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7幅图片各是什么地方的什么佛像,

2024-04-28 23:28

1. 以下7幅图片各是什么地方的什么佛像,

1、四川中江大佛
2、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 伊山大佛
3、日本东江寺
4、浙江天工大佛
5、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南莲山 吉祥大佛
6、
7、西樵山南海观音

图2实在查找不到,欢迎补充。。

以下7幅图片各是什么地方的什么佛像,

2. 不同佛像的意思

显宗佛像的形态一般为慈悲、和善之姿。
密宗佛像大都显得威严、愤怒,有的三面六臂;有的手持各种兵器;有的系着人头璎珞,身后燃烧着火焰;有的拥抱着美丽而温柔的女神--女神一身赤裸,腰系璎珞,姿态柔丽舒展--这种真实的雄性,表现了浪漫的动人风采。
一切佛像从其形体容貌来说,都是相同的。区别各个不同的佛像,主要是从其手的姿势来分辨的。
例如释迦牟尼佛有说法像、降魔像、禅定像之不同:
右手上举,以食指与大拇指做环形,其余三指微伸,是说法相;
右手平伸五指,抚右膝上是降魔像;
以右掌压左掌,仰置足上肚脐前,是禅定像;
阿弥陀佛像是以右掌压左掌置足上,掌中置宝瓶;
药师傅佛像是垂伸右手,掌向外,以食指与大拇指夹一药丸。

3. 这张佛像的含义是什么?

您好,这幅画里主尊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
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讲《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时,为利益一切众生,“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具足”,“发誓愿已,应时身千手干眼悉皆具足”,变现出如意宝珠、日精摩尼宝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杨柳枝手等。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在佛教看来,只要虔诚地信奉千手观音,就有“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大好处。

这张佛像的含义是什么?

4. 各时期佛造像特点和区别

佛像的时代特征  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载。  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年的传播,也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出现了法相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三论宗等几大宗派,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  (一) 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二) 北魏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菩萨像特征  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  菩萨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  2.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  3.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上卷处呈折角状,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  (三)北齐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  4.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  5.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立像多身躯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菩萨像特征  1.面相丰润,端庄秀丽,头戴化佛冠或花冠,宝缯下垂至肩,但不外飘。  2.帔帛下垂交叉处多不再用环,而是发展成一个饰物,裙褶处细密流畅。  (四)北周时期雕像特征  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4.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五)隋朝雕像特征  1.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2.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3.腹部稍稍突起,躯体有弯曲感,身体重心前倾。  4.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5.佛像头顶肉髻,螺发;菩萨多戴花冠,璎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缯带和帔帛向两侧低垂。  (六)唐代雕像特征  佛像 特征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菩萨像特征  1.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  3.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  弟子像特征  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  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征  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  飞天像特征  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  (七)宋辽金时期雕像特征  宋辽金时代佛像具有浓厚得人间烟火气息。写实性较强。这时期石雕衰落,木雕则异军突起,尤其木雕观音最为出色。  宋代佛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2.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3.罗汉造像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人物形体刻画完美。  4.姿态随意活泼,富有个性,具时代风格。  辽代佛像特征  佛像肉髻较为低平,螺发中央多有髻珠。  1.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  2.菩萨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面颊圆润,眉毛修长,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项挂璎珞,帔帛绕肘;下身着裙,线条流畅,衣饰飘洒自然。  3.莲座盛行束腰大仰莲式,莲瓣肥硕,尖端略向外翘起,下层多为三层台阶状或是俯莲;佛座平面盛行方形,圆形和六出花口形,方台上的铺布中间呈半圆形,两侧下垂呈三角形,有明显的图案化倾向。  金代佛像特征  造像躯体壮硕,宽肩阔胸,写实性强,施彩敷色讲究华丽繁缛。  (八)元代雕像特征  1.脸型丰满圆润,面相清秀靓丽,表情恬淡柔和。  2.肉髻高耸,多为带三叶或五叶宝冠。  3.躯体健硕,肩宽,腰细,胸部丰满。  4.菩萨袒露上身,胸佩璎珞,璎珞的颗粒较大;下身着裙,纹络简洁。  5.莲花台座的莲瓣肥大饱满,底沿外卷  6.面部为倒置的梯形,五官紧凑,具元代特征。  7.元代佛像蜂腰长身,姿态妩媚,菩萨则高乳丰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风格  (九)明代佛像特征  1.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3.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4.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  5.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  6.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9.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十)清代雕像特征  1.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  2.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3.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宽大。  4.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的极为精美细腻,华贵高雅。  5.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莲瓣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具时代特色。  6.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是清乾龙造像特点。  7.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制作教粗率。  (十一)藏传佛像佛像特征  藏传佛像主要以青铜像为主,佛陀头顶高肉髻,菩萨头戴花冠或三叶冠。他们都面相方圆,颧骨略显突出;躯体粗壮,肩宽腰细,高乳大臀,姿势呈三折枝式,衣着背光则显简洁。

5. 佛像的含义

佛像都是表法的,让大家心存敬意。
韦陀菩萨通常手持降魔杵,或两手合什将杵横与两肘之上,或一手叉腰,一手按杵柄,杵立于地。通常武将打扮。看韦陀菩萨的韦陀杵的方向: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但不留宿;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四大天王多作为寺庙次间(亦称「小港门」)门神。相传古印度须弥山腹有四大天王,天帝命四天王各护守一方: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造型及所持法器,说法颇不一致。中国大陆有谓:东方持国天王、著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著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著红色,持一蛇;北方多闻天王,著绿色,持一伞。考诸府城寺庙门神,四大天王造型、法器益亦多所不同,大多作为:东方持国大王,脸青执剑;西方广目天王,红脸,托琵琶;北方多闻天王,脸黑,掌伞;南方增天王,白脸,握蚊。四人均作胡貌梵相,铠甲介胃;少数裸露上身(如重庆寺之增长天王)。府城画师对四大天王的形象体认,事实上已渗入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封神演义】中「魔家四大将」的影响,以其「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的前二魔名字,给予青脸、红脸的赋彩。据现存北京法海寺【帝释梵天图】中广目天王的图像,系红面虬髯左手持宝珠,右手握蛇:颢然与府城画师所绘相异。四大天王手中法器,分别取其谐音、寓意,需有『风调雨顺』之意,如:剑,取其「锋」刃之意,为「风」琵琶,有谐「调」音韵之意,伞,乃「雨」具,为「雨」;蛟,系似蛇而大有角之动物,取其滑溜,为「顺」。四大天王门神可见於府城开元寺、法华寺、德化堂、广慈庵等处。

佛像的含义

6. 佛像的佛像种类

在佛教寺院中,供俸着许多种佛像,因为其身分不同,佛像的形象、材料、种类也不相同,佛相依其身分,可分为佛、菩萨、明王、天等数种。 三门殿内的第一重殿叫天王殿,殿内供俸四大天王、弥勒菩萨、韦驮天,有的还有帝释天、梵天、伊舍那天、罗刹天、焰摩天、阿修罗王、那罗延天、干闼婆天,正中间供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弥勒菩萨 名“阿逸多”,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据佛经上讲,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流传一万二千四十九年,如果众生能够依正法行持,可以护持法命的。再过八百余年后,弥勒菩萨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韦驮天 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立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洲,护助诸出家人。宋代以后,使在寺中塑了韦驮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的韦驮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四大天王 东方天王名“提名罗吒”,此云持国,能保持国土,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手中琵琶以作标帜,护东方弗提婆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能令他人善根增长,所以手中持剑,护南阎浮提州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领诸龙及富单那,所以手中缠绕一龙,护西瞿耶尼洲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表福德之义,护北郁单越洲人。帝释天 梵名为因陀罗,全名为释提桓因,为忉利天的主神。常持如意宝瓶,现慈悲柔软相,统帅三十三天,依其自己的本誓,可操纵自如。传说在迦叶佛灭度后,有一贫女发心修造一座佛塔,当时有三十二人愿同心协力完成,后来此贫女即依此功德,成为忉利天王,此三十二人亦辅弼西方,成为三十三天。他的形象,依《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乘白象,住五色云中,身作金色,右手持三钴当心,左手托左胯,左脚下垂,有三天女,各手持莲华盘,盘中盛青莲华,或盛杂华。”除此种形像外,有右手执独钴,乘六牙白象者,有坐荷叶座或坐金山,受莲华供养的等等不一。梵天 常与帝释天并称,亦名大梵天。《十二报恩经》说他“为天王之主,众生之父,此天喜时,器世间安稳,无***。劫初时,此天创世间,众生不乱,此为天主喜之故。此天嗔时,世间不安,有种种病,连草木悉皆苦恼,迷惑众生,各各如醉人”。其形像有二臂、四臂不等,《大日经》说“戴发髻冠,坐七鹅车中,四面四手。一手持莲华,一手持数珠,以上是右手;一手执军持,一手作唵字印,以上是左手。此印稍屈食指,余指皆伸……而作语状,名为净行者之吉祥印。”伊舍那天 伊舍那为梵名,译作欲乐,或说是摩酰首罗天的变化身,亦名大自在天。其形像为: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皿,右手持三戟枪,肉色清青,三目忿怒,二牙上出,以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持二天女花。罗刹天 他曾窃取释尊的舍利,逃亡时,为韦驮天所追击,因他诚心诚意地奉侍北方多闻天王,是护持佛法的善神。其形象:乘白狮子,身着甲胄,左手持刀竖起,右手拇指押中小二指,赤肉色,二天女侍于左右,持二罗刹鬼三股戟。又,在胎藏界外金刚部的形像是:通身黄色,披甲,发上有冠,冠有缯,两头飘上,目稍作怒视,右手当腰侧执刀,左手竖掌向左,屈无名指及小指,为大拇指所押,面向右方。焰摩天 俗名阎罗王,常住阎浮洲南方,铁围山外部的地狱。统率十八冥官,八万狱卒,审判堕来此处者,加以惩罚,其别名为遮止王,或静息王即由此而来。一说焰摩王与其妹,协力主宰地狱界,兄焰摩主审判男性,其妹专惩罚女性的罪恶,兄妹并称,故名双王。焰摩王形像是:乘水牛,右手抱人头幢,左手仰掌,有二天女为其侍从,二鬼使者持刀、持戟,赤黑色,右脚下垂。又一种形像是:右手侧仰掌,指头向右少竖,左手向内执檀荼杖,头上有金半月形,上有一人头幢,乘卧白水牛,垂左脚,其牛在(左毛右包)座上,面向右方。此为外金刚部院的形像。阿修罗王 阿修罗王为八部众,或六道之一,是阿修罗界的主宰者,常与三十三天猛烈交战,就中与忉利天的帝释交战最为激烈,从未终止。他的形像为遍身赤色,表示为猛恶无比的忿怒形,三面,立火焰发,二手合掌,二手合捧宝玉而立。那罗延天 此天本誓为排恶劝善,力大无穷,手执杵柄,常乘迦楼罗鸟,自由自在地飞翔于空中。后世欲得非凡力量的人,专祈请此天。他的形像为周身青色,赤发,有三面,正面三目,两边面貌为兽形,左面似猪头,青色,右面未祥,白色。又有一种形像没两边面,冠上系缯,两端飞上,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指三指,舒食指,承轮腰,左手作拳叉腰,乘迦楼罗鸟,右脚垂下,其鸟张翼,面向右。此天形像不一,有二臂、四臂,或八臂等数种。但独立一尊的形像尚不多见。乾闼婆天 此王专食香而飞行于虚空中。传说是当燃香时,在刹那间所发生的一中微妙的香气,把他神格化而成,其食香、寻香的名称即由此而得名。传说此天缚有十五头恶鬼,专守护婴儿胎儿。其形像为着甲胄,披狮子冠,身黑赤色,左手持如意珠,右手执三股戟,持十五鬼头。左右安摩利支天及诃利帝母,围绕十五鬼神。此神又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释迦牟尼佛像大雄宝殿即是正殿,或称大殿,大殿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释迦牟尼像有各种不同的姿式,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成道像”。一种是结跏跌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像”。另外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为“旃檀像”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右手上伸,名“施无畏印”。十八罗汉 一般汉族地区寺庙的大雄宝殿两边供有十八罗汉像,这十八罗汉到底是谁?是根据什么经典,什么时代才开始塑造他们的像呢?十八罗汉是由十六尊者再加上其他两尊罗汉组成的,因此,要谈十八罗汉,须先从十六尊者谈起。这十六位尊者,在庆友(即难提蜜多罗,斯里兰卡人)所著《法住记》中的名字是:①宾度罗跋堕阇(即宾头卢颇罗堕)尊者,②迦诺迦伐蹉尊者,③举钵罗汉(即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④苏频陀尊者,⑤诺距罗尊者,⑥跋陀罗尊者,⑦迦理迦尊者,⑧伐阇罗弗多尊者,⑨戌博迦尊者,⑩半托迦尊者,⑾啰怙罗尊者,⑿那伽犀那尊者,⒀因揭陀尊者,⒁代那婆斯尊者,⒂阿氐多尊者,⒃看门罗汉(即注荼半托迦尊者,也即周利盘陀伽)。这十六罗汉,又称为住世十六尊者。在十六尊者之外加上嘎沙鸦巴(降龙)尊者和纳达密答喇(伏虎)尊者即成为十八罗汉。因为这两位尊者都各具神通,能降龙伏虎,因此他们加入十六尊者之中而成为十八罗汉,是比较合理的。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兹略举如下:举钵罗汉(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 是一位化缘的和尚。他化缘的方法是举起铁钵向人求乞。修成阿罗汉果后,人称举钵罗汉。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 他修行出家的寺门外常有虎啸,他认为虎是饿了,便将食堂上众和尚的饭菜取出一些给虎吃。这样一来,老虎就被他收伏了,故名伏虎罗汉。喜庆罗汉(迦诺迦伐蹉尊者) 是古代印度的一位雄辨家。有人问他什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的快乐谓之喜。”又问:“什么叫做‘庆’?”他说:“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庆,例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看门罗汉(注荼半托迦尊者) 他到人家化缘,常用拳头拍门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后来佛陀赐一根锡杖,他化缘时用以在人家门前摇动,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施。这锡杖后来成为和尚的禅杖。长眉罗汉(阿氐多尊者) 他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原来他前世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毛发都脱落,只剩两条长眉毛,死后再转世为人,他的父亲就送他出家,终于修成阿罗汉果。***罗汉(诺距罗尊者) 是一位大力罗汉。原是一位战士,后来出家,他的师父叫他***,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粗野观念。所以他在***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挖耳罗汉(那伽犀那尊者) 他是一位论师,因论“耳根”,而闻名印度。所谓“耳根”是由于觉醒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佛教讲六根清净,其中耳根清净最为第一。因为那伽论耳根最到家,所以取挖耳形状以示耳根清净。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他本是一位驯象师。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他出家后证阿罗汉果,故名骑象罗汉。坐鹿罗汉(宾度罗跋罗堕阇) 原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忽然发心出家,优陀延王苦劝不听,遂循入深山修行。一天,他骑鹿回宫,劝导国王出家,用种种比喻说明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让位于太子而出家。故人称他为骑鹿罗汉。开心罗汉(戌博迦尊者) 他是中天竺太子,其弟不服而作乱,他说:“我心里只有佛,没有想当国王。”遂打开衣服,弟弟见他心中果有一佛,遂不作乱。故人称他为开心罗汉。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 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毕即双手举起,长嘘一口气,故人称他为探手罗汉。托塔罗汉(苏频陀尊者) 是佛陀的最后一位弟子。由于塔是瘗藏佛骨的,因而塔也成为佛的象征,他为了纪念佛陀,特制一塔随身携带,故名托塔罗汉。芭蕉罗汉(伐那婆那尊者) 相传他出生时雨下得正大,后园的芭蕉树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遂取名“雨”(伐那婆那梵文是雨的意思)。他后来出家常在芭蕉下用功,故名芭蕉罗汉。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 他的母亲怀孕临盆产他于跋陀罗树下,因取名跋陀罗,后遂往出家。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他传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他为过江罗汉。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 他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常携带布袋入山捉蛇以方便行人免被蛇咬,并拔去蛇的毒牙复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证阿罗汉果,他的布袋原作装蛇之用,故称布袋罗汉。降龙罗汉(庆友尊者) 古印度有恶魔波旬,他煽动那竭国人,四出杀害和尚,尽毁佛殿佛塔,将所有佛经刦带到那竭国去,当时龙王发动洪水淹没其国,把佛经收藏于龙宫,后由庆友尊者降服龙王取回佛经,因此取名降龙罗汉。笑狮罗汉(罗弗多尊者) 原是一位猎人,后出家戒杀,将证阿罗汉果时,有两只小狮走到他的身边感激他放下屠刀。他得道后,常把小狮带在身边,故称笑狮罗汉。沉思罗汉(罗怙罗)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修行著名。“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知,在行动时能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在思智慧与行动,故称沉思罗汉。三大士 在正殿的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观音或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金毛犼。文殊“头戴五髻冠,右手持智剑,左手执青莲华”代表智慧。普贤右手执金钢杵,左手执金钢铃,头戴五佛宝冠。海岛观音一般是在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设观音像,立海岛上。四周依《法华经普门品》作观音救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 观音殿又名大悲坛,此殿供奉观世音菩萨。三十三体观音 三十三体观音,是我国唐宋时代及日本民间信仰的观音集合而成三十三体的,兹分别解说如下:杨柳观音 观音的利生是随顺众生的愿望,恰似杨柳随风荡漾,因而得名。此形像为:右手执杨柳枝,左手掌张开,举手胸前。龙头观音表示出在云中乘龙的姿式,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天龙身。持经观音 坐于崎岖的岩石上,右手执经卷,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声闻身。圆光观音在圆光中现出色身,合掌坐于岩石上,若有人不幸遭遇刑戮时,念此观音,可使刀折,而身免危害。游戏观音 乘五彩云,左手安放于偏脐处,作游戏法界像,即是《普门品》中“堕落金刚山”一句的象征。白衣观音坐于敷有软草的石上,结定印,作结跏趺坐姿势,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比丘、比丘尼身。卧莲观音 合掌坐于池中长出的莲华座上,是三十三身观音内的小王身。泷见观音倚于断岩上观瀑布的姿势,即是《普门品》中“火坑变成池”一句的象征。施乐观音 右手撑颊,倚于膝上,是《普门品》中“如日虚空住”一句的象征。鱼篮观音 司排除罗刹、毒龙、恶鬼等障碍。其像一为乘于大鱼背上,一为手提盛有大鱼之篮,是《普门品》中“或遇恶罗刹”一句的象征。德王观音趺坐于岩上,左手置于膝上,右手持绿叶一枝,是三十三身的梵王身。水月观音在月下乘一莲华舟,荡于海上,静静地飘荡在波浪上赏月,是三十三身的辟支佛身。一叶观音乘一片莲华,悠然飘荡于水面上,是三十三身内的宰官身。青颈观音 坐于断岩上,左膝立起,右手放在膝上,左手扶着岩壁,是三十三身内的佛身。威德观音左手持莲华,右手着地,在岩上观水的姿势,是三十三身内的天大将军身。延命观音 右手掌颊,倚于水边岩上,悠然而欣赏水面景物,是《普门品》内“咒诅诸毒药”一句的象征,能除此诸害,而得延命。众宝观音 右手着地,左手置于立着的膝上,是三十三身内的长者身。岩户观音端坐在岩窟内,悠然地欣赏水面,是《普门品》中“蚢蛇及蝮蝎”一句的象征。能净观音 伫立海边岩上,作静寂相,是《普门品》中“假使黑风吹”一句的象征。阿耨观音左膝倚于岩上,两手相交,眺望海景,若有人在海上遭遇龙鱼诸鬼大难时,念此观音,可免风波之险。是《普门品》中“龙鱼诸鬼难”一句的象征。阿摩提观音 其形像为白肉色,三目四臂,乘白狮。身有光焰,天衣璎珞,慈容谛视左方。在三十三身内所现是左膝倚于岩上,二手置于膝上,是三十三身中的毗沙门身。叶衣观音 坐于敷草的岩上,身披千叶衣,头戴宝冠,冠上有无量寿佛像,璎珞环钏,身有圆光,四臂,右第一手持吉祥果,第二手施与愿印;左第一手持钺斧,第二手持(上皿下绢)索,是三十三身中的帝释身。琉璃观音 别名香王观音,乘一片莲华,轻浮水面,双手捧香炉。是三十三身中的自在天身。多罗尊观音直立乘云的姿势,是《普门品》中“或值怨贼绕”一句的象征。蛤蜊观音 此尊形象出现于蛤蜊贝壳中,是三十三身内的菩萨身。六时观音 右手持梵夹的立像,是三十三身中的居士身。普照观音 双手披衣,立于山岳之上,是三十三身内的大自在天身。马郎妇观音自披天衣,两手重立,是三十三身内的妇女身。合掌观音合掌立于莲华台上,是三十三身内的婆罗门身。一如观音 坐于云中莲华座上,立左膝,是《普门品》中“云雷鼓掣电”一句的象征。不二观音两手垂重,乘一片莲叶,浮于水面,是三十三身中的执金刚神身。持莲观音 乘坐莲叶,两手执莲茎的姿势,是三十三身内的童男童女身。洒水观音右手执洒杖,左手执洒水器,作洒水相,是普门品中“若为大水”一句的象征。观世音菩萨又作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圣观音、如意轮观音、准提观音、不空(上皿下绢)的年代,索观音、大白衣观音、叶衣观音等等。大白衣观音大白衣观音 形像均为二臂,但印契则不一:1.身白黄色,左手持莲花,右手施与愿印;2.左手持棒或(上皿下绢)索,右手执般若梵夹;3.右手杨掌,左手持未开莲华;4.左手垂下,右手持莲华;5.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持宝珠;6.左手持宝剑,右手执杨柳枝;7.左手捻念珠,右手持印文;8.右手持念珠,左手拇指、无名指相捻;9.左手持念珠,右手覆于左手上;10.二臂印钥及持杨柳枝像;11.左手持红边华,右手印合曳下持印等。四臂观音四臂观音 时轮院和欢喜金刚院多供奉此圣像,其形象有四头,为蓝、白、红、灰色,有四臂两腿,身体蓝色,两脚踏仰卧男体像,为藏传佛教密宗本尊之一。六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即大悲观音,简称千手观音。观世音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佛静住如来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寺院一般造型是两眼两手下,左右各具二十手,掌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各配二十五“有”(三界中二十五种有情存在环境,包括欲界十四种、色界七种、无色界四种等)而成千手千眼。圣观音 亦称正观音、圣观自在,是诸观音的总体代表,其形像具如上述。即通常所说的观音。马头观音以马置于头,亦称马头大士,观世音的自性身。形像愤怒威猛,摧伏妖魔,故亦称“马头明王”。十一面观音 即大悲普照观音。其形像:一瞋面,化恶有情;二慈面,化善有情;三寂静面,化导出世净业。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笑面,是表示教化事业需要有极大威严和极大意乐方能无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表示以上一切总为成佛的方便。准胝观音 即天人丈夫观音。“准胝”意为清净,是自性净洁的意思。其形象为三目十八臂。如意轮观音 即大梵深远观音,手持如意宝珠和轮宝,分别表示满足众生祈愿和转***。密号(密教又称灌顶王)名持宝金刚,有六臂,即“手执如意宝,六臂金色身。”白观音因菩萨常着白衣,亦称“白衣大士”;又常坐于白莲华中,故亦称“白处观音”。白表示心之洁净;又白者,即是菩提之意,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处”。绿度母度母,是梵名,全称圣救度佛母,我国古代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共有二十一尊,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绿度母即二十一尊度母之一,此尊现少女像,全身绿色,一面二臂,现慈悲像。头戴五佛宝冠,身佩各种珠宝,着各色天衣,下身重裙,以示庄严;坐菩萨座于莲花月轮上,右足呈蹍踏伏,左足卷屈。右手向外置于右膝上,作施愿印,持乌巴拉花,左手置于胸前,亦持乌巴拉花。修持此尊密法,能断生死轮回之苦,消除一切魔障、业障、病苦等,并能消灾、增福、延寿、广开智慧,凡有所求,无不如愿成就,且命终往生极乐世界。 供奉五百罗汉,佛经中所说的随侍佛陀的五百个罗汉,也有的说是佛灭度后,结集三藏的五百个罗汉。佛菩萨像有什么姿势和形象佛菩萨像,有立像、坐像、倚像和卧像四种。其中佛与菩萨像多为立像或坐像;倚像一般少有。天部像多为立像,有直立,有向前伸出一脚的,有身躯微向前倾的,有合掌的,此即侍立像。坐像有正结跏趺坐像,两膝跪地的长跪像,还有右膝跪地左脚直立的等等种类。卧像,又称涅槃像,此像只有释迦如来涅槃像一种。佛菩萨的形像,大体上可分为:佛形、菩萨形、声闻形、童子形、天女形、忿怒形、神王形、鬼形以及畜牲形等。佛形:具有三十二相,头部有圆形隆起,称为肉髻,这是佛的特相之一。发型如螺髻发,或波状发,除身披宽袈裟外,不用环钏等装饰。但大日如来,除头戴发髻天冠,身穿轻妙衣服外,又有璎珞环钏等,这是因为他是在色究竟天成道所准许的仪相。菩萨形:除地藏菩萨外多为在家居士像,大都身穿裙,披天衣,头戴宝冠,以耳环、颈璎、腕钏、臂钏、足钏等装饰其身。声闻形:又称比丘形。光头,身披天衣,与佛形相似,但头上无肉髻。童子形:简称童形。顶上结发,其颜貌为天真活泼的少年形。天女形:又称女形。具有乳房以表现女性,如般若菩萨、吉祥天、辩才天等。忿怒形:全身作极忿怒形像,或以蛇为璎珞,或以虎皮为裙,手持剑、轮等器杖,后背有大火焰,状貌可怖,如明王部形像。神王形:是身穿甲胄的护法善神。鬼形、畜形:罗刹夜叉的像貌和鸟兽的形像为鬼畜二形。如深沙大将、迦楼罗王等。佛菩萨无论是坐像或立像,普通都穿着袈裟、裙或甲胄等。袈裟披在两肩的叫通肩;披在左肩,右肩袒露着的叫做偏袒右肩。明王、天诸神像有围着猛兽的皮,有穿甲胄的以表示勇猛雄健。佛菩萨的冠戴、服饰及大小:宝冠,种类很多:在大日如来头部所见的为五佛宝冠,虚空藏及弥勒菩萨的宝冠亦属此类;观音的宝冠多安置化佛;大势至的安置宝瓶;弥勒宝冠安置五轮塔婆;虚空藏安置三十五佛等。其他诸天所戴之冠多为鸟兽形。佛像的大小,是依释迦如来在世时的身长为准,即所谓丈六像。“丈六像”说是身高一丈六尺,这是指立像的高度;坐像即矮一半,约为八尺,此坐像出叫“丈六像”。另有一种叫“半丈六像”的,其立像的高度约八尺,坐像的高度为四尺左右。此外,还有等身像及一搩手半像等:等身像,是指等于自己的身长,佛的等身像是指丈六像;在人世间的等身像,是随造像人自己的身长,通常以五尺像为等身像。一搩手半像,印度的尺寸,其换算法不一:有的说一搩手等于八寸,一搩手半,即一尺二寸;另一说一搩是五寸,一搩手半即七寸五分像。但通常以一尺三寸像为一搩手半像。

7. 中国佛像描述

佛像即佛之形像,是造像数量最多的一类,广义包括佛、菩萨、罗汉、明王、诸天等像,其像虽有雕塑像、画像两种,然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 佛像雕刻开始盛行是在大乘佛教兴起时,故诸大乘经典中有许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的记载。
佛文化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地方文化区域也有了不同的方向,大致可分为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文化不同,佛像的面相造型也不同。
汉传佛像:面相圆润丰满,敦厚温和,慈祥,不怒自威,颜色受时代影响,现色彩鲜明,轮廓清晰,树脂佛像更是精致细腻,栩栩如生。(主要流传区域:汉族文化传播区)
藏传佛像:表情大多凶愤,以众多女神像,男女双身像,复杂多变的造型是藏传佛像造像的突出特点(流传区域: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地)
南传佛像:身躯瘦长,脸型秀丽,肉鬓高耸披着薄薄的圆领袈裟,通常是没有衣纹或者是布满了衣纹(流传区域:泰国,缅甸,高棉老挝,柬埔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



中国佛像描述

8. 佛祖像有三种手式,各代表什么含义

 
禅定印:佛陀入禅定时所结的手印,在左膝上仰左手,并仰右手于期上,两拇指的指头相接,又称法界定印。

 
触地印:右手覆于右膝上,指头触地,又称降魔印。佛陀成道时魔王前来扰乱佛陀以阻止其成道,佛陀右手触地令大地为证,于是地神出来证明释迦已经修成佛道,终使魔王惧伏,因此称为降魔印。

施无畏印:右手屈臂上举于胸前,手掌向外。这一手印表示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所以称无畏印。

与愿印:以左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菩萨能给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无畏印配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