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为什么这么难

2024-05-09 00:26

1. 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为什么这么难

从成本构成来看,国产设备企业和国外企业相差不大,如关键零部件都是采购而来,人员和管理费用也相仿,但是实际上,产业大环境却十分不同。比方说,同是采购零部件,我国企业因为是进口,所以要承担税费,而且有些零部件订货需要出口许可证;因为订货量相对小很多,采购价格高;产业配套条件不同,如实现某些设计验证国内企业要花更高的成本;缺乏人才等。


国产设备的设计水平和国际水平相差并不大,严格来说,真正的差距在于,一般国产半导体设备尚处在样机阶段就交给客户,稳定度不够,这就会导致经常down机。

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为什么这么难

2. 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正当时

   半导体行业技术高、进步快,一代产品需要一代工艺,而一代工艺需要一代设备。IC制造设备主要分为光刻机、刻蚀机、薄膜设备、扩散离子注入设备、湿法设备、过程检测等六大类,其中光刻机约占总体设备销售额的18%,刻蚀机约占20%,薄膜设备约占20%。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预计2020年半导体设备市场将增长20.7%,达到71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17年中国大陆市场需求规模约占全球的15%左右,2020年预计占比将达到20%,约170亿美元。
    半导体设备市场集中度高,主要由美日荷厂商垄断。总体上看,半导体设备市场CR十超60%,前五名分别为应用材料、拉姆研究、东京电子、阿斯麦和科磊半导体;局部上看,每一大类设备市场均呈现寡头竞争格局,前两名厂商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根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数据,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国内厂商仍处于技术追赶期。但随着技术进步放缓,国内厂商与全球龙头技术差距正在逐渐缩短,未来3-5年将是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黄金战略机遇期。
    投资建议: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虽大但自给率低,国产替代空间巨大;随着摩尔定律趋近极限技术进步放缓,国产厂商技术加速追赶,国产替代正当时。受益于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国内厂商有望加速发展,推荐标的: 北方华创、至纯科技、精测电子、长川科技。 
  (文章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3. 半导体技术的挑战

曝光显影:在所有的制程中,最关键的莫过于微影技术。这个技术就像照相的曝光显影,要把 IC 工程师设计好的蓝图,忠实地制作在芯片上,就需要利用曝光显影的技术。在现今的纳米制程上,不只要求曝光显影出来的图形是几十纳米的大小,还要上下层结构在 30 公分直径的晶圆上,对准的准确度在几纳米之内。这样的精准程度相当于在中国大陆的面积上,每次都能精准地找到一颗玻璃弹珠。因此这个设备与制程在半导体工厂里是最复杂、也是最昂贵的。半导体技术进入纳米时代后,除了水平方向尺寸的微缩造成对微影技术的严苛要求外,在垂直方向的要求也同样地严格。一些薄膜的厚度都是 1 ~ 2 纳米,而且在整片上的误差小于 5%。这相当于在100个足球场的面积上要很均匀地铺上一层约1公分厚的泥土,而且误差要控制在 0.05 公分的范围内。蚀刻:另外一项重要的单元制程是蚀刻,这有点像是柏油路面的刨土机或钻孔机,把不要的薄层部分去除或挖一个深洞。只是在半导体制程中,通常是用化学反应加上高能的电浆,而不是用机械的方式。在未来的纳米蚀刻技术中,有一项深度对宽度的比值需求是相当于要挖一口 100 公尺的深井,挖完之后再用三种不同的材料填满深井,可是每一层材料的厚度只有 10 层原子或分子左右。这也是技术上的一大挑战。除了精准度与均匀度的要求外,在量产时对于设备还有一项严苛的要求,那就是速度。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在同样的时间内,如果能制造出较多的成品,成本自然下降,价格才有竞争力。另外质量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不只同一批产品的质量要一样,今天生产的 IC 与下星期、下个月生产的也要具有同样的性能,因此质量管控非常重要。通常量产工厂对于生产条件的管制,包括原料、设备条件、制程条件与环境条件等要求都非常严格,不容任意变更,为的就是保持质量的稳定度。

半导体技术的挑战

4. 半导体行业即将开启新一轮增长 国产进程不断加速

近日,各项数据都在显示,在5G需求拉动下,半导体行业回春,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申港证券调研显示,从2019年3月开始,全球半导体销售止跌企稳,7月销售额333.7亿美元,比6月327.2亿美元增长1.99%。国内半导体销售额从2019年3月也开始回升,特别是5月份,销售额4月增长7.61%。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半导体设备出货量达33.6亿美元,反超韩国成为半导体设备最大的市场,相比一季度的23.6亿的出货量,环比增加43%。
  
 台湾国际半导体展上,刘德音表示,摩尔定律至今仍然存在,乐观看待半导体产业会迎向下个60年荣景。半导体行业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其发展水平与全球GDP增速呈正相关。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韧劲很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发展潜力仍然可期。
  
 作为半导体产业链最上游的设计行业,近两年呈现出了百家齐放的状态,不仅在一些专有芯片领域,如指纹芯片、CMOS芯片、消费SOC芯片等方面出现了汇顶 科技 、韦尔股份、全志 科技 等众多企业国产替代的现象,而且在一些核心芯片产品如基带芯片、FPGA、存储等领域,也有华为海思、紫光国微、兆易创新等公司在不断研发和渗透。
  
 天风证券认为,在IC设计领域,最具国产替代逻辑的公司主要有五家,其中兆易创新在存储领域强势上升。据CINNOResearch对第二季度存储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在NOR Flash领域长久以来位居第五位的兆易创新,超越美光在史上首度站上第四名的位置,创下中国存储产业的新里程碑。
  
 从上游看,国内半导体原厂的实力增强,从下游看,国内电子终端产品制造商强烈意识到本土产品和资源对于维持和促进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相比过往更加愿意以性能替代等方式使用本土产品来替换部分国外产品。
  
 电子元器件分销环节是连接上下游厂商的重要纽带,深圳华强作为国内电子元器件分销龙头,旗下拥有多家定位各异的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商品牌,其中控股子公司淇诺 科技 以代理国内知名IC为特色,十多年来坚持代理分销国内半导体品牌,伴随着国内半导体自主品牌的成长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了华为海思、兆易创新、紫光国芯、澜至电子、上海高清、士兰微等三十余家国内知名IC设计制造厂商的重要合作伙伴,是华为海思全系列产品代理商。
  
 深圳华强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从公司所处的电子元器件分销这个中间环节看,在对国内下游客户需求的理解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响应速度、人工成本等方面,本土分销商具有国际分销巨头无法比拟的本土优势;国际分销巨头 历史 上都是伴随其本土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迅速成长起来。因此中国本土分销商一方面将在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国产替代进程中受益,逐步提升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将通过其专业化的服务,助力国内半导体自主品牌的成长。
  
 招商证券认为,从长期成长的角度来看,中国半导体自主可控刻不容缓;近几年国家战略推动下政策、资金、人才环境对半导体产业持续利好,而国产厂商亦在加速关键芯片自研以及可替代国产芯片的认证,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上而下的长线逻辑清晰。
  
 来源: 证券网

5. 公司深度国产替代最有可能形成突破的半导体

   功率半导体行业背景:  
      
     功率器件原理:  
      
    功率器件特指转换并控制电力的功率半导体器件。电力转换包括转换一个或多个电压、电流或频 率;功率控制指控制输入和输出的功率大小。(电力转换   核心   目标是提高能量转换率、减少功率损耗。关断时没有漏电,导通时没有电压损失, 在开关切换时没有功率损耗。电力控制   核心   是使用最小的输入控制功率保证输出功率的大小和时延。) 
      
         
      
     半导体器件分类:  
      
         
     功率半导体应用范围  
      
    功率半导体下游应用广泛,基本上涉及到电力系统的地方都会使用功率器件。下游应用领域主要可分为几大部分: 消费电子、新能源 汽车 、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电网、轨道交通、白色家电、工业控制,市场规模呈现稳健增长态势。 
      
     功率半导体发展  
      
         
     功率半导体分类及特点  
      
         
      
     功率器件性能对比  
      
         
     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  
      
    功率半导体用于所有电力电子领域,市场成熟稳定且增速缓慢。行业发展主要依靠新兴领域如新 能源 汽车 、可再生能源发电、变频家电等带来的巨大需求缺口。成熟市场规模:根据IHS Markit 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功率器件市场规模为391亿美元,   中国功率市场规模为138亿美元   ,全球占比 35%。 
      
    纯增量市场规模:我们主要测算了国内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光伏和风电四个领域中应用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 
    ①新能源 汽车 领域市场需求到2025年约160亿元,2030年约275亿元。 
    ②公共直流充电桩领域2020-2025年累计市场需求约140亿元,2025-2030年累计需求约400亿元。 
    ③光伏领域2020-2025年累计市场需求约50亿元,随政策调整有望进一步增长。 
    ④风电领域2020-2024 年累计市场需求约30亿元。整体看,国内功率半导体市场2025年四个领域提供纯增量规模预计达 200亿元。 
      
    根据Omdia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排名前十功率半导体企业来自于美国、欧洲和日本,合计市占率达60%。国内功率半导体市场自给率偏低,中高端功率MOSFET和IGBT自给率不足10%,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行业发展趋势一:不需要追赶摩尔定律,倚重制程工艺、封装设计和新材料迭代,整体趋向集成 化、模块化   
      
    功率半导体整体进步靠制程工艺、封装设计和新材料迭代。设计环节:功率半导体电路结构简单, 不需要像数字逻辑芯片在架构、IP、指令集、设计流程、软件工具等投入大量资本。  制造  环节: 因不需要追赶摩尔定律,产线对先进设备依赖度不高,整体资本支出较小。封装环节:可分为分 立器件封装和模块封装,由于功率器件对可靠性要求非常高,需采用特殊设计和材料,后道加工价值量占比达35%以上,远高于普通数字逻辑芯片的10%。  
      
     行业发展趋势二:新能源与5G通信推动第三代半导体兴起  
      
    新能源、5G等新兴应用加速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化需求,我国市场空间巨大且有望在该领域快 速缩短和海外龙头差距。①天时:第三代材料在高功率、高频率应用场景具有取代硅材潜力,行业整体处于产业化起步阶段。②地利:受下游新能源车、5G、快充等新兴市场需求以及潜在的硅材替换市场驱动,目前深入研究和产业化方向以SiC和GaN为主,国内市场空间巨大。③人和:第三代半导体核心难点在材料制备,其他环节可实现国产化程度非常高,加持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 面大力支持。我们认为该行业技术追赶速度更快、门槛准入较低、国产化程度更高,中长期给国内功率半导体企业、衬底材料供应商带来更多发展空间确定性更强。 
      
     行业发展趋势三:IDM模式更适合功率半导体行业,代工可以提供产能、工艺技术补充  
      
    海外功率半导体龙头企业都采用IDM模式,国内功率半导体行业商业模式以IDM为主,设计+代工为辅。 
      
     国内上市公司  
         
     国内功率半导体发展分析  
      
         
      
     企业简介:  
      
    公司主营业务是以IGBT为主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和模块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并以IGBT模块形式对外实现销售。IGBT模块的核心是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总部位于浙江嘉兴,在上海和欧洲均设有子公司,并在国内和欧洲均设有研发中心。 
      
    自2005年成立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的设计和工艺及IGBT模块的设计、制造和测试,公司的主营业务及主要产品均未发生过变化。2019年,IGBT模块的销售收入占公司销售收入总额的95%以上,是公司的主要产品。 
      
    股权结构: 
      
    斯达的创始人,深耕 IGBT 领域十五年: 
      
    董事长兼创始人沈华(1963 年),于1995 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材料学博士学位,1995年7月至1999年7月任西门子半导体部门(英飞凌前身,1999 年成为英飞凌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1999 年 8 月至 2005 年任赛灵思公司高级项目经 理。 
      
    胡畏(1964 年),副总经理,1994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经济系统硕士学位。 1987年至1990年任北京市计算中心助理研究员,1994年至1995年任美国汉密尔顿证券商业分析师,1995 年至2001年任美国 ProvidianFinancial 公司市场总监,执行高级副总裁助理,公司战略策划部经理。2005 年回国创办公司。  
      
    从前十大流通股东来看,多只公募基金二季度新进前十大股东。2季度均价150。 
      
            
      
     财务介绍:  
      
    摸鱼打分73分,ROE8.21%,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647.84万元,较2019年上半年同期增长13.6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67.11万元,较2019年上半年同期增长25.3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903.77万元,较2019年上半年同期增长31.00%。同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在各细分行业均实现稳步增长:   (1)公司工业控制和电源行业的营业收入为32,924.9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86%;(2)公司新能源行业营业收入为6,981.0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3%;(3)公司变频白色家电及其他行业的营业收入为1,649.3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35%。  
      
    PE200倍,处于 历史 66%位置,PB28.72倍, 历史 66%的位置。 
      
         
      
         
            
      
     公司看点:  
      
    公司采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通过不断的研发创新,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技术服务。 
      
    公司产品生产环节主要分为   芯片和模块设计、芯片外协制造、模块生产   三个阶段。 
      
    阶段一:芯片和模块设计。公司产品设计包含IGBT芯片、快恢复二极管芯片的设计和IGBT模块的设计。本阶段公司根据客户对IGBT关键参数的需求,设计出符合客户性能要求的芯片;根据客户对电路拓扑及模块结构的要求,结合IGBT模块的电性能以及可靠性标准,设计出满足各行业性能要求的IGBT模块。 
      
    阶段二:芯片外协制造。公司根据阶段  一  完成的芯片设计方案委托第三方晶圆代工厂如上海华虹、上海先进等外协厂商外协制造自主研发的芯片,公司在外协制造过程中提供芯片设计图纸和工艺制作流程,不承担芯片制造环节。 
      
    阶段三:模块生产。模块生产是应用模块原理,将单个或多个如IGBT芯片、快恢复二极管等功率芯片用先进的封装技术封装在一个绝缘外壳内的过程。由于模块外形尺寸和安装尺寸的标准化及芯片间的连接已在模块内部完成,因此和同容量的器件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可靠性高、外接线简单、互换性好等优点。公司主要产品IGBT模块集成度高,内部拓扑结构复杂,又需要在高电压、大电流、高温、高湿等恶劣环境中运行,对公司设计能力和生产工艺控制水平要求高。本阶段公司根据不同产品需要采购相应的芯片、DBC、散热基板等原材料,通过芯片贴片、回流焊接、铝线键合、测试等生产环节,最终生产出符合公司标准的IGBT模块。 
      
    公司销售主要采取直销的方式进行销售,根据下游客户的分布情况,除嘉兴总部外在全国建立了六个销售联络处,并于瑞士设立了控股子公司斯达欧洲,负责国际市场业务开拓和发展。 
      
     下游应用:  
      
         
    中国工控 IGBT 市场按照总体 150 亿 RMB 工控占比 29%计算大约在 44 亿 RMB。 按照国内复合增速 5%,则 2025 年国内工控的市场空间约为 60 亿元;这一块是斯达半导的基本盘,行业需求分散稳定且波动相对较小。英威腾和汇川技术等工控领域国内 领军公司一直都是斯达半导排名第一第二的大客户。 
      
     疫情加速了国内下游工控行业的国产替代进程,疫情同时阻碍了英飞凌等 IGBT 产品进入国内。斯达工控 IGBT 可能处于下游本 土需求增加+加速替代国外龙头提升份额的有利局面,预计在后疫情时代工控 IGBT 领 域持续提升市占率的过程也将持续。   
      
      IGBT 占新能源车成本近 8%,且是纯增量产品。   IGBT 模块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电机控制器、车载空调、充电桩等设备。IGBT 模块的作用是交流电和直流电的转换,同时IGBT模块还承担电压的高低转换的功能。新能源 汽车 外接充电时候是交流电,需要通过 IGBT模块转变成直流电然后给电池,同时要把交流电压转换成适当的电压以上才能给电池组充电。 
      
    在电动车领域主要应用分三类: 1)电驱动系统:IGBT 模块将直流变交流后驱动 汽车 电机(电控模块); 2)车载空调变频与制热:小功率直流/交流逆变,这个模块工作电压不高,单价相对也低一些; 3)充电桩中 IGBT模块被用作开关使用:直流充电桩中 IGBT模块的成本占比接 近 20%; 
      
         
    电池成本占比最大,一般来说可以占到约电动车总成本 40%以上;2)成本占比第二大的是电机驱动系统,可以达到电动车总成本的 15%~20%,而 IGBT则占到电机驱动系统成本 40%-50%,等价于 IGBT 占新能源车总成本接近 8%的比例。 
      
    并且,对于IGBT来说,新能源 汽车 对 IGBT 需求是纯增量,因为传统燃油车功率半导体器件电压低,只需要Si基的 MOSFET,而新能源 汽车 在 600V以上MOSFET无法达到要求,必须要换成 IGBT;因此 IGBT 是仅次于电池以外第二大受益的零部件。  
      
    斯达在家电 IPM 和光伏风电等都有相关布局,但是营收占比还相对较小,19 年占比在 4%左右,可能和市场空间相对较小,公司选择先攻克工控和新能源 汽车 的战略有关,在供应链安全因为外部环境受到威胁的大背景下,斯达未来在这一块不断增长的利基市场还是有比较大的替代潜力,是斯达的潜在期权增量领域。  
      
     行业地位:  
      
    由于IGBT对设计及工艺要求较高,而国内缺乏IGBT相关技术人才,工艺基础薄弱且企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因此IGBT市场长期被大型国外跨国企业垄断,国内市场产品供应较不稳定;随着国内市场需求量逐步增大,供需矛盾愈发突显。我国政府于《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的要求,“进口替代”已是刻不容缓。公司具备自主研发设计国际主流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的能力和先进的模块设计及制造工艺水平,全面实现了IGBT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及模块的国产化,是国内IGBT行业的领军企业。 
      
    根据全球著名市场研究机构IHS在2019年发布的最新报告,2018年度公司在全球IGBT模块市场排名第八,市场占有率2.2%,是唯一进入前十的中国企业。 
      
     未来看点:  
      
     短期看工控IGBT   :20年疫情背景加速了下游如汇川技术等客户变频器/伺服等产品的国产替代(汇川中报业绩预告高速增长),同时斯达竞争对手英飞凌等产能受限物流受阻,斯达工控IGBT目前处于客户高增长和竞争对手暂时受阻碍的有利局面,二三季度边际向好确定,未来2年工控IGBT是斯达的基本盘; 
      
     中期看车载IGBT   :车载IGBT行业增速快于工控,且认证慢,安全性和产品性能要求高;斯达前期车载IGBT产品持续研发布局,累计给20家车企客户进行小批量配套供货,预计接下来将迎来收获期,且恰逢IPO扩产增加车载IGBT产能,预计车载IGBT将较快起量,是公司20-25年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新能源 汽车 业务进展顺利,新增多个项目定点。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公司新能源领域营收仍小幅增长,估计公司已成为低功率电动车细分领域最大的IGBT模块供应商,同时斩获了多个国内外知名车型平台定点,将在2022年开始SOP。另外,48V功率器件开始大批量装车应用,出货量有望继续上升。 
      
      
     长期看SIC布局   :斯达对SIC持续投入研发,并和宇通等联合开发基于SIC的电机控制系统,预计2024年左右国内会迎来SIC器件渗透率拐点,测算不同SIC渗透率和斯达在IGBT/SIC器件不同市占率下斯达2025年的收入,显示2025年斯达收入在42亿-64亿之间,净利率20%左右。 
      

公司深度国产替代最有可能形成突破的半导体

6. 半导体芯片国产化前景巨大,如何挖掘产业机会?

半导体行业在2019年日子并不好过,整个行业的公司业绩都不太好,严重依赖半导体行业的韩国人均GDP还出现了下降,半导体需求低迷,各类芯片出货量大幅下降,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但随幐5G时代的加速到来,将成为半导体行业拐点的催化剂,5G网络需要全产业链的支撑,包括5G基站、高速PCB以及相关的元器件,5G建设期大概三至五年,会首先带来相关行业的需求复苏。而由5G带来的技术升级,对相关新应用的的驱动,将会带来半导体行业的拐点。
  
 未来几年,半导体行业将会重新进来景气周期,在这个过程中,整个产业链都有望获得复苏,从而带来预期差修复机会,对各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来说,更有可能分享到行业增长的红利,并且半导体行业的全面国产化将为国内的集成电路产业公司创造更多增量市场,从而带来业绩驱动和估值提升的双重利多预期。
  
 挖掘半导体行业的机会,主要从这几个角度来思考:
  
 第一,是芯片设计行业,芯片设计行业属于芯片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部分,包括高通、华为海思、三星、ARM、英特尔等公司,主要就是抢占了芯片设计制高点,通过积累的技术专利,最大化获得行业红利。在A股上市公司中,也有部分芯片设计公司,虽然不能与国际 科技 巨头抗衡,但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具有明显的垄断优势。
  
 
  
 第二,是国产化替代,虽然国内有些半导体公司,实力和美国先进公司尚有一定差距,但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未来半导体行业将会全面推行国产化替代,只有这样,才不会被西方国家掐脖子,这为很多具有竞争力的国内芯片公司提供了非常好的市场机会,比如在视频芯片方面,国产SOC芯片公司可以很好的替代美国英伟达的芯片。
  
 第三,需补短板的环节,在半导体行业,我们目前在芯片设计方面已经有了海思等实力强大的公司,但在生产环节则不具优势,目前最具竞争力的是中芯国际,已经可以量产14nm制程的芯片,但更高技术的晶圆代工则需要借助于荷兰ASML的光刻机。未来我国将会投入更多技术和资金进行扶持,所以在光刻机方面有研发的公司,有预期支撑。
  
 
  
 
  
  
 第四,优势环节公司,虽然在半导体产业链中,我国目前依然有些环节需继续追赶,但也有优势环节。比如说半导体封装行业,我国上市公司中有几家公司都在全球十大封测之列,虽然封测行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都不高,但它是半导体最终成品的必须环节,这些公司具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一旦行业复苏,会明显受益。
  
 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寻找行业中盈利能力最强、市占率最高、且一直在持续对开发进行投入的公司,这些公司将会进一步巩固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在新一轮半导体行业上升周期中,业绩将会出现明显的改善,同时各环节将会更紧密合作,实现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强劲发展和全面的国产化,为 科技 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7. 中国拟全面支持半导体产业,我国半导体产业是否已崛起

中国全面支持半导体企业的政策背景无疑是美国制裁华为之后的结果产物,因此在这个环境下诞生的政策通常来说就是比较急于出结果的,一旦国家插手半导体行业只能说我国的半导体产业研发进度会大大提高,但是会崛起吗,这个就不一定了,正是因为我们现在跟国外差距太大因此才要努力去追赶,但是能不能在短期内追赶上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只有在短期内追上了才能说明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崛起了。
 
 
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芯片的进口金额为304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80亿美元,同比下降2.6%,但是目前芯片自给率仅有30%左右。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键力量。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的出,我国因为被美国限制的原因,芯片的进口已经开始下滑,但是目前来说又不能自给自足所以,我们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要突破芯片限制带来的无芯可用的局面,因此这一次半导体政策可以说是国家已经开始重视了。

只有国家重视,资本才会去重视,资本重视了那就不仅仅是国家单独在战斗了,这是在并肩作战,这样一来效率就会快很多。政策一出来,就有许多的国内大型企业特别是家电类企业开始在布局半导体了,这里面拥有着格力,长虹等大型企业,因为现在中国人都明白,我们国家如果不能自主生产芯片的话,那么我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被国外给压制住,以美国人的作风,只要能抓住一线机会就会不遗余力的打压,直指将对手弄上绝路为止,因此我国在半导体芯片领域必须及早杀出一条血路。这样才能够有能力自保,不被对手扼杀在摇篮里。

中国拟全面支持半导体产业,我国半导体产业是否已崛起

8. 中国拟全面支持半导体产业,我国半导体产业是否已崛起?

中国全面支持半导体企业的政策背景无疑是美国制裁华为之后的结果产物,因此在这个环境下诞生的政策通常来说就是比较急于出结果的,一旦国家插手半导体行业只能说我国的半导体产业研发进度会大大提高,但是会崛起吗,这个就不一定了,正是因为我们现在跟国外差距太大因此才要努力去追赶,但是能不能在短期内追赶上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只有在短期内追上了才能说明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崛起了。
 
 
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芯片的进口金额为304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80亿美元,同比下降2.6%,但是目前芯片自给率仅有30%左右。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关键力量。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的出,我国因为被美国限制的原因,芯片的进口已经开始下滑,但是目前来说又不能自给自足所以,我们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要突破芯片限制带来的无芯可用的局面,因此这一次半导体政策可以说是国家已经开始重视了。

只有国家重视,资本才会去重视,资本重视了那就不仅仅是国家单独在战斗了,这是在并肩作战,这样一来效率就会快很多。政策一出来,就有许多的国内大型企业特别是家电类企业开始在布局半导体了,这里面拥有着格力,长虹等大型企业,因为现在中国人都明白,我们国家如果不能自主生产芯片的话,那么我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被国外给压制住,以美国人的作风,只要能抓住一线机会就会不遗余力的打压,直指将对手弄上绝路为止,因此我国在半导体芯片领域必须及早杀出一条血路。这样才能够有能力自保,不被对手扼杀在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