切,而且双方的关系已经是广为人知。徐州势力就是利用了这种关系,借推刘备为徐州牧而希望利用袁绍来劝阻曹操,换取徐州的和平。(这里附带说一句:既然徐州势力如此的看中袁绍,那为什么不干脆请袁绍来管制徐州呢?笔者认为:不是不想,而是不敢。袁绍的势力当时很强大,徐州势力是怕到时候真的成了请神容易送神难了)而徐州势力自己对刘备没有那么大的信心。陈群就曾经当着刘备的面说过: 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见《三国志-陈群传》)。 这种疑虑,估计徐州势力一早就想到了。他们对刘备的利用只是暂时的,对其军事指挥、地方管制的能力非常的怀疑。所以,当天下第一的武将吕布出现在徐州时,徐州势力立刻产生了另外一种选择:是让以“宽毅仁厚”的刘备继续统治徐州,还是让武力天下第一的吕布来抵御外敌呢?显然徐州势力选择了后者。《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布水陆东下,军到下邳西四十里。备中郎将丹杨许耽夜遣司马章诳来诣布,言“张益德与下邳相曹豹共争,益德杀豹,城中大乱,不相信。丹杨兵有千人屯西白门城内,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将军兵向城西门,丹杨军便开门内将军矣”。布遂夜进,晨到城下。天明,丹杨兵悉开门内布兵。布于门上坐,步骑放火,大破益德兵,获备妻子军资及部曲将吏士家口。 从这一段史料分析:吕布夺取徐州是得到了徐州势力的支持的。想吕布被曹操在兖州打的丢盔卸甲、落荒逃至徐州的,兵力有限;刘备对他又是“外然之而内不说”,有所防备。如果没有徐州势力做内应,吕布能够轻而易举地夺取徐州而又使刘备后来毫无反扑的机会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吕布把刘备逼成“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欲还小沛,遂使吏请降布。”(见《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这副惨样,估计和徐州势力的立场有关---支持吕布、反对刘备。而此时的陈登从史料上看,也并没有对被自己评价为“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的玄德进行任何的支持和帮助,而是跟随父亲陈珪一起在吕布手下又当上官了,足见当时陈登当初推荐刘备之言的言不由衷,实乃形势所逼。 吕布占据徐州之后,曹操因为忙于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又要对付袁术,一时无暇东顾,徐州得以出现短暂的和平景象。此时的徐州势力又开始为自己的利益打起了小算盘。吕布为人反复无常、有勇无谋,迟早会被曹操消灭。这一点陈登和徐州势力看的都很清楚,为了避免再次成为炮灰,以陈登的父亲陈珪为代表的徐州势力开始寻找新的靠山。他们把目光集中到了当时刚刚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身上。虽然当年徐州势力和曹操有着血海深仇,但毕竟自身的利益大于一切。所以当吕布准备和袁术通过联姻结盟时,陈登的父亲陈珪出面进行劝阻,为曹操解决了一直担心的问题。这一点在《三国志-吕布传》中介绍的很明确: 沛相陈珪恐术、布成婚,则徐、扬合从,将为国难,于是往说布曰;“曹公奉迎天子,辅赞国政,威灵命世,将征四海,将军宜与协同策谋,图太山之安。今与术结婚,受天下不义之名,必有累卵之危。” 显然徐州势力是早有预谋投靠曹操,所谓的“将为国难”理解为“将为州难”更为准确。此时的袁术已经是江河日下,蹦达不了几天了,而此时的曹操的势力却是蒸蒸日上,这一点徐州势力看的非常清楚。 接下来陈登又利用晋见曹操的机会,向曹操示好,又同吕布站到了对立面。因此也就出现了后来徐州势力作为内应、甘为先锋攻打吕布的事件了。这时候的陈登因为反复有功,才被曹操任命为广陵太守,逐渐成为徐州势力的代表人物。 基于同样的考虑,后来刘备重回徐州、与曹操为敌之时,徐州势力明显的倒向曹操一边。刘备与曹操一役,一败涂地,《三国志-先主传》注引《魏书》记载: 是时,公方有急於官渡,乃分留诸将屯官渡,自勒精兵征备。备初谓公与大敌连,不得东,而候骑卒至,言曹公自来。备大惊,然犹未信。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 此次徐州之战,刘备不但是望风而逃,还把自己的妻儿老小、爱将关羽都丢了。原因何在呢?当年首次徐州之战的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气势何在?其实理由很简单:徐州势力眼见曹操的势力明显高于刘备,所以干脆也就袖手旁观,甚至暗中协助曹操,刘备自然也只有仓皇逃串了。此时的陈登在做什么?在做曹操任命的广陵太守。凭陈登的威望和其家族在徐州的影响力,如果有心帮助刘备,那刘备绝对不至于败的那么快、输的那么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陈登及徐州势力的想法和做法。 可怜刘备一直就没有弄清楚当初陈登及所代表的徐州势力为什么推举自己当上了徐州牧,如果他要是知道陈登的真实用心,不知道还会不会对陈登倍加赞赏了。 说到曹操对于陈登和徐州势力的看法比刘备来得清醒的多。曹操是如何对待陈登和徐州势力的呢?一般人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曹操对陈登没有重用上,其实这只是曹操处理问题的方法之一。在《三国志?陈矫传》中的一段对话才是最能说明曹操和陈登及徐州势力的相互关系的。 郡为孙权所围於匡奇,登令矫求救於太祖。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籓,则吴人锉谋,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奇矫,欲留之。矫辞曰:“本国倒县,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一太祖乃遣赴救。吴军既退,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之。 这个“使为外籓”很能说明问题:曹操十分清楚陈登及徐州势力的真实意图:害怕外人的管制影响自身的利益。所以曹操采用了一种类似于联邦的方式对徐州进行管辖,也不派重兵在前线进行部署,就让陈登及徐州势力在与孙策的对抗中相互消耗,进一步削弱徐州势力的实力,就等着徐州势力消耗的差不多了来求自己的时候,自己也就名正言顺的加强对徐州的控制。在对徐州势力的利用和控制上,奸雄明显高出枭雄一筹。这也反映出作为徐州势力代表的陈登不被曹操重用的真正原因:地方意识太强烈,为了维护徐州势力自身利益,所作所为实在非常阴险毒辣,幸亏曹操没有被陈登所表现出来的假象所迷惑,自己事业的发展又是属于上升期,对徐州势力采用了正确的方式进行管理,要不然的话,一旦自己的势力遭受沉重打击,没准曹操也会成为恐怕会成为下一个刘备或者吕布。 三.??对陈登的评价 通过以上的两种分析,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评价:作为个体的陈登的确是一位奇才、一代良吏,作为一个有着“扶世济民之志“的青年才俊,陈登一方面有着功成名就的个人追求,另一方面也有着造福于一方百姓的政治愿望。他所做的一切基本的诉求是为要维护徐州势力的自身利益,维护一方的安定,这也正是陈登政治立场看上去似乎并不稳定的原因所在。而这个政治立场的不稳定,折射出陈登及徐州势力强烈的本土意识和对外来势力的一种本能的抵触。作为徐州势力代表的陈登自然也就不会全心全意的为包括曹操在内的任何外来政治势力合作,所以也就注定了陈登本人不会有太大的发展。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陈登及徐州势力会选择在最有利的时候和任何外来势力决裂。因此,如果不是因为陈登离奇死亡,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也会为了徐州势力的自身利益或者是诸侯力量强弱的改变而同曹操反目为仇。从这个角度来看,陈登死的还真是时候。要不然,我们会更加清楚地看到陈登的真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