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18)

2024-05-04 21:38

1.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18)

资本: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的存量
  
 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投入,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市场类似于物品与服务市场,不同点在于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派生需求,即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它向另一个市场供给物品的决策派生出来的
  
 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工具适用于物品与劳动服务
  
 做出两个关于企业的假设,第一假设企业在苹果市场和摘苹果工人市场上都是竞争的,第二假设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随着投入量增加,生产函数变的越来越平坦,这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的特性
  
 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
  
 边际产量递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性质
  
 边际产量值: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
                                          
 对一个竞争性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来说,这条边际产品值曲线也是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边际成本MC=工资W/边际产量MPL
  
 利润最大化时:
  
 P*MPL=W 即 P=W/MPL=MC
  
 因此一个竞争企业雇佣的劳动达到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时,产量也就达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
  
 产品价格、极速变革、其他要素的供给
  
 产品价格上升使劳动的边际产量值增加,因此增加了劳动需求
  
 技术变革工程增加了边际产量,从而增加了劳动需求。技术变革有时也减少劳动的边际产量,被称为劳动节约型技术变革,大多数技术是劳动扩张性的
  
 人们面临工作与闲暇的权衡取舍,而且闲暇的机会成本是工作得到的薪水,工资提高时享受闲暇的机会成本也随之增加了
  
 向右上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意味着,工资上升使工人增加供给的劳动量。劳动供给曲线并不一定是右上倾斜的,存在向后弯曲的可能
  
 爱好变动、可供选择的机会改变、移民
  
 工资会自发调整使劳动的供求达到平衡,且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值
                                          
 工资和劳动量的自发调整使供求达到平衡,此时每个企业都已购买了其在均衡工资时有利可图的最大劳动量,即企业遵循了利润最大化原则,因此均衡时工资必定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值
  
 改变劳动供求的任何事件都必定使均衡工资和边际产量值等量变动,因为这两个量必定总是想等
                                          
 如当向境内移民增加,劳动供给增加,均衡工资下降,这样企业最大利润目标所要求的边际产量值降低了,因此企业可以雇佣更多工人
                                          
 如当企业产品价格上升,导致企业的边际产量值上升,因此企业可以雇佣更多工人,劳动需求增加,工资上升
  
 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设备和建筑物
  
 购买价格:是一个人为了无期限的拥有那些生产要素的支付的价格
  
 租赁价格:是一个人为了在一个有限时期内使用那些生产要素而支付的价格
  
 土地和资本的租赁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租用量是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值等于要素的价格是的租用量,每种要素的需求曲线反映了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因为每种要素的租赁价格必须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值,因此劳动、土地和资本各自赚到了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边际贡献的价值
  
 土地和资本的购买价格和租赁价格是相关的,即取决于当前的边际产量值和预期未来会有的边际产量值
  
 改变任何一种生产要素供给的事件会改变所有要素的收入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18)

2.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13)

本章将定义一些经济学家用来衡量一个企业的成本的变量,并考察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货币量
  
 总成本: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
  
 利润: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显性成本: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隐形成本: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经济学家既考虑显性成本又考虑隐形成本,会计师负责记录流入企业和流出企业的货币,因此他们衡量显性成本忽略隐形成本
  
 已经投资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的机会成本是一项重要的隐形成本
  
 经济学家衡量企业的经济利润,即企业总收益减去生产所销售物品与服务的总机会成本
  
 会计师衡量企业的会计利润,即企业的总收益减去企业的显性成本
  
 由于会计师忽略了隐形成本所以会计利润通常大于经济利润,经济学家角度看企业有利可图需要总收益大于全部机会成本
  
 经济利润是企业供给物品与服务的动机所在,获得正经济利润的企业将继续经营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的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
  
 随着产量增加,总成本曲线越来越陡峭,而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函数却越来越平坦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可变成本:对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平均总成本:总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边际成本:额外一单位所引起的总成本增加
  
 平均总成本告诉我们,如果从成本在所生产的所有单位中平均分摊,普通一单位产品的成本;边际成本告诉我们所生产一单位产品引起的总成本增加
                                          
 四条曲线:ATC平均总成本、AFC平均固定成本、AVC平均可变成本、MC边际成本
  
 递增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反映了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
  
 U形平均总成本:因为平均总成本是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产量低时平均固定成本下降快,以后越来越慢,产量上升到一定水平后平均可变成本的增加开始起决定性作用。这种双因素拉锯导致了平均总成本为U形。U形曲线的底端对应着使平均成本最小的产量。这个产量被称为有效规模。
  
 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边际成本和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下降;只要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就上升。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在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处相交。
  
 实际企业中在发生边际产量递减之前会经历一段时期的边际产量递增,因为工人团队可以进行分工并比一个人工作更有效率
  
 总成本在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间的划分取决于时间范围。工厂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成本,在长期中是可变成本。
                                          
 长期平均总成本是比短期平均总成本平坦得多的U形曲线。所有短期成本曲线都在长期成本曲线上或以上。原因是企业在长期中有更大的灵活性,如把产量从1000提高到1200,短期中只能选择在现有的中等规模工厂中多雇工人,由于边际产量递减,导致平均总成本上升。在长期中可以选择扩大工厂和劳动力规模,使平均总成本保持在低位
  
 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的形状反映了成本如何随着一个企业的经营规模变动。
  
 当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可以说存在规模经济,当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时,可以说存在规模不经济。当长期平均总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时,可以说存在规模收益不变
  
 规模经济的产生是因为较高的产量水平允许在工人中实现专业化,专业化使工人更精通某一项工作。规模不经济的产生可能由于大型组织固有的协调问题,这是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呈现U形的原因
  
 运用专业化实现规模经济是现代社会之所以这样繁荣的原因之一
  
 显性成本: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成本
  
 隐形成本:不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成本
  
 固定成本 FC: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可变成本 VC: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总成本 TC=FC+VC:企业在生产中使用的所有投入的市场价值
  
 平均固定成本 AFC=FC/Q: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可变成本 AVC=VC/Q: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总成本 ATC=TC/Q:总成本除以产量
  
 边际成本 MC=DeltaTC/DeltaQ:多生产一单位产品引起的总成本增加量

3. 曼昆 经济学原理 第三章

发现了问题,说明你用心去看书了,但遗憾的是你没用心去理解概念。我找到书籍,重新看了一下,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确实,你说得很对,为什么一个直线一个曲线?
我刚查看了一下书,重新阅读了那两个知识点:
关键就是资源有效配置和效率。
先看到第二章的图2-2,A点和D点在一条垂直线上,文中对D点做出这样的解释:经济没有支撑这种产量水平的资源。重点“这种产量”这四个字。看到下面图下边的文字:在经济的资源既定时,边界线以外的各点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其实图2-2是假设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的情况。资源的稀缺性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了。
再看到图3-1,农民和牧牛人的生产得到合理的组合,也就是在这样的资源条件下,拿(a)图来说,在A点的情况,也就是农民在A点的时候资源可以达到生产4盎司牛肉和16盎司土豆。文中这样说到: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而农民的生产是这样的:以不变的比率在一种物品与另一种物品之间的转换。要知道,我们是要假设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的转换,生产两种产品的组合就会形成一条直线。你再看到图3-2,就会理解到假设这个概念。
这个问题分析起来很有意思:假设、稀缺性、效率、权衡取舍。
当然要理解这个两个差别,还是要认真地阅读文中的文字分析。要真正地理解他们对每个图的文字解释。
还要注意这个词:可能性。
非常感谢你提出这样的问题,让我再次回到那个时间,然后打开了尘封以久的书籍,谢谢!希望我的读解可以帮到理解到那个“为什么”。
当然,我还是主要进入了“假设”这个概念中,还有就是“稀缺性”,希望你再次认真地阅读书籍。
祝愿你学习愉快!

曼昆 经济学原理 第三章

4.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近期看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感慨颇深,全书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也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中璀璨而夺目。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本书第一章就有十大原理:前面七大原理阐述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贸易。像这样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领域叫微观经济学。而接下来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轮廓,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在这是个原理里,就有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的定位。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对一些不是学本专业的学生和看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让人懂得生活中学经济,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我不需要把他全部看完。书是要慢慢的琢磨,不是把他读完就可以了,而是读出他的精华,那样只是一点,你也受益匪浅。然而这十大原理,让我明白经济学的博大精深。在各个领域中,经济运行特点,对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带来的影响。小到我们家庭琐事,大到国家经济实力。从简单的例子到复杂的,在此期间,你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辨别经济力度。这本书的内容侧重于应用和政策,而不是象同类教科书那样侧重于正式的经济理论。作者试图使读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在将来读书看报、经商或从政时都能够应用经济学知识。但是这不意味着这本书没有提供系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事实上这本书包含了经济学初级教程所有的中心论题和基本原理。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这是一本什么书。可是网上的评价让我匪夷所思,在我觉得一本写理论的书,是乏味的,但是我却看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力不是一般的大,让我很有兴趣去看他。并且看了后也没有失望,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在每阐述一个经济学原理以后就尽可能地回到与这种原理有关的应用和政策上来。例如,这本书在第4章到第6章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以后,紧接着在第7章至第9章把这些原理应用于市场经济社会所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自由市场制度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的途径?税收是如何妨碍市场机制运行的?谁是国际贸易的赢家和输家?“案例研究”原本是工商管理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现在曼昆把它运用于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来说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有相关的案例研究。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大多数章节还设有“新闻信箱”,引用报纸上的新闻来说明如何运用经济学思想来阐述当前的社会问题。最后,这本书的体系结构也不同于流行的经济学初级教程。它不是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经济学研究什么”开始,而是在开篇第一章集中概述了经济学的十个基本原理,这使初学者一开始就能抓住经济学的精髓。这本书也没有严格遵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传统二分法,而是尽量模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界限。第一章的“经济学的十个原理”既有微观经济学原理,也有宏观经济学原理。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但著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书籍的最后还抛出了不对称信息、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和行为学等现代经济的一些基本思想,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今后学习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5. 曼昆经济学原理问题!

所谓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自发调节价格,某商品价格高于价值时,生产者增加,供应量增加,价格回归价值。反之亦然。
市场本身有自发调节价格的功能,这正是市场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但市场自发调节也有先天不足:价格反馈的滞后、生产过程时滞导致市场调节滞后,使价格波动频繁,幅度较大;完全的市场经济必然形成垄断,而市场无法调节垄断商品的价格等等。
政府阻止价格自发调整有两种情况:1、政府引导价格回归价值,这是对市场机制的校正,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价格调节。但做到这一点很难,需要有系统的理论研究还要有及时的信息支持。2、政府想引导价格回归价值,但方法不对,导致价格调节机制紊乱,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价格调节。
税收对资源配置具有计划性,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看不见得手只能调节同一时间的价格,不具有前瞻性和计划性。假如完全依靠市场调节资源产品价格,资源会以很低的价格(略高于开发成本)卖出,但资源贫乏时,价格又会很高,高到等同于经济生产的所有收益。当然税收有一个合理性,这需要系统的经济理论指导。根本的是不能违背价值规律。
租金控制这类直接控制价格的政策是不对的,会扭曲价格调节。租金是租用房产、设备所附带费用。而房产设备是不能创造价值的,知识一种资本得利。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资产公有来剔除租金这一块,经济发展会更健康。
现在还谈不上共产主义的失败,因为还没有出现过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失败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详尽的价格信息以及人人自觉遵循价值规律的意识。
当前的经济发展中既需要看不见得手,也需要看的见的手,但要用好看到见的手,不使其违背价值规律,使看不见得手和看的见的手相得益彰。

曼昆经济学原理问题!

6. 曼昆微观经济学原理的一道题目(第五版)

500万已经是沉没成本,无法挽回了,不应予以考虑
边际收益300>边际成本100
所以应该继续开发
     如果你实在是很纠结的话,你可以以常人的姿态去理解啊。就像你说的反正已经亏损了,何不选择亏损少一些呢。亏少一些丛另外一个角度看其实也是赚了^_^
    其实等到你微观学到后面你会学到两个点的,一个是收支相抵点,这个点代表着不亏也不赚。另一个点叫停止营业点,它是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当商家处于停止营业点以下的时候,店铺就会关门了,即彻底倒闭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店看起来很冷清,人寥寥无几但是还是要开门做生意,因为这样他们虽然是亏的,但是继续开门做生意可以把他们投进的成本收一些回来,不至于亏的血本无归,覆水难收。

7. 曼昆 经济学原理 原理五

这个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假如你在A国,很擅长种植水稻,在相同的时间内,在相同的劳动强度下,你生产的生活资料(例如:水稻,农具,等)中,水稻的产出最大,那你就可以专注于生产水稻。
而在B国的他,很擅长生产木材,在相同的条件下(时间和劳动强度),他生产的生活资料中,木材的产量最大。
再通过贸易,你用多余的水稻可以换回你需要的木材,这样你可以修建房屋,定制农具等,而B国的他则可以通过贸易出售木材,换回水稻,这样你们都是各取所需,在国际贸易中你们都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不必很辛苦的忙于所有的事情。
所以说在贸易中 ,每个人的状况会更好!
这是最简单的分析,如果假如其它的经济学元素,分析更加复杂,这种状态不存在贸易摩擦!

曼昆 经济学原理 原理五

8. 曼昆经济学原理的一道题目

第一,不考虑500万是因为500是沉淀成本,也就是已经不可能收回来的成本,在进行第二次投资选择的时候已经不能影响决策,因为不管你之前投资了1元钱还是1亿元,追加投资的时候只能考虑追加投资的收益和成本。第二,在第二次追加投资时,你面临的选择是你愿意投入多少换回来这300万,所以即便你追加投资299.999万,你也能多赚回来1块钱,企业家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你能赚回来一块钱就少赔一块钱,所以为了把预期的300万赚回来,他的最大追加投资会无限趋近于300万,极限就是300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