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预算执行审计

2024-05-11 15:54

1. 如何进行预算执行审计

一、突出分析重点。突出分析重点,即抓住预算执行中的重点问题、主要矛盾进行综合分析。重点越突出,分析越容易出成果。预算执行审计涉及的情况相当多,综合分析中如果面面俱到,什么情况都分析,重要问题往往被一般情况所掩盖,耗事费力,难出成效。突出分析重点,一是注意抓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综合分析。如有预算资金分配权的行政主管部门、有罚没收费权的行政执法部门、接受财政补贴数额较大的公益事业单位等等,都应列为分析重点。二是注意抓重点问题的分析。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分析,从中发现“数额大、范围大、危害大、影响大”的问题。如预算执行中的严重弄虚作假、违纪违规问题,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不善问题,宏观财力增长趋缓问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挖掘问题等等,都比较重要。从今年的审计情况来看,要重点突出对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部门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促进规范财政财务管理,强化对政府部门权利运行的约束和监督。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党政领导的关注度高,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较大。
  二、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不仅是预算执行审计的本质要求,也是开展综合分析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离开了实事求是,综合分析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坚持实事求是,是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成绩不夸大,问题不缩小,在全面搞清事实的基础上,深入解剖,分清责任。坚持这一原则,要注意防止结论在先,分析在后的主观做法。二是把握事物的本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现象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甚至将事物的本质掩盖起来。许多初始状态的情况,有时还混杂着一些不真实的东西。比如预算收支平衡,通过对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我们会发现存在一些应收未收、应减支而未减支、应投入而未投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分析原则,通过对大量的表象情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提炼,就会较准确地揭示出预算收支中这种人为平衡的本质问题。三是要把握好“三个有利于”原则。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由于立法工作跟不上,往往会遇到一些无法可依的问题。即便是有法可依,又会因法规的过时或不完善而难于适用。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三、分析问题要全面。分析问题要全面,是指对审计中获取的情况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解剖,努力揭示其范围、性质和发展趋势。与其他行业审计相比,预算执行审计情况宏观性强,人大、政府和财税部门关注度高,如果分析问题的范围过窄,就让人无法确定是点上情况还是面上情况:分析过于微观,难于引起党政领导的注意;分析过于简单,就事论事,缺少原因、对策,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注意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力求全面地分析问题。全面地分析问题,着重是把握好四个“度”:一是拓展广度,即要求分析的问题覆盖面越广越好,范围越广,定量定性越准确,越利于党政领导决策。一般情况下,都要把所审单位情况纳入分析视野,还应利用好以往审计情况资料和有关情况,材料缺乏时,可运用审计调查进行辅助搜集。二是挖掘深度,即要求深入解剖“麻雀”,准确探知问题存在的程度、原因,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我们要分析坐支预算收入问题,就必须对存在这一问题的所有被审计单位的坐支预算收入种类、金额总数、账务处理,以及影响预算收支和宏观经济发展程度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准确揭示这一问题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恶果。三是提炼高度,即分析每一问题都要与改革开放大局,与经济建设中心相联系,尽量选择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分析,增强分析对象的份量。四是选择合适的角度,即选择最适宜的切入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映,求取最佳分析效果。它包括两层意思:(1)分析问题要坚持两点论,防止面性。既要分析事物的正面,又要分析其反面,分析微观,要联系宏观,分析全局,要结合局部。比如,分析政府行为的各种收费,从解决建设资金不足这个角度出发无疑是必需的,而从搞活国有企业这个大局来看,特别是在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景气,下岗职工较多的情况下,权衡利弊,减少或取消某些收费又是应该的。(2)反映分析成果要选取最易引起注意且比较容易接收的方式。如目前仍然存在的乱摊派问题,已经由过去的公开性摊派转为长期借钱借物拿产品的隐蔽性摊派,如果我们从“有权部门进行暗摊派的问题应予注意”这个题目入手反映问题,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如许多反面问题的反映,如果从建设性、防护性的角度、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去反映,会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四、分析要及时。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广,单位多,资金量大,审计期间相对跨度也大,除对上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外,对有些情况还要追溯到以前年度。此外,从进审到完成审计的时限一般为半年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各种审计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反馈,就会大大影响预算执行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要确立较强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以实现分析的最大价值。及时进行综合分析,一是要建立与审计同步进行的分析制度。这一制度包括审前、审中、审后三个分析。审前分析,主要结合审前调查、拟制审计方案工作,分析审计中可能遇到或需要挖掘的问题,以便审计中能有效地抓住要害,突出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审中分析,要求审计人员根据发现的新情况,确定新的主攻方向,及时把握审计中的新问题,以便进行深层挖掘。审后分析,则是对审计完成后的全部资料进行的分析。它既要求个项目(单位)的审计情况分析,为厚积薄发做准备,还要求对预算执行审计的所有单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除用于写审计报告外,还用于开发审计信息与调研文章。二是及时地反馈审计分析成果。对凡能起到决策效应的情况,都要及时反馈给党政部门、上级审计机关以及有关的被审单位,便于及时改进和补救。此外,在分析期间的掌握上,要尽量延展到分析结果反馈时日的最近日期。如5—6月份的分析,要尽量把一季度的同类情况分析进去,以利于领导把握这一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五、提高分析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分析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这种目的和效果,最起码要对被审单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次要努力进入党政领导的决策圈,起到强化宏观调控的作用。效用较小或无效的分析,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且极易干扰领导决策;错误的分析则会导致党政领导决策失误,严重损害审计机关的声誉。因此,分析人员要始终确立有效性的意识,做到无效情况不分析。提高分析的有效性,一是要在已分析的重点问题中,选择那些带有共性、倾向性、苗头性、可能是大案要案的问题,进行深入解剖,确保所分析的问题事实清楚,定量定性准确,使决策者充分感到审计分析情况所具有的权威性、可信性,进而关注这一问题。二是要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机制和制度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使决策者容易采纳,乐于采纳;使落实者易于实施,实施后效果良好。
  六、分析要有逻辑性。逻辑性是指综合分析过程中要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做到观点正确,问题清晰,判断恰当,推理有据,论证有说服力。缺乏逻辑性,分析问题时,分析者往往感到面临一团乱麻,无从下手,最终难以写出好的分析文章。因此,讲究和把握分析逻辑十分必要。分析要具备逻辑性,就必须掌握并能运用好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遵守好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即,遵守同一律,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分析,做到概念清楚,观点正确,前后同一;遵守不矛盾律,写作分析文章时,思维要保持前后一贯,避免自相矛盾:遵守排中律,排除错误的判断,保留正确的结论,防止出现同时否定矛盾双方的思维错误;遵守充足理由律,在分析论证问题时,要有充足的理由。
  七、坚持政治性原则,审计的目的是保障经济建设健康发展,促进改革开放和廉政建设。因此,综合分析就必须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促进经济建设健康发展为目的。综合分析只有坚持政治性原则,才能在大事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在错综复杂的审计情况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坚持政治性原则,要求综合分析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准确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个中心,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综合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分析的一切内容都要与这个中心紧密相连,联系越紧密,分析效果越好。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发现、分析问题,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去解决问题;坚持党领导下的综合分析制度,综合分析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坚持改革开放。要紧紧围绕促进改革、开放来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审计人员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在综合分析中予以正确、充分的体现。

如何进行预算执行审计

2. 如何进行预算执行审计?

一、突出分析重点。突出分析重点,即抓住预算执行中的重点问题、主要矛盾进行综合分析。重点越突出,分析越容易出成果。预算执行审计涉及的情况相当多,综合分析中如果面面俱到,什么情况都分析,重要问题往往被一般情况所掩盖,耗事费力,难出成效。突出分析重点,注意抓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综合分析。如有预算资金分配权的行政主管部门、有罚没收费权的行政执法部门、接受财政补贴数额较大的公益事业单位等等,都应列为分析重点。
二是注意抓重点问题的分析。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分析,从中发现“数额大、范围大、危害大、影响大”的问题。如预算执行中的严重弄虚作假、违纪违规问题,预算内外资金的管理不善问题,宏观财力增长趋缓问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挖掘问题等等,都比较重要。从今年的审计情况来看,要重点突出对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部门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促进规范财政 财务管理 ,强化对政府部门权利运行的约束和监督。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党政领导的关注度高,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较大。
三、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不仅是预算执行审计的本质要求,也是开展综合分析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离开了实事求是,综合分析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坚持实事求是,是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成绩不夸大,问题不缩小,在全面搞清事实的基础上,深入解剖,分清责任。坚持这一原则,要注意防止结论在先,分析在后的主观做法。
四是把握事物的本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现象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甚至将事物的本质掩盖起来。许多初始状态的情况,有时还混杂着一些不真实的东西。比如预算收支平衡,通过对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我们会发现存在一些应收未收、应减支而未减支、应投入而未投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分析原则,通过对大量的表象情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提炼,就会较准确地揭示出预算收支中这种人为平衡的本质问题。
另外,要注意要把握好“三个有利于”原则。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由于立法工作跟不上,往往会遇到一些无法可依的问题。即便是有法可依,又会因法规的过时或不完善而难于适用。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分析要有逻辑性。逻辑性是指综合分析过程中要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做到观点正确,问题清晰,判断恰当,推理有据,论证有说服力。缺乏逻辑性,分析问题时,分析者往往感到面临一团乱麻,无从下手,最终难以写出好的分析文章。因此,讲究和把握分析逻辑十分必要。分析要具备逻辑性,就必须掌握并能运用好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 基本知识 ,特别是要遵守好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即,遵守同一律,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分析,做到概念清楚,观点正确,前后同一;遵守不矛盾律,写作分析文章时,思维要保持前后一贯,避免自相矛盾:遵守排中律,排除错误的判断,保留正确的结论,防止出现同时否定矛盾双方的思维错误;遵守充足理由律,在分析论证问题时,要有充足的理由。

3. 预算执行审计的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原则提高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素质,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强化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是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最关键的控制环节。预算执行风险控制的好坏取决于执行控制决策和程序以及人的素质和观念,所以控制预算执行审计风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控制。(二)用制度进行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预算执行审计人员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在进行预算执行审计时难免会出现偏差或错误,只能用制度去控制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行为,才能降低预算执行审计风险。例如建立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体系、预算执行审计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和预算执行审计质量复核机制等。

预算执行审计的原则

4. 如何深化预算执行审计

(一)预算管理制度审计
  预算管理制度审计,是指对与预算执行相关的地方性、部门性制度和办法的合规性、公平性及有效性进行审计。这些制度从总体而言,包括收入征管的控制制度、支出的控制程序,支出中重点项目的科学决策制度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等,具体包括与预算执行相关的预算编制、收入征管、预算分配、预算拨付、预算执行、资金使用和管理、预算调整和追加、预算监督等制度和办法。审计的重点主要是:与预算执行和管理相关的制度是否建立和健全,所制定的制度和办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的发展趋势,是否体现了合理、公平的原则等。通过审计,评价预算执行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以及制度本身的合规、合法、公平性,对与深化预算管理所不相适应的制度以及制度执行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纠正并完善的建议,以促进完善制度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审计中或许会发现有些制度和办法与《预算法》或与深化预算管理的总体要求有些差距,但是,在本地区当前预算管理基础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或是一定程度上对预算收入的征管、预算支出的控制等有着相对积极的作用。对此,审计部门要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从发展的角度、更能体现公共财政发展趋势的角度提出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预算执行过程审计
  预算执行过程审计,是指对政府的财政收支从编制预算开始,至立法机关批准预算后的执行和决算批准之前的整个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审计,包括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管理等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审计。审计的重点是具体组织预算执行的财政部门和参与组织预算执行的税务、国库等部门贯彻执行财税政策、组织预算收入、安排使用资金、管理和监督预算执行的情况;预算单位执行预算收支的情况等。审计的内容包括:预算收入是来否合规、完整,收入的增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如何;财政分配是否体现了政府“办公共之事、为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职能,预算资金的支出方向和支出结构是否明晰,管理是否透明;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预算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是否安全、规范等。通过审计,客观公正的评价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真实地反映预算执行结果,揭示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纠正和完善的建议,以促进各部门、各单位预算执行工作的不断完善。
  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情况下,预算执行过程中还存在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和完整,部分预算支出不够细化,预算执行不够严肃,预算调整较多等问题。当前,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即有上级财政预算管理上的原因,也有地方预算执行中的原因。对此,审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原因,提出符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发展趋势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为促进预算执行全过程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发挥审计监督的积极作用。
  (三)预算执行效果审计
  预算执行效果审计,是指对财政资金投向政府机构运转、社会公共服务、重点领域、社会保障的正确性以及使用的效益性和管理的规范性进行审计与审计评价,其对于强化预算监督,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审计的重点是既要关注财政资金筹集、分配、使用得“对不对”、“实不实”,更重要的是关注筹集、使用和管理得“好不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目标取向是在审计预算执行真实、合法性的基础上,重点审计预算执行的效益性。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税收和非税收入是否应收尽收;部门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其他公共预算和专项预算的编制是否完整、科学;政府采购成本是否降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运行是否有效;专项资(基)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是否科学和完善等。通过审计,监督财政预算安排、预算管理和预算单位项目落实情况,纠正部门之间的苦乐不均、分配不公,防止和消除因为预算编制不合理等原因,一方面造成财政资金的闲置、损失浪费和腐败隐患,另一方面则有些单位苦于资金不足不能全面履行职能。
  审计中需要注意的是,预算执行效果审计不是以单独形式存在或进行的,应结合于预算执行审计之中,其是在预算执行制度审计、预算执行过程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预算执行的真实、合法性以及预算目标实现情况的审计和分析得以实现的。因此,审计中要以财政性资金为主要对象,把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为出发点,通过采取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财政资金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重点揭露严重损失浪费或效益低下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以促进预算执行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的不断提高。

5. 预算执行审计经验做法

一、前移审计关口,采取有效审计方法
1.前移审计关口,提前介入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在财政预算编制完成后向人大提请前,审计部门对报批的预算预先行审查,审查年初项目预算编制是否落实到具体项目和用款单位,预算内外资金结合是否彻底,预算外资金管理是否执行“收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规定,上年的公用经费、项目结余资金是否纳入年初预算管理,是否编入当年的部门预算,是否将预算外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其他收入全部纳入收入预算编制等方面,全面审查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预算的细化程度等,并出具审计部门的审查意见,从而做到对预算执行审计的“事前监督”,有效细化预算编制,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透明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从起点上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
2.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摸清楚部门预算执行的情况。首先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入手,了解各项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真正得到了贯彻执行,通过对内控制度的调查,确定被审计单位容易出现问题以及舞弊的关键所在,有利于突出审计重点,减少审计的盲目性;其次以资金流向为主线,追查资金去向,抓住被审计单位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沿着资金流向,一查到底,直到搞清楚资金的最终去向为止;三是从账户入手,查找可疑线索,对银行存款对账单上大额资金的进出情况进行核查,并逐步扩大范围,查实转移、挪用资金等违纪违法问题;四是抓住重点,对主要问题查深审透,针对不同单位的不同特点,确定在预算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抓住重点,并将其查深查细,彻底摸清资金的全面情况。
二、整合审计资源,实行一体化审计
1.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一是审计人员要加强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经济理论的学习,充分领会党的相关政策、方针及财经法规;二是审计人员业务上要进行认真系统的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及处理问题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三是强化审计监督约束机制,督促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避免各种原因而做违法交易的情况,确保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2.以大局意识统筹审计资源,形成审计合力。一是对审计人员进行重组,树立全局观念和一盘棋的思想,在审计机关内部打破处室界限,统一调度审计资源,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各专业机构的配合和上下内外的协调,按照资金流向,对财政资金的申请、拨付、使用等各个环节开展审计;增强上下级审计机关的沟通交流,根据需要统筹使用上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资源;注重利用外部审计资源,包括聘请社会审计人员和有关专家,利用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资源和审计结果等。二是在审计计划安排上,把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与专项审计相结合、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做到内容安排、时间要求的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整体效应。三是充分利用预算执行单位的财务核算系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等,收集、整理审计资料,推广应用审计AO软件,实现审计手段上层次、上水平,提高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效能。
三、丰富审计报告内容,凸显审计监督效应
1.坚持“三不”原则,丰富完善“两个报告”内容。坚持做到事实不清不用,数据不实不用,定性不准不用的原则,在审计内容上突出重点,既要侧重于政府关心的重点,又要侧重于人大所关心的热点,更要重点关注社会民生问题。既要查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又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危害性,力求把问题查深查透,在核实问题定性准确的基础上,对共性、政策性、体制性、内控管理和性质严重的违规问题进行专题汇总,并加以分析形成综合性材料,丰富“两个报告”内容,同时要把效益审计充实到报告中去,保证审计报告质量。

预算执行审计经验做法

6. 预算执行审计目的

预算审计工作计划控制是审计机关根据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组成和规模、专业背景和水平等情况合理确定当年度预算执行审计项目的难度、数量,合理配置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和时间。预算执行审计计划控制,应当先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对象和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动态数据库,在充分考虑预算执行审计人员休假、培训和轮岗等多种因素下对当年度的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做好详细的人员和时间安排。通过科学的预算执行审计计划安排,量力而行,合理确定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有效地防范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产生。
2.预算执行审计对象风险控制。
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对象风险数据库,对预算执行审计对象的风险进行控制。预算执行审计对象风险控制的具体办法:第一, 审计机关应当对所有管辖范围内的预算执行审计对象进行分析,根据已掌握材料初步确定其风险状态;其次,在年度预算执行计划确定后,再一次审核初步风险的合理性,根据风险状态确定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组成;第三,在小组审计准备阶段根据调查情况对预算执行审计风险进行调整或确认;最后,在小组审计终结阶段应当重新对预算执行审计风险做出最后一次评估,以确认本次预算执行审计之初风险确定的合理性,将最后评估结论更新预算执行审计对象数据库的风险评价数据,对预算执行审计对象的风险进行动态反映。

7. 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的运用

预算执行审计是指各级审计机关依据本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年度财政预算,对本级财政及各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筹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以及组织政府预算收支任务完成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监督。从定义看,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的运用是为人大监督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全面掌握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服务,为预算执行单位的提高财政资金管理能力服务。
首先,审计机关将预算执行结果撰写成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向人大汇报,作为本级人大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以及本级政府决算的依据。其次,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关注政府工作的重点情况,关注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形成专题报告为党委和政府服务,以达到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的目的。再次,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对预算单位预算的编制、批复、执行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提高预算执行单位的财政资金管理能力,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随着政务公开,社会公众也成为预算执行结果的使用者。加大公众对地方政府预算支出的了解,一方面让公众加入到监督中来,另一方面完善了公众知情权,增强对地方政府的认可度。
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手段,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保障。
2014年7月,中央七部委联合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针对经济责任审计联席成员单位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等,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如何运用给予了详尽的说明。
基层审计机关继续扩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比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从单一、局部的作用向全行业、全系统的整体效能方向转变,使得审计结果运用更有宏观性。一方面,组织人事部门把行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归入干部档案,要求在领导干部考核、考评、表彰、任用上要过审计关。另一方面,纪检监察部门对审计有问题的领导干部,该纪律处分的处分、该诫勉谈话的谈话、该立案查处的查处,决不姑息迁就。此外,每次行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后,都能做到对审计情况认真梳理,提炼加工,集中反映有关问题,统一制定整改措施,实现“查出一个问题,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方漏洞”的目的。
二、政府投资审计结果的运用
政府投资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等规定,对使用财政资金、国有企业资金等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督行为。纳入审计项目计划的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依据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建设单位编制竣工决算报告,相关部门进行竣工决算审批、办理固定资产移交以及地方财政部门办理拨款手续。
随着近年来政府建设项目投资规模的不断增大,对工程项目领域内的决算审计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百姓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规避审计风险,基层审计机关逐步提高跟踪审计比例。跟踪审计是指对整个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过程进行不间断的、有重点的审计监督,从而能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保证整个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能健康有序合法的运行。跟踪审计具有持续性特,各阶段、各环节的审计结果,通过审计意见书、分段分项审计结论文书、阶段性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报告四种载体和形式进行报告和反映。
三、其他审计结果的运用
除了上述的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国家投资审计外,基层审计机关从事的主要审计类型就是专项审计项目。国家最近几年统一安排了一系列专项审计项目,社保审计、土地审计、地方债务审计,还有针对某项政策落实的防护林审计、扩大内需审计、保障房跟踪审计以及促改革稳增长惠民生政策落实审计。这些专项的审计更具有针对性,深化专项资金审计的同时,还扩展到权力审批和政策落实等方面,更要加入绩效审计,突出审计结果的重要性、及时性和效益性。
专项审计结果的运用更突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审计的结果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促进宏观决策方面的作用。更多采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其立足点在于为领导层的决策和政策法规的完善提供依据,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合理不合法的事项不处理但如实予以反映。二是专项审计结果可以集中深刻地反映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专项审计调查在很多情况下针对的是改革和经济生活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直接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具有相当的宏观性,可以集中深刻地反映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的运用

8. 如何加强预算执行审计

政府采购执行情况等事项严把审计质量关,坚持以依法审计、符合程序。对于重点、重大、重要的资金做到了跟踪审计,查深、提高质量、文明审计为主导,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章程,严格执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拟定,首先搞好审前调查,使审计人员在具体实施审计工作中做到了心中有数。
加强财政整体资金的审计,突出重点。以财政部门预算执行为主线,重点审计转移支付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国库集中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