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叶利钦总统在其任期初期对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边倒”的做法是一种外交策略?

2024-04-28 04:42

1. 怎样理解叶利钦总统在其任期初期对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边倒”的做法是一种外交策略?

叶利钦采取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是由俄罗斯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决定的。叶利钦希望与美国顺利裁军,发展与西欧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尽快卸下沉重的军事包袱,集中精力复兴俄国经济。叶利钦更指望西方提供经济援助,尽快取消对俄的一切贸易和技术交流障碍,使俄罗斯迅速摆脱严重经济困境。叶利钦还期望在西方的帮助下,早日加入欧洲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叶利钦甚至盼望"回到天然伙伴和盟友的行列中"去,把俄罗斯的国家体制和经济与西方溶为一体。

怎样理解叶利钦总统在其任期初期对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边倒”的做法是一种外交策略?

2.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题的答案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B  2、D  3、A  4、C  5、B  6、C  7、B  8、D  9、C  10、B
1、(  )是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A.各国军事力量的支撑  B.各国经济的发展   C .各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D.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
2、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是(  )。
A.维护和平   B.解决贫困   C.调整大国关系   D.促进发展
3、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  )。
A.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B.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C.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D.以上三种都不是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  )。
A. 遵循实行议会领导   B. 遵循政党领导   C. 遵循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D.遵循总统领导
5、现代资产阶级议会制的鼻祖是(   )。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芬兰
6、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核心是(  )。
A.主张国家全面干预         B. 主张政府和市场之间建立一种契约  C.维护资产阶级的个人自由   D. 维护社会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
7、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改革浪潮是在(  )。 
A.20世纪50到60年代初     B.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C.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
8、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
A.维护世界和平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独立自主
9、(  )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世界经济从美国独霸的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
 A.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B.华沙会议  C.西方六国首脑会议  D.万隆会议
10、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所建立的科学基础是(  )。
A.经典力学  B.电磁学说   C.基因论   D.相对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以上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ABD  2、BE   3、ACE  4、CD   5、ABCDE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  )特点。
A.经济全球化  B.经济市场化   C.经济局域化  D.经济信息化  E.经济停滞化
2、当今时代主题是(  )。
 A.世界贫困  B.世界和平  C.政府改革   D.世界战争  E.世界发展
3、战后国际旧秩序的主要特征是(  )。
 A.强权政治  B.和平共处  C.大国主宰世界 D.发展中国家掌握实权  E.西方垄断资本
4、与其它经济模式相比,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更多的会关注(  )。
A.社会效率   B.政府能力  C.社会公正    D.社会保障    E.政策的力度
5、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涌现出了众多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
 A.新自由主义   B.新保守主义  C.社会民主主义   D.绿色和平主义  
E.西方马克思主义
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10分)
1、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家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是大国或国际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2、	世界政治——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在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它反映着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在不同时期分化、组合的矛盾运动状态,呈现着世界范围内战争、和平、民主等种种政治现象和问题。
四、简答题(每个9分,共36分)
1、	简述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答: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第一,战后美国通过美元外交等手段形成了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3分)第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分)第三,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分)
2、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战后,在政治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第一,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和多层次化;(3分)第二,工人阶级和资产积极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3分)第三,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进一步完善,公民的权利进一步扩大;(3分)
3、	简述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
答:邓小平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确认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2分)第二,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作了准确定位;(2分)第三,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对外战略的目标;(2分)第四,丰富发展了中国外交的一系列基本原则;(1分)第五,提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新思路、新策略;(1分)第六,提出了驾驭复杂国际局势的外交方针;(1分)
4、简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答:对外宗旨和基本原则:第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3分)第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2分)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2分)第四,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2分)
五、论述(每个12分,共24分)
  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
答案要点:
(1)第一,战争危险虽然存在,在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第二,引发世界大战的因素减少,世界可以继续维持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第三,和平和发展问题成为当今世界两大战略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4分)
(2)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第一,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第二,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第三,军备竞赛明显升温;第四,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4分)
(3)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则是核心,发展中国家如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和面临经济困难,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发达国家的发展,制约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4分)
           (要点要适当展开阐述,否则酌情扣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试阐述我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要点:
    (1)中国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大国;(4分)
(2)中国作为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理事国、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理事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六位金出口贸易总值居世界第五位的大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也是巨大的;(4分)
(3)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进步性作用;(4分)
(要点要适当展开阐述,否则酌情扣分)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综合练习(答案)1                                        
一、填空题
1、对日本,1949年美国为其制定了经济复兴的   道奇路线    ,向日本提供大量贷款和援助。
2、1955年   亚非会议  在印尼万隆举行,1961年   不结盟国家  第一次首脑会议召开,1964年  七十七国集团   成立,这些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
3、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局不稳、   民族问题  、   宗教问题  。
4、综合国力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力量构成。物质力包括: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  军事力 、  文教力 。
二、名词解释
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事务,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能力的经济政治实体。
2、国家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
3、世界经济:是指世界经济行为体超越国界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和,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在在相互联系中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总体。
4、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
5、综合国力:也称国力、国家力量,是衡量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全方面发展的主要指标,对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综合国力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力量构成。
6、生存利益:即国家的安全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包括国家领土完整不受破坏,主权独立不受损害,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存,人民生存不受威胁等等。
三、简答题
1、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45-47)
答:第一,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第二,从当今世界政治结构来看,多极化是既定趋势;
第三,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第四,美国无力建立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
2、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是什么?(P50-59)
答:第一、大国关系深入调整;
第二、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增大;
第三、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冷战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表现有哪些?(P56-58)
答:第一、国际竞争的焦点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转向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竞争;
   第二、发展经济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往往决定政府和领导人的更替,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
第三、经济手段日益成为解决国际政治问题的重要手段;
第四、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
第五、经济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主要内容。
4、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上升的原因是什么?(P61)
答:第一、民族宗教矛盾尖锐和民族分裂主义极度发展是诱发恐怖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贫富悬殊、社会分配不公和政治腐败是滋生恐怖主义的社会温床;
第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侵略、干涉助长和激发了国际恐怖主义;
第四、社会进步与社会规范的相对失调,导致一些新型恐怖主义活动出现。
5、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P27-34)
答:第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贫富悬殊拉大;
第二、环境恶化;
第三、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第四、能源短缺。
6、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35-236)
答:(1)成员资格;
   (2)宗旨目标;
   (3)组织结构;
   (4)拥有一定自主权;
   (5)非赢利原则。
四、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基本特点和趋势的认识(P18-26)
2、试述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P27-34)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试题综合练习2(答案)                        
一、填空题
1、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  《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协定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两个附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2、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1947年,筹组了一个多边性的  关贸总协定    ,主张大幅度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障碍。
3、1949年11月,美国纠集主要的西方国家建立了“  巴黎统筹委员会  ”,专司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
4、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援欧演说,提出了“  复兴欧洲计划  ”,后来被人们称为“马歇尔计划”。

二、名词解释
1、“新经济” :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对应的概念,是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新经济”有时也被称为“知识经济”。
2、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3、雅尔塔体制:是指1943年11月、1945年2月和1945年7月,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首脑先后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苏联雅尔塔、德国波茨坦等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以及划分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力的谅解、协议、协定的总称。
4、恐怖主义: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的,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引起社会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社会,无论弱者或者强者都可以采用的,针对非战斗目标特别是无辜平民的各种形式的违法或者刑事犯罪性质的暴力破坏行为。
5、霸权主义:是指大国或强国,通过各种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谋求对某一地区或整个世界的统治的政策和行为。

三、简答题
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是什么?(P66-68)
答:第一、帝国主义固有矛盾发生变化,南北矛盾突出;
第二、尽管东西矛盾突出,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
第三、国际形势的发展出现新特点;
第四、人类面临着诸多的全球性问题;
第五、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认识和坚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要意义有哪些?(P71)
答:第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们党和国家对世界总体形势的科学把握和对时代发展脉搏的正确认识;
第二、为我国确立和继续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为中国对外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出发点。
3、中国关于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有哪些?(P71)
答:第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二、党的十六大丰富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增加了安全和文化方面的内容、;
第三、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四、维护联合国权威,发挥联合国作用;合理改革联合国机构。
4、为什么说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P85)
答:第一、建立国际新格局的任务是长期的;
第二、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还会遭到旧格局、旧秩序受益者的阻止和反对。
5、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突出的原因是什么?(P61)
答:第一、民族宗教矛盾尖锐和民族分裂主义极度发展是诱发恐怖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贫富悬殊、社会分配不公和政治腐败是滋生恐怖主义的社会温床;
第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侵略、干涉助长和激发了国际恐怖主义;
第四、社会进步与社会规范的相对失调,导致一些新型恐怖主义活动出现。
四、论述题
1、试述美国政治的发展及其新变化(P94-99)
2、如何认识和评价小布什的全球战略(P107-112)
3、请结合实际评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P160-16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试题综合练习3(答案)                                       
一、填空题
1、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局不稳、  民族问题  、   宗教问题  。
2、对日本,1949年美国为其制定了经济复兴的   道奇路线   ,向日本提供大量贷款和援助。
3、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调整和改革的措施有:  调整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  、   调整产业结构  、  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  、   实行对外开放  。
4、国际秩序是指处理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规章 和  相互作用机制  的总和。
5、1994年7月,克林顿正式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其实质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  军事实力    为依托,以  民主  和   人权 为旗帜,实现美国“无可比拟的领导作用”,将21世纪建设成为美国的世纪。
二、名词解释
1、国际秩序:是指处理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规章和相互作用机制的总和。
2、“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对苏联遏制战略的同时,抓住苏东国家改革的时机,充分利用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优势,更多地运用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手段促使苏东国家的内外政策发生变化,并进一步是其融入西方体系。
3、尼克松主义:提出把“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作为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继续保住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收缩政策。
4、生存利益:即国家的安全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包括国家领土完整不受破坏,主权独立不受损害,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存,人民生存不受威胁等等。
5、“参与和扩展” 战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冷战后美国的第一个全球战略。其目标和核心内容是:以振兴美国经济,军事力量和扩展民主为支柱,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将21世纪建设成为美国的世纪。为实施这一战略克明确提出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经济、实力、民主。
6、“第三次远航”:是指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发展。

三、简答题
1、西欧走上联合道路的原因有哪些?(P114-115)
答:第一、振兴欧洲的需要;
第二、制约德国和消除西欧国家内部矛盾的需要;
第三、可以依靠自己集体的力量,对付苏联的威胁;
第四、美国出于支持西欧复兴以对付苏联以及便于控制西欧的考虑;
第五、西欧联合也是发展经济的需要。
2、多边自主外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14-115)
答:第一、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
第二、恢复日中邦交,构筑远东地区日、美、中三角关系;
第三、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
3、当前南南合作的特点是什么?(P199-200)
答:第一、地区集团化趋势;
第二、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
第三、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4、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有哪些?(P224-227)
答:第一、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
第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5、当代美国政治有哪些新变化?(P96-98)
答:第一、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力得到加强;
第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第三、利益集团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苏东剧变(P169-171)
2、试述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P187-188)
3、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联合国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P251-252)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综合练习4(答案)
一、填空题
1、法国于  1964 年1月主动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其真实原因有三:  战略需要  、   利益驱动  、  政治考虑 。
3、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于1969年提出了“  新东方  政策”,在“与西方合作,与东方和解”的方针下,先后同 苏联 、波兰签订条约,承认彼此边界的现状。
4、1987年10月,戈尔巴乔夫出版《   改革与新思维  》一书,提出了要从政治上彻底变革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思想。
5、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南南合作的先声,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
  七十七国集团  的建立标志着整体性南南合作的开始。

二、名词解释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和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该原则为中国首创。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谈判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友好的国家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作为处理我国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准则,扩展为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准则。
2、“1955年体制”: 二战后经过一系列改革,日本确立了政党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1955年11月,自由党与民主党合并为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连续执政长达38年。社会党、共产党等革新势力和公明党等中间势力则长期处于在野地位,多党制形同虚设。自民党所代表的保守政治体系与社会党所代表的革新政治体系之间的对立,成为战后日本政治的基本问题。日美安保体制问题、改宪与护宪问题,自卫队与重新发展军备问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等是双方斗争的焦点。这种局面被称作“1955年体制”。
3、“休克疗法”: 原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后被经济学家用来指采取一步到位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激进改革方式。
4、南北关系: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因为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位于南半球,发达国家大多数位于北半球,故称南北关系。南北关系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各种关系的综合,而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则是南北关系的两条主线。
5、国际组织:按照一般的看法,凡是两个以上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基于特定的非赢利性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建立起来的跨国机构都可称为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国际组织既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也包括由民间团体和个人组成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狭义上的国际组织仅指若干国家或其政府通过签署国际协议而设立的政府间机构,它们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6、“一边倒”: 比喻某人或某种力量,从相互对立的双方中间,完全倒向一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三、简答题
1、如何对国际组织进行分类?(P240-242)
答:第一、根据主体结构情况不同,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二、根据成员的来源是否受地域限制来看,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第三、根据国际组织活动的目的、任务和智能不同,分为一般政治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2、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35-236)
答:(1)成员资格;
   (2)宗旨目标;
   (3)组织结构;
   (4)拥有一定自主权;
   (5)非赢利原则。
3、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哪些表现?
答: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美日欧之间);
第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南北不平衡);
第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4、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39-42)
答:第一、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阵营对抗;
第二、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
第三、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霸走向关系缓和;
第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
5、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是什么?(P224-227)
答:第一、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
第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四、论述题
1、如何评价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P228-232)
2、如何评价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P248-252)

3. 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失败的原因

 “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共和国严重受挫的原因相当复杂,其中主要的有以下诸方面。
  第一,对经营管理机制转轨的困难估计不足。俄罗斯共和国原来的经济运行机制,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从组织结构、人员配置、运行方式等,都相当规范化;从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以至普通劳动群众,已经习惯并接受了业已形成的经营管理机制;长期以来,又把“国民经济计划化”当作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优越性广为宣传,在人们的思想意识 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等等。所有这些都加大了改革的难度,赫鲁晓夫的改革,特别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其所以失败,都与上述情况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而叶利钦既没有认真研究俄罗斯的状况,也没有深入总结各个时期改革的经验教训,而采取了快刀斩乱麻的鲁莽政策,试图在极短时间内,把俄罗斯由原来的计姚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把原来的“短缺市场”,转变为以供求关系为基础的现代化市场关系。欲速则不达,贸然行事必然导致失败。俄罗斯副总统鲁茨克伊曾公开批评说,“政府的原则性错误在于”,不加研究和分析地“通过休克疗法冲向市场”。
  第二,政出多门,法令不统一。在俄罗斯这样的大国,要使改革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中心和得力的各级领导千部,而俄罗斯却缺乏这样的前提条件。1992年,是俄罗斯政治激烈斗争的一年,集中表现为总统与议会之间的争斗,两者是在“严重对立的情况下”工作的。
  叶利钦认为,“经济改革最严重的障碍之一是”,立法机关与执行机关之间的“深刻矛盾”。其结果,一是政出多门,总统批评说,同一个问题常常“有3一4个决定”;议长则抱怨说,许多命令、决定、指示是“互相抵触的”,地方工作人员很难搞清“这团乱麻”,使人们无所适 从;二是法令无法贯彻执行,到目前为止,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是两套班子各行其事,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互相扯皮上”,叶利钦认为,只有一半地区两套班子建立了“正常的协作关系”。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任何改革方案和政策,都无法贯彻实施,并导致了整个经济“发生内向爆炸”。
  第三,对西方援助期望过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大国,以经济援助为诱饵加速了原苏联解体,之后又试图把“独联体”各国尽快纳入西方的经济运行轨道。戈尔巴乔夫为得到西方几百亿美元的援助,曾跪倒在西方大国面前行乞,而叶利钦也被西方援助所迷惑。首先,这在战略上是错误的,像俄罗斯这样将近1.5亿人口的大国,只能靠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和进行改革。依赖外国援助只能导致失误。其次,叶利钦把西方的大国政治行为与经济行为混为一谈,西方大国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可以在政治上支持某一派,包括经济援助的许诺行为,但是,当落实经济援助时则是另一回事,在这方面国家政权只能在不同程度上起某种促进作用,因为按惯例这样巨额的经济援助计划,多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具体实施的,作为经济组织,它不仅要反映各大国的政治意图,而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经济利益。既要考虑贷款的经济效益,也要 考虑受援国的偿还能力。在美国授意下制定“500天计划”的亚夫林斯基一语道破了天机:西方的经济援助,“主要是精神援助,而不是经济援助”。“西方七国”曾答应给俄罗斯240亿美元的援助,这对千疮百孔的俄罗斯经济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就是这点微不足道的援助,经过一年争取和哀求,到位的还不足半数,对此,俄罗斯议长公开批评说,政府曾把西方援助看作“改革的动力”,现在已“遭到明显的失败”。

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失败的原因

4. 高中历史时间表,要详细的、

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爱国人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道路;191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爆发五四运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1949年内战结束,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78中国开始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5. 总统叶利钦是个怎样的人,请求各位帮帮忙!!!

(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
1931年2月1日出生在俄罗斯联邦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基区布特卡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他是这个家庭的长子。为纪念儿子在出生后受洗时所经历的生死考验,父亲给他取名鲍里斯(意为斗志)。叶利钦贫寒的家境,艰苦的童年生活,培养了他倔强好斗的性格。中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建筑专业,考入了乌拉尔基洛夫工学院建筑系。1955年毕业后,开始在建筑行业工作。他从基层工作干起,一年内竟掌握了12门专业技术。他的实干精神和工作魄力使他步步荣升,从工长到工段长,又任总工程师,建筑局局长。1961年,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1968年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建设部部长,后升为州委第一书记、苏共中央建设部部长。1981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推行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改革,给具有激进思想的叶利钦以扶摇直上的机会,戈氏对叶利钦的青睐,使他很快担任了苏共中央书记,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6年2月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87年10月,叶利钦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即席发言,向戈尔巴乔夫和苏联的改革政策公开的发难,对改革的进程、对党的组织、尤其是党的最高领导层的工作作风。其中包括对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批评。他说:"目前改革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们当中的每-,个人都负有极大的责任,"他的发言破坏了几十年来在权力堡垒中形成的行事规则,引起了轩然大波,27名与会者纷纷起来反驳。认为叶利钦的发言本身和发言中所作的种种评价。其动机并非是对现状的担忧,而是与他个人品格中的某些缺点有关,傲慢、自负、好斗、左倾如此等等。他们还谴责叶利钦所批评的一切是在社会革新的重要时刻分担党,企图破坏最高领导层的团结。1987年11月11日戈尔巴乔夫代表苏共中央解除了叶利钦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改任建委第一副主席。戈氏把这个决定通知叶利钦时,特意强调: "叶利钦你要记住:我决不会再让你搞政治。"
就这样,叶利钦政治上一度失宠,跌了下去,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阵营中消失。然而,叶利钦所坚持的激进的改革思路和不同于戈尔巴乔夫的价值观念,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苏联人的政治要求。叶利钦敢于向苏联党内的权势人物发难,敢于用最激烈的言语在最高领导层的会议上及其他场合抨击苏联的改革,直至丢官。这也引起了许许多多苏联人的同情。他被戈尔巴乔夫的黜贬,反而成为其难得的政治资本,他成为戈氏改革路线对立面的头面人物。这些不仅为其以后的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以后俄罗斯政坛的诸多事变埋下了种子。
叶利钦的性格决定了他决不甘心作一个政治弃儿,决不甘心在苏一俄政坛上销声匿迹。他心里清楚,戈氏制造和启动的民主化进程的机制迟早会给他重返政坛的良机,他需要等待。
1988年12月,苏联人民代表的选举给了叶利钦重返政坛的良机。他决定参加竞选人民代表。可是,根据当时的选举制度,部长没有权利当选人民代表,为此,他毅然辞去了部长职务,全力以赴投入竞选。在竞选期间,他几乎每天都要与选民见面,并多次参加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出席电视辩论会,他要抓住一切机会来宣传自己的施政纲领,抨击时政,揭露政府官员们的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行为,充分展示自己廉洁奉公、从政为民的形象和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1989年3月,他终于如愿以偿,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在谈及这次胜利时,叶利钦说,"被选为人民代表。获得胜利的这一天。是我第三个阶段生活(我的第三次诞生)的开始"。
1990年1月,在他的积极活动下,苏联共产党内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民主纲领派"、这年7月,在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民主纲领派"公开提出苏共放弃马列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放弃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放弃民主集中制,要把苏共建设成社会党的思想主张。他们还极力主张,取消军队、政治部门和国家机关中的基层党组织。叶利钦及其"民主纲领派"的这些主张没有被大会全部接受,于是,叶利钦在大会结束时当众宣布退出苏联共产党。
与此同时,叶利钦决定竞选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职务。在竞选演说中。他提出必须真正放弃苏共对权力的垄断,将权力转交给苏维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在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过三轮角逐,1990年5月29日,叶利钦以微弱多数险胜俄共推荐的候选人,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
这次竞选的胜利,使戈尔巴乔夫改革道路上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反对:他有着自身显明的特点:与苏联共产党格格不入,反对戈尔巴乔夫以"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 "拯治苏联的道路,他脱掉共产党人的外衣,强烈地向苏联向世界表明自身"激进反对派"的形象,利用一切手段在群众中寻求支持,集聚着另一股政治力量。
走出政治低谷的叶利钦,终于登上了推行其决意为苏联动大手术的政治舞台,他要在苏联政坛上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不再需要苏联、苏共和苏联原有的国家机器、思想文化;,甚至原有的版图。他要达到权力的顶峰,树立起一面新的国旗。
1991年的苏联政坛波涛翻滚、风云变幻。经济危机、政治危机、苏共危机、民族危机、大国地位危机混杂交织在一起,这一切为叶利钦在政坛上大显:身手、攀上顶峰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当叶利钦在政坛上刚站住脚,便向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联盟中央发起了咄咄逼人的攻势。1991年1月,叶利钦搞了个另立中央的计划。1月14日。叶利钦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四个共和国的总统或主席,决定签订一个涉及政冶、经济、民族、文化各个领域的"四方条约"。这一计划如果得以实现,苏联总统将被架空,中央政府形同虚设,戈尔巴夫加紧拟定中的联盟条约也将失去意义。可是。这个"四方条约"还未出笼便遭到了哈萨克总统和哈萨克苏维埃的严正谴责。俄罗斯议会的共产党议员坚决抵制这个条约。白俄罗斯议会的多数议员不仅反对对搞"四方条约",而且反对其他加盟共和国签订"双边条约 "。结果,叶利钦等人另立中央的计划便胎死腹中.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1991年2月19日,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指责戈尔巴乔夫" 使这个国家成为独裁国家",号召不要同中央合作,并要戈氏立即辞职,公开宣布与戈氏决裂。此举遭到"传统派"和"主流派"的反击。2月13日,莫斯科数十万人举行群众性集会,表示支持改革,支持国家统一和军队统一,支持戈尔巴乔夫,反对叶利钦。与此同时,在"民主俄罗斯"的号召下,数万莫斯科人参加了"保卫叶利钦"的群众集会。叶利钦还在随后的莫斯科民主力量代表会议上公开号召人们支持矿工罢工,向国家领导人宣战。
就在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在维护联盟还是分裂联盟较量中,3月17日,苏联就是否赞成保留联盟问题举行历史上首次全民公决。在全苏登记的1,85亿选民中,80%的人参加了投票,其中76.4%的公民赞成保留联盟。这无疑;已对叶利钦为首的势力的一个沉重打击。然而,叶利钦也另有所得,他在俄罗斯联邦的全民投票中附带着该共和国是否设立总统职位进行了投票:在参加投票的75。31%的选民中,69。85%的人赞成设总统职位。这一结果为叶利钦登上总统宝座铺平了道路。
在随后召开的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非常会议上,两派力量进行了更加激烈的较量。俄共议员们向叶利钦发起攻势,意在逼迫叶利钦下台。同时,"激进派"则在会内外加紧活动,转守为攻。会内,他们要求戈氏下台,要联盟政府辞职,要解散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会外,他们不顾政府的禁令,组织了10万人的游行示威,支持叶利钦。最后,鲁茨科伊发起成立"民主共产党人"议员团,宣布与俄共议员团决裂,支持叶利钦。此举使会议发生有利于叶利钦急剧变化,
最终,俄罗斯人代会授予叶利钦类似总统的权力,并决定于1991年6月12日举行俄罗斯总统选举。叶利钦获得了重大胜利。
借此东风,叶利钦组织"激进派"向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主流派"发起强大的攻势,迫使戈氏妥协,接受了叶利钦一直主张召开的"圆桌会议"一"9+1会议 "。这个会议,撇开了合法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发表了"9十1的声明,决定通过新宪法,重新选举苏联人民代表、最高苏维埃和总统,建立新的中央政府,并将国名改为"主权共和国联盟"。
6月12日,叶利钦以57。3%的得票率荣登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宝座。这时的总统尽管还不是真正国家的意义上的总统,但是这件事本身表明了维系着苏联和俄罗斯的国家纽带,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乘此胜机,叶利钦对苏共和俄共进行了坚决的打击,签署了"非党化 "总统令,禁止共产党在俄罗斯联邦的政府机关和企业中进行活动。他要清除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正当叶利钦准备大刀阔斧地施展总统威力时,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突然宣布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对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在此期间,国家全部权力交给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的《告苏联人民书》中指出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已经走入"死胡同","苏联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处在极其危险的严重时刻"。这就是"传统派"为挽救国家命运,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共产党地位、维护社会主义制度而采取的轰动一时的行动,即"8。19事件"。
事发之时,刚从哈萨克回到莫斯科的叶利钦毫无思想准备。闻讯后,一时不知所措。但他很快便明白过来,这次事变,在很大意义上是针对他而来的,他的政治生涯已经到了最关键最险峻的时刻,他要面对挑战。他先是和前去他别墅的哈斯布托夫等准备了致俄罗斯公民的呼吁书。随后,驱车前往议会大厦一白宫,开始组织反击。据叶利钦事后回忆说,当时,他深知在白宫坚持得越久,取胜的可能性越大。他还意识到必须到民众中去,得到群众的支持。于是,他走出白宫。冒着危险爬上了—辆包围白宫的坦克,挺直身子,掏出事先已准备好的呼吁书,大声宣读起来。随后,他还发表了演讲。此时,叶利钦看到了人们期待的目光,听到了群众支持的呼声,他感到自己正走向胜利。当他完成这一壮举跳下坦克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时,觉得精力充沛,格外轻松。紧接着,他举行;厂记者招待会小乎吁举行总罢工;派代表前往克里米亚半岛,与被困在那翠的戈氏弃嫌联手;用电话与西方大国领导人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组织支持者去劝说包围白宫的军人倒戈;……如此等等,从而使"8·l 9事件"以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失败而告终。叶利钦也因此成为平息"8·19事件"的英雄。
叶利钦在"8·19事件"中的胜利成为苏联丙史的一个转折点,它,Y;仅使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彻底战胜了以亚纳耶夫为首的"传统派",而且也根本上削弱了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主流派",为其搞垮联盟。将前苏联的一切实:叹转移到俄罗斯联邦手中奠定了基础。
8。19事件"后,叶利钦利用自己作为前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总统的地位,发布了一系列命令将前苏联的权力、财产和机构划归俄罗期联邦所有,使俄罗斯联邦的权力迅速膨胀。1991年11月16日。叶利钦发布了10项总统令,接管了联盟中央一系列财政金融部门,剥夺了中央的重要财源。控制了能源的生产和出口,限令约80个联盟中央的部委解散,并停止向它们提供资金。一周后,池又宣布由俄罗斯中央银行接管苏联的国家银行对外经济事务银行。同日,/。他下令停止苏共的活动,撤消在俄罗斯境内的克格勃、内务部以及军事机构中的政治机构。他还下令暂停《真理报》、《苏维埃俄罗斯报》等共产党报刊的出版,将苏联中央电视台收归俄罗斯所有,并解除了全苏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塔斯社和苏联新闻社领导人的职务。尔后查封了苏共中央办公大楼,扯下了挂在大楼顶上的苏共党旗,拆除了十月革命50周年纪念碑。这样,叶利钦的地位又有了进一步巩固。
凭借着这种地位和节节胜利,叶利钦进一步加紧了搞垮联盟的活动。 12月7日,叶利钦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领导人舒什克维奇在布列斯特城秘密会谈后,宣布建立由斯拉夫三国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三国发表的协议声称:"制定新联盟条约的谈判陷入死胡同,共和国脱离苏联和建立独立国家的进程已成为现实","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苏联的法律和其它一切准则在这三个共和国境内已不再适用。并表示,新的大家庭对苏联其他共和国及一切赞成它的国家开放。这个被西方称为"三人帮政变"的协议宣告了苏联的实际解体。在随后的几天里,叶利钦利用掌握右:手中的财政金融大权,以满足苏联军队提出的一些要求和保证向军队提供物资,财政方面的支持的许诺,取得了军队的支持。至此,戈尔巴乔夫已丧失了党政军大权,不得不在与叶利钦举行会谈后宣布苏联将于1991年年底停止存在,苏联全联盟机构在这年年底前停止一切活动,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首脑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入。宣告-厂苏联的彻底瓦解。圣诞节之夜,叶利钦从戈尔巴乔夫手中接过了前苏联的最后一项权力一-核按钮控制权,叶利钦终于登上俄罗斯政坛之巅。
1992年新年伊始,蚀立后的俄罗斯将"休克疗法"付诸实施。放开物价后。俄罗斯市场并没有出现总统向人们的许诺的货架充实、物价稳定的结果。俄罗斯人看到的仍然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失业增加、犯罪上升、社会动乱的局画,人们不仅未能从民主中得到幸福,也未能从市场经济中获得实惠。于是,他们走上街头,向叶利钦及其他们支持的盖达尔政府表示抗议。这些人中有前共产党人,前苏联军人,还有新兴的民族主义分子,甚至还有昔日叶利钦的忠实拥护者。此时,在最高权力机关内,围绕着经济改革的方针和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两大问题的争论、使叶利钦与昔日的盟友开始出现分化。这种分化,导致了以总统和政府为一方,以议会为另一方,即权力机关与立法权力机关的两权之争。
人993年3月20日晚,叶利钦向议会投掷了第一把利器。他通过电视台向全国宣布实行总统特别治理。谁知,宪法法院裁决他此举是违反宪法,最高苏维埃则决定举行第九次非常人代会来对付总统实行弹劾。虽然叶利钦在人代会上最

终免遭弹劾,但他的总统特别治理却被否决了。经过双方妥协。大会决定在4月25日举行全民公决。

全民公决的结果,尽管否决了提前选举议会的可能性,使总统的第二件利器难以使用.但是,总统本人及其总统推行的经济政策却得到了参加投票的多数公民的认可?使俄罗斯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利于叶利钦总统的变化。

全民公决之后,围绕制宪问题,总统与议会展开了第四个回合的斗争。叶利钦乘全民公决略胜一筹的优势,准备投掷第三把利器一·通过新宪法,结束"双重政权 "并存的局面。为此,总统步步紧逼,使议会只有招架之势,无回手之力。他撇开议会,另开制宪会议。试图在制宪会议上,一举取得通过总统制宪法胜利。

但在6月5日开始的制宪会议却不尽人意,断断续续进行了37天,才在7月13日通过了一部兼顾各方意见的新宪法草案。该草案虽在原则上肯定了两院制议会,但毕竟只是"半成品",总统制宪法依旧是遥遥无期。总统的第三件利器仍然不灵。

7月底,总统决定三件利器并用,与议会进行决战。他准备好了解散议会的命令后,便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7月27日,叶利钦解除了得到议会支持:的巴兰尼科夫的联邦安全委员会部长职务发出了决战的信号。随后,他发表了要:向议会开刀的的激烈言辞。紧接着他又举行了大型记者招待会,历数议会罪状,宣布将在两个半月内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为决战作了舆论准备。其后,叶利钦以鲁茨科伊有营私舞弊之嫌为由命令暂停其副总统职务,还颁布了屯关于俄联邦副总统代理俄联邦总统某些职权的命令》,规定没有总统的命令,副总统无权得到总统的权力。同时,任命被议会否定的盖达尔为第一副总理。任命戈卢什科上将为俄安全部长,任命洛博夫为安全委员会秘书,从而为决战作好了组织准备。最后,叶利钦还视察了捷尔任斯基师等两支部队,取得了军队指挥官对其效忠的保证。9月20日晚,叶利钦以"协助警方搜查毒品和非法武器"为掩护。调动内务部队到莫斯科市,进行了临战前的预演?从而为决战作好了军事上的准备。

"白宫"曾经是叶利钦击败"8·19"事件的地方,他正是从这里走出,接管了戈尔巴乔夫的一切权力。然而在以后的权力斗争旋涡中,"白宫"已变得越来越难以驾驭,白宫巴的议会官员已由昔日的盟友变成今日的对手。他决心再-次除自己政治道路上的障碍,甚至不惜流血、动武,尽管这样冒极大的风险包括他的政治声誉。

当这一切准备就绪之后。9月21日,叶利钦在签署了《关于俄联邦宪法改革命令》之后,于当晚8时发表了电视讲话,宣布解散议会,开始了铲除议会的最后决战。针对总统的行动。议会立即给予了反击。对此,总统采取一系列措施;剥夺议会财产;封锁通往议会大厦一一白宫的道路。向白宫周围增派军警;切断"白宫"的供电、供水、供暖以及电话;并发出最后通牒。但议会并没有因此而屈服,双方处于尖锐的对峙状态:在此期间,叶利钦拒绝丁宪法法院院长佐尔金和全俄大牧首阿列克西二者的调停方案。两个星期后,10月2日,议会的支持者与包围"白宫"的军警发生武装冲突。10月3日,上万名议会支持者冲破防线,聚集在斯摩棱斯克广场。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在白宫露台上发表了《告全国人民书》。随后,支持议会的群众和军人冲击了"奥斯坦基诺"电视台和莫斯科市府大楼,两名警察死于开道的汽车轮下。一时间,局势陡然又趋紧张,难以控制。

这时,在莫斯科乡村别墅渡周末的叶利钦闻讯后立即返回市内,宣布莫斯科市实行紧急状态,解除鲁茨科伊副总统职务,并开除其军籍。随即调政府军于4日晨7时包围议会大厦。8时叶利钦终于下令:政府军发起炮火进攻。重型炮弹在议会大楼里频频爆炸。这座白色的大楼四处起火,黑烟冲天。700名特种兵在T一80重型坦克和3架武装直升机的火力攻击下,攻下了 "白宫",迫使哈斯布拉托夫、鲁茨科伊等人向政府军投降。持续了一年多的两权之争,终于在叶利钦的重炮之下以议会的失败而告终。

在叶利钦签署厂停止俄罗斯立法和司法机构工作的命令之后,俄:选举委员会宣布将于12月12日举行新议会选举和对新宪法进行全民公决。11月9日,叶利钦颁布了新宪法草案。这是一部总统制共和国的宪法草案,它赋予了总统至高无土:的权力。12月l之日,新宪法草案获得通过,总统制国家政治体制为叶利钦控制局势提供了宪法保证。尽管叶利钦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但根据这一宪法,叶利钦至少将在总统位置任期至1996年。

苏联解体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叶利钦一直以亲西方的面孔出现。他宣传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念,主张实行西方式的政治经济制度,推行以西方模式为样板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在许多重大的历史关头,如在前苏联时期的"8。19事件"和1993年的俄罗斯"十月事件"中,叶利钦都得到了西方的支持和帮助。

在独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叶利钦采取了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他先后出访了美、英、德、法、意、加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美国的关系上,他与布什签署了《戴维营宣言》,发表了《华盛顿宪章》,制定了《美俄第二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确定了两国和平伙伴关系双方保证今后不再把对方作为潜在敌人。在俄英关系上,叶利钦在1992年一年内二访不列颠。年初,与梅杰签署了15点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关系开始了"一个新时代";年末,又同梅杰制定了英俄两国自1966年以来第一个友好条约—《英俄关系原则条约》。在德国,发布了《俄罗斯德国政治关系基本原则的共同声明》。在法国用《法兰西与俄罗斯条约》取代了《法苏谅解与合作条约》。在意大利,发表了《俄罗斯意大利关系原则声明l在加拿大,公布了《加拿大和俄罗斯联邦友好与合作宣言》。

叶利钦采取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是由俄罗斯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决定的。叶利钦希望与美国顺利裁军,发展与西欧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尽快卸下沉重的军事包袱,集中精力复兴俄国经济。叶利钦更指望西方提供经济援助,尽快取消对俄的一切贸易和技术交流障碍,使俄罗斯迅速摆脱严重经济困境。叶利钦还期望在西方的帮助下,早日加入欧洲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叶利钦甚至盼望"回到天然伙伴和盟友的行列中"去,把俄罗斯的国家体制和经济与西方溶为一体。

叶利钦的外交政策受到西方国家的热烈欢迎。然而,这种亲西方的外交并未达到他预想的结果。西方国家援俄多口惠而实不至,离叶利钦的期望较远,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不满增加。叶利钦开始向独立自主的全方位外交转变。

1993年4月,叶利钦批准了《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基本条例》。这年11月,他又主持通过了《俄罗斯军事学说基本原则》,对俄罗斯的外交战略和政策进行

了调整。调整的核心是维护俄罗斯的民族利益,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恢复和巩固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

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叶利钦把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放在首位。他采取加强与独联体各国经济与军事联系的方法,来实现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王导地位和最大的国家利益。在经济上,俄罗斯已转向向独联体各国提供优惠条件,并拨款4000亿卢布,供各国向俄罗斯购买能源,并同白俄罗斯签订了给予种种优惠的经济联盟协议。在军事上。俄罗斯决定了在各国长期保存一定的军事存在,将在这一地区建立30个军事基地,并与6个独联体国家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开始了以6国为主组建联合部队的行动。

在继续加强与西方大国的伙伴关系的同时,他开始强调西方国家应重视俄罗斯的利益。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他开始表现出自己的自主性。甚至是强硬性。如在波黑问题上,俄罗斯反对美国动武和取消对穆斯林的制裁;在安理会表决对前南斯拉夫联盟的进一步制裁问题上投;了否决票;提出解决波黑问题的四点和平计划,促使联合国通过在波黑建立安全区计划的836号决议。

叶利钦还坚决地反对中欧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以防止北约的防线移至俄边界。叶利钦在1994年2月的国情咨文中说"北约排除俄罗斯要扩大成员,就意味着走上对欧洲和世界新威胁的道路。"

叶利钦在把外交重点从西方转向全方位之后,更加重视与亚太国家特别是亚太邻国的关系,俄罗斯与韩国、中国、日本、印度等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

为显示其大国地位。叶利钦及其政府还积极参预国际事务。除上述波黑问题外,俄罗斯还积极参预朝鲜半岛核问题的解决。在中东希布伦惨案发生后。俄罗斯迅速作出反应,派出第一副外长、总统特使、外长接连前往中东进行穿梭访问。分别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领导人会谈,希望在中东和解问题上留下俄罗斯的印迹。

1999年12月31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任命普京为代总统。

2007年4月23日20点45分,叶利钦因心脏衰竭逝世,享年76岁。

普京宣布25日为全国哀悼日。2007年4月24日,叶利钦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参加吊唁的重要人士有: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梅杰等各国领导人和前政要。

4月25日19点,叶利钦在新处女公墓下葬,参加下葬的主要是叶利钦的家属和普京总统.

总统叶利钦是个怎样的人,请求各位帮帮忙!!!

6. 国际组织

北约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简称。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和一些欧洲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日,北约正式成立。目前北约共有26个成员国,它们分别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荷兰、葡萄牙、卢森堡、冰岛、挪威、希腊、土耳其、德国、西班牙、波兰、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北约国家实行集体防御。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成员国同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北约必须援助,包括军事援助。平时,除法国、西班牙外,多数成员国都指派本国的一部分军队归北约统一指挥。冰岛没有军队,无兵可派。 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大西洋理事会,军事方面,主要有3个司令部,它们是: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加拿大美国地区计划小组。此外,还有20多个国家与北约建立了和平伙伴关系。

所谓八国集团,指的是西方七大工业国美、英、法、德、意、加、日(即通常说的G7)加上俄罗斯。严格地讲,它并非一个严密的国际组织,俗称为"富国俱乐部"。在8个国家里,除俄罗斯之外的7个国家是核心成员国,也就是以前的七国集团(G7)。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一度恶化,接连发生的"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1973-7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把西方国家弄得焦头烂额。为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1975年7月初,法国首先倡议召开由法国、美国、日本、英国和西德5国参加的最高级首脑会议。

同年7、8月间举行的欧安会最后阶段会议上,5国代表经过协商,同意召开西方主要工业国最高级会议,指出首脑会议议程"涉及世界经济危机的所有经济问题 "。9月底,5国最高级首脑会议筹备小组成立。10月初,在纽约举行的筹备小组会议决定邀请意大利参加。同年11月15-17日,第一次会议在法国的朗布依埃举行。

1976年的第二次会议在波多黎哥首府圣胡安召开,加拿大总理应邀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还确定了每年一次的首脑会议轮流在各参加国召开,时间都在7月。此后由法、美、英、西德、日、意、加主要西方工业国家参加的最高级首脑会议通称为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

1991年7月,七国集团首脑会议第 17届会议在伦敦举行。当时的英国首相梅杰作为东道主邀请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前往伦敦,以客人身分与7国领袖见面,但无权出席会议。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成为七国首脑会议的"客人"或称"观察员"。但直到1994年7月,在那不勒斯举行的第20届首脑会议上,俄罗斯才获准参加政治问题的讨论,但仍然被排斥在关键会议的大门之外。从那时候起,这种"7+1"的模式一直保持到1997年第23届首脑会议上,这次会议除了一个小时的专门讨论财政金融问题的会议俄罗斯不参加之外,叶利钦和西方七国首脑一起讨论了全球的政治和经济问题。1998年在德国科隆举行的第23届首脑会议上,最终结束了"7+ 1"模式,俄正式成为会议的全权成员,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宣告定型。

7. 能准确解释下美国当初是怎么用货币对付苏联的吗?

我国的许多学者认为,前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的原因在于没有进行体制改革。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的确,前苏联在发展重工业和备战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是,随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体制僵化越来越限制了生产率进步,大大限制了社会主义发挥的应有经济潜力。但是,这种说法仍然是不够全面的,事实上,前苏联、东欧国家早在60年代就开始试尝经济改革,如前苏联实行了更加重视利润指标和物质奖励的作法,匈牙利从1968年起取消了指令性计划,采取重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战略,这些改革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缓解了体制僵化的矛盾,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如果我们对历史事实不采取简单的态度,而是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就会发现特别令人费解的是,前苏联、东欧的“剧变”不是发生在体制僵化或谨慎改革时期,而恰恰是发生在戈尔巴乔夫大胆推行政治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年代。由于前苏联长期片面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消耗了过多的资源。80年代以来,其经济发展速度渐趋缓慢,里根政府推行针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进行核恫吓,逼迫前苏联进行军备竞争,压低油价,枯竭外汇来源,造成很大困难。戈尔巴乔夫没有察觉到美国的险恶用心,也没有深入分析导致经济困难的原因,将经济增速趋缓全部归罪于自身的经济制度,恰好误入了西方动摇其制度信心的战略陷阱。其实,当时前苏联面临的美国制造的核恫吓和经济困难,远远不及二战后初期遍地战争创伤的时期,戈尔巴乔夫善良有余而未经风浪,老练不足,误入美国攻心战陷阱导致了前苏联崩溃。彼得?施瓦茨的著作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美国政府为了瓦解前苏联的秘密战略,巧妙发动的政治、经济、心理、外交、军事等方面攻势。 美国策划的“软战争”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又开始发动了“攻心战”的第二阶段,通过新闻媒介大肆赞扬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80年代后期资助了一大批前苏联知识分子,前来考察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制度和理论。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改革的关键时期,美国秘密战略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国政府和中央情报局都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介入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的改革,如培养盖达尔、丘拜斯等年轻经济学家,指使索罗斯赞助和参与制订“五百天计划”,推荐精心配制的具有巨大破坏性的改革药方,国际货币基金通过提供贷款的附加条件,规定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改革方向,委派哈佛教授萨克斯前往指导俄罗斯改革,等等。最近涉嫌上百亿美元洗钱案的主角之一,俄罗斯驻国际货币基金代表卡加洛夫斯基,前苏联时期曾接受哈耶克基金会精心培训,同西方上层政界人物有直接的联系,后来同盖达尔等人一样被安插担任了要职。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推行改革时期,美国曾用所谓规范的经济理论和政策药方,蓄意误导俄罗斯走上自杀性改革之路,直接造成了俄罗斯遭遇的巨大社会灾难。 其实,戈尔巴乔夫曾经面临着许多的改革选择,他本人的改革初衷并非就是瓦解前苏联,但是,却被美国精心诱导走上了毁灭之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初期,也曾尝试类似中国的渐进的改革道路,如加强激励机制、企业扩权和租赁制等等,但是,随着西方精心灌输的规范化改革药方流传,人们心气浮躁地很快被误入了改革歧途。前苏联经济学家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于是轻信了来自西方权威专家的改革建议,否则他们不会发明出成套的规范理论和改革药方,轻率地放弃许多符合本国国情的政策措施。无论是戈尔巴乔夫还是叶利钦时期,几乎所有导致灾难性后果的改革政策,虽然都曾经由本土的经济学家所积极倡导,但实际上都来自美国精心配制的害人药方。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前雇员彼得?施瓦茨,撰著说“前苏联垮台不是上帝青睐美国,而是里根政府奉行的政策所致”。他在书中透露,关于前苏联“客观上”是否具有生命力,里根根本不感兴趣,他提出的任务就是,将这种生命力降低到零。彼得?施瓦茨,还毫不掩饰地写到,“谈论前苏联崩溃而不知道美国秘密战略的作用,就像调查一件神秘突然死亡案子而不考虑谋杀。死亡的原因究竟何在病人吃的是真正对症的药方吗死亡事件是否存在着特殊反常和预谋”彼得?施瓦茨的话如此露骨,倘若我们仍然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就难免哪一天也吃错药重蹈前苏联覆辙。 经历了多年的曲折转轨过程,一些东欧经济学家前不久指出,独联体、东欧国家实行“休克疗法”遭受失败带来的重要启示是,应努力避免受到代表西方政治经济利益的某些国际经济组织的误导,特别是应防止陷入了五个经济理论的误区。

能准确解释下美国当初是怎么用货币对付苏联的吗?

8. 资本主义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为什么在当今中国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群体当中影响比其他任何都深?

  http://www.tecn.cn/data/24794.html70、80年代苏联社会发展中的阴暗面逐渐增多。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生产效率降低,工人福利减少。国民经济出现了结构失调、财政和物资比例严重失调,表现为极其严重的商品匮乏,企业和工人无心提高工作效率,无心关注科技进步成果的采用,也不再关心产品质量的提高。而这时西方各国正在进行科技革命。

  社会主义经济出现越来越多的困难是早期社会主义阶段社会关系具体形式,其中包括管理经济的形式和方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相适应的结果,而决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其根本优越性的口实。这些困难的出现预示着必须快速从早期社会主义向逐步发展成熟的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客观必然的。但施行过渡方法的同时要防止负面影响的增长。遗憾的是,由于国家领导人所犯的一系列严重的战略性错误,使这个过渡没能成功。其中最严重的错误有:

  1、在社会及生产关系中没有明确实行全方位的民主路线,在苏联人民教育、文化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主要形成于30年代的保守过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方式引起人民越来越多的不满,损害了人们的创造积极性影响了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有益活动的兴趣。没有实行民主路线导致社会结构不能自我完善和发展。

  2、过时了的计划管理经济的方法和形式依然存在。其产生原因是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这些方法在相对简单的经济结构中,在缺乏高素质领导的条件下是有效的。但在复杂化了的经济结构中,在工人教育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的条件下它们成了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它们要求被更加完善的计划管理形式所替换,以保证在企业、部门和地区享有高度自主权的条件下,使社会再生产得以充分发展。

  3、由于帝国主义战争和“冷战”的威胁尚未消除,所以无法在巩固国家防御体系和迫切发展社会经济二者间找到合适的相应的比例关系,使得苏联被帝国主义国家拖入军事对立和无法遏制的军备竞赛中,这就引起了苏联经济的极度工业化,进而阻碍了民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人民福利的提高。

  4、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生搬硬套,没有使其得到创造性的发展,从而导致苏联社会科学的停滞不前。不仅没能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做出深刻的批评性的分析,而且有些科学的革新方法即使出现了,也未被领导机关所接受。

  还有一些别的严重错误和失误。比如劳动质量和劳动成果与需求不相符合,尤其是对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低估了小生产和私人劳动的作用,小生产和私人劳动应是大机器工业必不可少的补充,他们可以在满足人民多方面需求的生产中发挥作用,对其作用的低估对我们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这些错误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情绪,也影响了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信任。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背离了实际情况,从而使为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为社会福利而忘我劳动等概念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大大降低。

  由于社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出现了反社会主义的力量,而且其活动日益猖獗。经济混乱条件下出现的投机商人首先成为反社会主义力量的核心,另一部分是党和国家机关的部分领导人,他们越来越受资产阶级的影响并受其控制,第三部分是一些“杰出”的知识分子代表,他们受利己主义思想的控制,向往西方社会的价值观,背叛了社会主义,扩充了反苏维埃的队伍。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对社会上那些无法分析苏联现实发展状况的人产生了本质影响。反苏维埃的社会力量逐渐掌握了国家政治、经济、精神生活的大权,在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及其专门机构的积极支持下,他们于1991年发动了政变,使苏联解体。他们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口号下,进行摧毁社会主义制度基础的活动,在国内重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应该特别强调苏联共产党在苏联时期所起的作用。列宁建立的共产党是组织十月革命的主要思想政治力量,领导了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了社会主义国家不受国内外敌人的侵犯。共产主义者是社会先进阶级的代表,使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全世界工人联合斗争的榜样。

  在坚持列宁制定的党内民主路线和联系群众的原则时,苏联共产党在人民中享有极大威望,深得人民信任。正是以后削弱了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治组织的力量,破坏了它同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阶层之间的联系,党的领导脱离了广大的共产党员,结果党不可避免地犯了错误:歪曲农村的集体化进程,使同反革命的斗争扩大成为政治清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活动变成了同异己思想的斗争等等。党宣称国家已进入发达社会主义,表现出理论上的不成熟。这是个错误的结论,致使广大群众迷失方向。党没有澄清苏联社会所处的实际发展阶段,还低估了资本主义在苏联复辟的危险性。党的领导政治目光短浅,没能发现在经济萎缩情况下剥削阶级的复苏,就不可能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扩充领导干部队伍时,党忽视了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领导集团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这个集团实质上进行的是反社会主义的反革命活动

  二、俄罗斯资本主义的现状

  反社会主义力量上台后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彻底清扫和在俄罗斯恢复资本主义是其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有:终止苏联共产党的活动;破坏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消灭了经济中的国有成分,使公有财产私有化;撤消计划管理体制,放开价格;最后行动是解散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和通过叶利钦宪法。

  现在俄罗斯基本上形成了资本主义制度,其表现是:社会贫富分化、剥削加剧、劳动人民贫困、崇尚暴力、拜金主义严重。尽管他们极力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努力完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指示,但由于自身的特殊条件,俄罗斯的现代资本主义本质上不同于西方各国的资本主义。

  1、俄罗斯的资本主义绝大程度上是非生产性的资本主义,是投机、高利贷的资本主义,新出现的俄罗斯资本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是产业利润,而是来源于商业和财政上的投机活动。因此,现代俄罗斯剥削劳动人民的主要形式不是工业剥削,而是在价格、信贷、财政机制帮助下更严重、更隐蔽的商业高利贷剥削。

  2、俄罗斯的资本主义是寡头资本主义。国家财富的大部分以及与之相应的国家收入的大部分都落入这一批金融大老板千里。他们是今天俄罗斯真正的主人,因此,政府采取的各种对内对外政策都是对他们有利的。

  3、俄罗斯的资本主义是犯罪资本主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民财富都处于犯罪和半犯罪组织的控制之下,而这些组织越来越同国家机关紧密相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俄罗斯的资本主义是买办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越来越大程度上受外国资本的直接或间接控制,是为帝国主义国家和跨国公司的利益服务的。

  俄罗斯颠覆社会主义,重新走资本主义道路使国民经济、科技、国防以及人们的精神遭到毁灭性打击。国民收入和手工业生产规模比1990年降低了1倍多,市场经济改革使国家遭受的损失在绝对程度上比卫国战争时期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使苏联遭受的损失大10倍。

  高技术和科学密集型行业所受的损失更严重,其产品数量减少了2倍多。向世界市场开放后,俄罗斯联邦经济完全受制于跨国公司,成为燃料和原料的供给地,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的典型特点。外国资本以公开和隐蔽的方式把所有有发展前景的行业都控制在自己手中。

  投资规模不断减小。新投资者对俄罗斯的投资环境缺乏信心,都尽量不对国内进行投资,而更愿意将资金投向国外。改革以来投资规模减小了3倍,现在每年的投资规模大大小于每年所需占用的基金。这就意味着上一辈苏维埃人民所创造的生产潜力已不存在了。结果各类灾难事故的发生率每年都增长20%到25%。

  农业经济受到进一步破坏,增加了国家对进口粮食的依赖,使国家面临粮食危机。旨在消灭大农业企业(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的政策造成了严重不良后果。农产品的生产规模缩小了0.5倍,牛的数量几乎减少了1倍,猪的数量减少了1.5倍,羊的数量减少了2倍多。

  工人失业率越来越高。据官方统计,国内有近900万失业者。除此之外400多万工人处于失业的边缘。就业人口中每6个人中就有1个找不到工作。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逐渐减少,进行生产的是将要退休或已退休的人,青壮年不从事生产活动,而是选择了商业和银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