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友的项目活动

2024-05-02 14:31

1. 自然之友的项目活动

绿色希望行动项目绿色希望行动是自然之友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由德国米苏尔社会发展基金会及其他基金会资助,志愿者到各地希望小学带领小学生开展体验式、参与式的环境教育课程,培养孩子们对环境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参与环保行动。这是一项非赢利的、主要依靠志愿者推进的社会公益活动。项目自2000年开始实施,2009是第九年行程,在这八年里项目组共派出近百个志愿者小组,三百余名受过培训的志愿者前往全国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二百余所希望小学开展了环境教育工作,参与绿色希望行动的学生数量超过20000人,有效地提高了项目涉及地区广大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绿地图项目用一套世界通用的图示在地图上清楚地标示出环境中与你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与文化景点,这就是绿地图(Green Map)。它帮助你发现熟悉的周遭可能被忽略的绿色资源,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居住环境,让你在喧嚣拥挤的都市,能用一种更健康更环保的方式生活。“自然之友”希望通过“绿地图”项目,在市民中倡导绿色文化概念,并开发出一套鼓励市民自发参与保育活动,关心、考察并监督社区变化的活动工具与参与途径。同时由志愿者自发协作而成的“绿地图”产品,也将以北京市特色名片的方式,成为一种介绍北京社区风貌,传达环保人文理念的宣传媒介。目前绘制出版的有“什刹海绿地图”、”交道口街道绿地图“等。美境行动项目“美境行动”是一项环保实践活动,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中小学生自己设计环保小方案并予以实施,激发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羚羊车项目“羚羊车”是一辆流动环境教学车,也是一个环境教育项目。 2000年自然之友从德国引进了流动环境教学模式,运行了中国第一辆环境教育教学车 —— “羚羊车”。多年来,“羚羊车项目”以这辆流动环境教学车为载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累计访问全国各地400多所小学,约50,000多名师生受益。2001年,“羚羊车项目”获福特汽车环保奖。 2007年羚羊车项目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一届环保科普创新奖。低碳出行项目“低碳出行”就是在日常出行中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这是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城市中主要的低碳出行方式以公交、地铁、轻轨等方式为主,但其实自行车交通以其轻便、灵活、环保、舒适的特点,也是城市短途出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自然保育类项目保护草原联合项目自2005年起,为保护草原生态和传统文化,自然之友和曾经草原网站、志愿者团体草原之友(后更名为“塔林汗”,蒙语的草原之友)达成合作协议,成立保护草原联合项目工作5人委员会,共同推进草原保护工作。自2006年6月起, 自然之友与韩国环境运动联合合作, 启动, 项目主任由曾经草原网站站长兼职。保护地与公众参与世界保护联盟(IUCN)将保护地定义为:通过法律及其它有效方式用以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土地或海洋。在中国,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部分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和生物多样性全球热点地区,然而中国也面临着世界上最严重的人口压力和快速经济发展给环境和生物资源带来的严重威胁,不仅使中国濒危物种数量和受威胁物种的程度远远大于通常估计的水平,而且由于保护地经费短缺,管理混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及行政干扰,导致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丧失仍在继续。特别是混乱无序的旅游开发、水电开发和矿产开发,使得中国一些重要保护地的有效性面临空前的威胁和丧失的危险。由于中国先后签署和加入了《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1994),保护地的破坏有损于中国做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并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保护地的问题反映了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深层次的矛盾。制止一切破坏性经济开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确保环境与资源的有效保护,已为当务之急。“自然之友”理事会经集体讨论决定,将推动中国保护地的有效性公众评估建立与基层保护地的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的联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以教育公众、影响决策、促进我国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2004年3月,自然之友开始启动这个项目。绿色消费类项目骑行北京骑行北京是“自然之友” 发起的一项旨在推广北京自行车文化的绿色出行活动。“骑行北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鼓励大家在市内更多地使用自行车。同时也倡导一种环保,健康,便捷的骑行文化。 “骑行北京”目前的活动主要包括三个内容:政策建议 —— 进行关于自行车交通的各种信息收集和研究工作。目前已经提出《关于实施并完善北京市自行车交通规划的建议书》。出行调查 —— 发布线上交通调查问卷,以了解北京市民交通使用习惯,收集第一手资料。网上问卷第二版于2006年2月发布,第一份出行调查报告也已经完成。骑行宣传 —— 由志愿者组成的宣传小组在市内繁华街道进行骑行倡导活动。目前已经在北京市进行了6次宣传活动。参加的人员包括公司员工,学生,大学环保社团等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绿色选择绿色选择该项目目标是通过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保护中国的自然资源,减少因消费方式而导致的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淡水资源仅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而负担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22%。2005年,中国消费了占世界总量26%的原钢,32%的稻米,37%的棉花和47%的水泥。同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超过3 亿5 千万,而10年前,这个数字才700万。10 年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为98万辆,而如今已经超过250万辆,其年增长速度达 14.5%。显然,中国的消费状况对全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面临的环境挑战并开始解决相关问题,而普通民众对生态环境问题却知之甚少。民众在自身行为方式对当地乃至全球环境的影响及相应应承担责任方面的认知非常不足。自然之友 (FON) ,地球村(GVB)和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料研究中心 (CESDRRC) 三家非政府组织正联合起来致力于提升公众(以北京开始试点)环境意识的活动项目,鼓励民众在生活中做出有利环境的“绿色选择”。项目目前已经建立了绿色选择(北京)网站 , 该网站为访问者提供大量环保信息、数据以及各类小提示、小常识以促进公众与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倡导行动类项目《自然之友通讯》是主要面向自然会员的内部刊物,自1996年创刊至今已走过了十年,一直是会员沟通的有力工具,同时其读者群也日益拓宽,并被认为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环保读物。 该刊为双月刊,关注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反映公众声音,在公众与环保组织、媒体之间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其特色栏目包括:特别关注、绿色寻呼、同行者、社会论坛等。该刊免费邮寄给自然之友会员、相关环保组织。如果不是会员,但希望能每期收到《自然之友通讯》,可与工作人员联系,订阅本刊。蒲公英小额资助项目是自然之友对其他NGO、团体提供小额经费支持的项目,第一期蒲公英于2003年-2005年实施执行,由德国米苏尔基金会支持。2005年底,第一期蒲公英正式关闭。几年来,中NGO迅速发展,针对中草根NGO提供经费和能力建设的机构也日益增加。考虑到自然之友作为一个会员制NGO的独特性,和大量会员在当地积极开展环保活动的现状,自然之友于2008年2月22日重新启动蒲公英小额资助,即第二期蒲公英小额资助项目,旨在鼓励和支持已成立的会员小组、主题小组开展针对当地环境问题的各项活动。第二期蒲公英小额资助项目经费来源为指定捐助和自然之友自筹经费相结合,指定捐助意为基金会、企业提供的项目支持,如2006年和2008年起西铁城手表有限公司通过义拍向蒲公英捐款;自然之友自筹经费为自然之友通过一些义拍活动获得的收入,也将部分进入小额资助项目。26度空调节能行动开始于2004年6月26日新一轮夏季用电高峰到来之前,此活动由6家民间社团发起并组织。在3个月的时间中,6家机构举办了各种活动,如“7.13志愿者自行车环城宣传”、“7.16企业参与者颁奖活动”、“8.22空调26度健康讲座”、“8.28‘菲比寻常’王菲演唱会宣传活动”、“9.4《后天》放映及气候变化讲座”等。在为期3个月的时间中,活动共吸引承诺加入“26度空调节能行动”的企业10家,使馆等机构2家;发放宣传品7000余份;参与活动志愿者百余名;表示志愿参加活动并在活动条幅上留下姓名的个人上百人。2005年6月26日,“26度空调节能行动”再次启动,除了2004年发起倡导的6家民间组织,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香港地球之友、保护国际也加入到主要倡导组织行列中。2005年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重点在于承诺,9家环保民间组织将组织志愿者向办公楼、饭店、商场等公共场所发放承诺卡,由愿意加入者填写,倡导单位将在这三个月中收集承诺卡并进行监督。2005年7月2日,9家组织发起35名环保志愿者到50家宾馆酒店、商场、书店测量室内温度。这是2005年入夏已来第一次针对公共建筑进行室温测量和监督。此次活动的结果经随行媒体曝光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在以后由市政府领导组班的抽查活动中,受到曝光的公共建筑均已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6度。调查研讨类项目白河行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北京的水资源现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节约用水意识,同时为志愿者提供参与环境活动的机会,自然之友于2004年8月组织了白河考察。白河发源于河北省沽源县,经河北赤城县、延庆、怀柔最终注入密云水库。密云水库是北京主要的供水水源,约占全市年地表供水量的73.3%。  考察活动从2004年8月14日开始,到8月22日结束 ,历时9天。考察的重点是北京段的白河,100公里左右,为期7天,主要以徒步的形式沿白河进行全面的考察,每天行程20公里左右。河北段的白河主要以点为形式,重点考察赤城地区,云州水库地区,白河源头等。环境绿皮书第一本尝试从环保组织的社会视角与民间视角,提供有别于政府-国家视角或学院派定位的绿色观察。试图更多地表达第一线环保人士、记者、律师、NGO 人士、专家学者以及有关公众的观点,同时也注意到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评价和态度。在坚持公众视角和民间立场的前提下,“自然之友”也希望此书的撰稿人能够尽量跳出自身的职属范围,尽量客观地去审视和记录中国这一年来环境状况的喜与忧。力图把专家学者的专业研究成果,向非专业的社会各界人士作一个通俗、简明转达。中韩荒漠化防治合作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荒漠化现象,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环境课题。在东北亚,人口的增加、盲目开垦、超载放牧等原因已令荒漠化问题愈加严重。防治荒漠化需要更多的公众参与,需要更多及更有效的跨国合作。为此,自然之友与韩国环境运动联合自2004年开始共同举办中韩“荒漠化防治与公众参与”年度国际专题讨论会,共享为治理中国荒漠化问题,在各地做出不懈努力的政府、国际社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各种经验和信息,积极探讨有效治理方案及未来合作方向。

自然之友的项目活动

2. 我国目前最大的非营利性民间环保组织是?

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民间环保组织,致力于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支持全国各地的会员和志愿者关注本地的环境挑战。   自然之友最近五年的工作重点是回应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城市环境问题,通过推动垃圾前端减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改善、低碳家庭和社区建设、城市自然体验和环境教育等,探讨和寻找中国的宜居城市建设之路。   自然之友办公室设在北京,并在北京地区组建了3个主题小组,分别是观鸟组、植物组和登山组。此外,自然之友在全国各地建立了9个会员小组,分别是武汉小组、襄阳小组(绿色汉江)、广州小组、上海小组、河南小组、南京小组、深圳小组、浙江小组、福建小组(厦门绿十字)。
1993年6月5日,自然之友的几位发起人举办了中国首次民间自发的环境研讨会 —— “玲珑园会议”。1994年3月31日,自然之友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在国家民政部注册成立的民间环保团体诞生。创始人是梁从诫、杨东平、梁晓燕和王力雄。其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梁从诫教授任会长,社会文化和教育问题专家杨东平教授任副会长。自然之友支持政府保护环境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措施,尽可能地予以配合和监督。十多年来自然之友累计发展会员8000多人,其中活跃会员3000余人,团体会员近30家。自然之友累计获得国内国际奖15余项,如“亚洲环境奖”、“地球奖”、“大熊猫奖”和菲律宾“雷蒙·麦格赛赛奖”。各地会员热忱地在当地开展各种环境保护工作,已有多位会员荣获各级嘉奖,由自然之友会员发起创办的NGO已有十多家。历经十年的创立与发展,自然之友成为中国具备良好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环境NGO, 对中国环保事业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已成为标志性组织之一。
“自然之友”以推动群众性环境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文明、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以争取中华民族得以全面持续发展为宗旨。
“自然之友”支持中国政府、社会组织及个人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及社会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活动,并愿与它(他)们合作;同时,根据条件,对与此相悖的事进行监督、批评、揭露和吁请有关方面予以制止。
“自然之友”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地区间)民间合作;根据条件,参与全球性环境保护活动。
“自然之友”开展环境教育、传播绿色文明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是:学校课外教育、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出版物、美术和音像作品、大众传媒、群众性活动等;特别注重通过各类活动在青少年中培养环境意识。
“自然之友”根据条件支持和组织会员开展环境科学和环境理论研究、收集环境信息,进行社会调查,以为其环保活动提供依据,并提高团体自身水平;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会员间的联谊和交流。

3. 中国环保民间组织的发展历史

中国环保民间组织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自1978年起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环保民间组织走过了诞生和兴起阶段;1995年至本世纪初,他们把环保工作向社区和基层延伸,进入了发展阶段;本世纪初,他们的活动领域逐步发展到组织公众参与环保、为国家环保事业建言献策、开展社会监督、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等,环保NGO进入了成熟阶段。环保民间组织是以环境保护为主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具有行政权力并为社会提供环境公益性服务的民间组织。中国环保民间组织诞生和兴起阶段:1978年5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这是最早由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随后,1991年辽宁省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注册成立,1994年“自然之友”在北京成立,从此,我国环保民间组织相继成立。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阶段:1995年,“自然之友”组织发起了保护滇金丝猴和藏羚羊行动,这是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的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环保民间组织从公众关心的物种保护入手,发起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树立了环保民间组织良好的公众形象。1999年,“北京地球村”与北京市政府合作,成功进行了绿色社区试点工作,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开始走进社区,把环保工作向基层延伸,逐步为社会公众所了解和接受。中国环保民间组织成熟阶段:2003年的“怒江水电之争”和2005年的“26度空调”行动,让多家环保民间组织开始联合起来,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目标一致而行动。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已由初期的单个组织行动,进入相互合作的时代。环保民间组织活动领域也从早期的环境宣传及特定物种保护等,逐步发展到组织公众参与环保,为国家环保事业建言献策,开展社会监督,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推动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

中国环保民间组织的发展历史

4. 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色家园志愿者,中华环保基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属于什么组织?

    D   

5. 语文题 梁从诫为环保事业做了哪些工作

“你是我人间的四月天”,有人说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而梁从诫说这是妈妈写给他的。他生长在一个显赫的家族里,却从不夸耀。对于母亲和家,他有着温暖的回忆。他时常回忆起一家人逃亡西南的贫苦日子,虽然清贫却是温暖的。物质清贫却依然心怀感念,是这样的家庭所给予他的最重要的东西。心怀天下,敢为人先他的祖父领导了一场中国革命思潮,他的母亲是一代才女,谱写了与徐志摩的曲折恋情,他的父亲参与设计了新中国的国徽,建立了建国后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他的叔叔们······,当公众极力把他与他的不平凡的家族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希望的却是活出一个真的自己。“我都70多岁了,每次一介绍,我还是别人的儿子,甚至孙子,我不喜欢。”当别人把先人的荣耀当做宝剑利器的时候,他拒绝了。是的,他并没有迷失在这样耀眼的光芒中,而是默默地寻找着自己的路,做着学问研究。当他看到中国的环境破坏如此迅速时,他又义不容辞地辞去了大学教授的职位,成为一名民间的环保人士。熟悉他的人都能看到他火热般的赤子之心。当看到地方官员冠冕堂皇地谈话时,他不留情面地给以斥责;当看到藏羚羊遭到捕杀时,他不辞辛苦,奔走劝阻。季羡林老先生曾说:“梁从诫从一个历史学家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这就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思想的表现,是顺乎民心应乎潮流之举。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他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中国的环保上面,但是他们一家的生活仅靠着妻子的收入支撑着。如果你走进这位老人的家里,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地上铺的塑料地板很多地方已经磨出了洞,沙发也很陈旧。屋子里最显眼的家具是好几个摆满书籍的大书柜。电视机是老式的,而且很小。你绝对不会想到这是梁启超孙子、林徽因梁思成儿子的家。显赫的家族背景给以他的不是张扬而是谦虚,不是享受而是奉献。“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社会责任感。”一次专访中,梁从诫认真地说,“梁家三代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只能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以天下为先的责任感促使他不断关注着中国的发展。这份责任感让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面,过着养尊处优的的生活。他决然而然地抛开了原本“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投入到中国的环保事业中来。他创了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他的努力和带领下,自然之友不断发展壮大。如果他是一颗种子的话,那么这颗种子正在发芽。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具备良好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环境NGO。这就是可敬的梁从诫先生。当他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无数的人在自然之友网站上留言缅怀。清水同盟主席高中写下挽联称:“三代精英,一身正气,自然之友,公益楷模;两袖清风,八方奔走,精神领袖,社会乐活。”自然之子的绿色人生梁从诫的名字取自宋代李诫,父母希望他能够像李诫一样成为建筑学家。他以三分之差与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失之交臂,进入了历史系,成为一名历史学家。当他看到越来越多的资源遭到破坏,而人们依然置若罔闻时,他坐不住了。梁从诫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有一点追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正是对环境保护的迫切希望,让他拆下历史学家光鲜的名片,开始了他另外的绿色人生。“奔走呼号,乱世红尘澄万里;言传身教,民间环保第一人。挽梁公羚羊车,观鸟组,活动有声有色;捡垃圾,植草木,心境无垢无尘。”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老人用各种行动。他家里洗菜洗衣服的水,用水桶储存起来用于拖地、冲厕;不用一次性纸杯,为防止浪费每次只接半杯水。出门事尽量骑自行车,他的名片印在废旧纸张的背面,还随身携带一个小布袋,里面放着几双筷子供自己和家人、朋友使用。后来,用废纸印名片和随身携带筷子袋,成了“自然之友”工作人员的标志。这一切都不是做作。而所有这一切他不断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环保之梦。虽然暂时没有法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来,但是只要一点一滴地做起,必将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梁从诫先生的亲力亲为告诉我们对于环保工作“我们不求波澜壮阔,但的确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环保之路是艰辛的。当中国的经济快速飞涨,刺激着人们的视线的时候,这位老人正在为此而付出的环境代价心急如焚。面对大家的漠视、嘲笑,老人坚持着,只因为他要做这滴水,滴进人们的心里,相信终有一天人们会明白大自然就是我们的家。当他听到父亲梁思成的故居被拆毁的时候,已不能言语的老人泛起了模糊的泪光。在老人在世的最后时间里,依然为中国的环境保护担忧着。这位老人于2010年10月28日去世。中国的环保之路任重道远,只要每个人都树立起环保意识,每个人都能成为“梁从诫”。“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梁从诫老人没有辜负妈妈对他的期望,走完了他的一生。我们永远怀念自然之子——梁从诫先生。

语文题 梁从诫为环保事业做了哪些工作

6. 什么是NGO组织

NGO组织: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意译,英文缩写NGO。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在各种场合越来越多地提及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组织(NPO),把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看作在公共管理领域作用日益重要的新兴组织形式。
2014年12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审议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草案。草案规定了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和开展一次性临时活动的申请登记许可程序,还明确了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扩展资料:
特征
1).非政府性
非政府组织作为非营利性部门,它不是政府部门或其附属机构,而是非政府性的组织。非政府组织的这一特性,使得它能够独立于政府之外自主为社会服务,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同政府平行存在与市场进行公开、公平、平等的竞争。
从而克服因政府垄断经营和管理公共产品的体制所带来的公共产品的高成本现象,这也是发展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理由之一。非政府组织的非政府属性,使它的发展还能进一步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为建立社会民主与法制提供动力因素。
2).组织性
非政府组织活动是一种团体性的活动,它不是分散的个人行为。因此,非政府组织消除了个人行为的单打独斗的缺陷,为其组织的发展和为社会公众作一些有益的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非政府组织的组织性,为规范非政府组织的行为提供了客观依据。
因为是组织性的活动,其活动目标与活动范围都是引人注目的,这就客观上形成了社会、法律对非政府组织的有效监督。
3).公益性
非政府组织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活动的公益性。这种公益性不仅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是一个补充,而且,它们能够为社会尽最大的可能提供一些社会所有公众都可以使用的公共产品。
4).自治性
非政府组织还是一个自治性组织,它的行为是在法律和公共制度约束规范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其自治性程度非常高。由于它们所做的公益事业是在志愿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它们不像其他的社会私人组织和政府组织那样具有很大的被动性,这种自主、自愿、自律的主观意愿使非政府组织自身有了很高的自治性。
5).非政治性
非政府组织不参与政治活动,它属于一种中介性组织。因此,非政治性是非政府组织的一个基本特点。非政府组织的非政治性,使得它们有了非常宽松的环境创造性地为社会提供公益活动和公共产品。
6).非宗教性
非政府组织既是非政治性的,同时也是非宗教性的。它与那些宗教活动不同,宗教活动是一种信仰,但不一定为社会来志愿提供有益的公共产品,而非政府组织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却专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非政府组织

7. NGO是什么?

何为NGO
  NGO,英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 
  NGO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传统的政府和市场两级还无法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一种回应,NGO迅速成长并构成社会新的一级。 
  NGO不是政府,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 
  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需要发达的非政府组织。据调查,美国非政府组织总数超过200万个,经费总数超过5000亿,工作人员超过900万人。如此庞大和活跃的非政府机构(NGO),是与美国“大社会,小政府”的制度结构相配套的。这种制度的来源,与美国建国之初移民互助自助的传统有关。 
  非政府组织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社会及私人的捐赠。比如美国有力量极其强大的各种私人基金会支撑美国的各种NGO。同时,国家从税收上确立捐赠部分可以抵税的制度,以鼓励捐赠。
[编辑本段]NGO的意义
  
  NGO是政府有效的“减压阀”和“稳定器”,还有着不可忽视的精神功能。NGO在中国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NGO,具有较长的历史和“半官方”的特色;另一种多由民间人士自发成立。目前全国稍具知名度的民间自发公益类NGO大约在300家左右。中国NGO主要集中在环保领域、妇女领域、扶贫领域,如北京的“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天津的“绿色之友”、江苏徐州的“绿色之家”等。 
  NGO的精髓在于「GO」,在于政府组织,因为NGO的目的是关心公共事务,是要干预公权力的执行,甚至于直接抢夺公权力在自己的手中。在国际社会中,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说明,NGO足以影响各国政府的决策,例如1999年WTO西雅图部长级会议、今年WTO坎昆部长级会议,NGO的影响力从场外延伸到场内,WTO当中对于各国劳工、环保、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等等不利的谈判,NGO一直在给予干扰和阻止,可以说对世界贡献良多。就算在一国之内,NGO也常常有决定福利、国家法令、政府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影响力。 
  这个世界上三种关键力量,就是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而NGO就是代表公民社会的力量。国家的公权力,是一国之内唯一合法的暴力机构,被称作国家机器,有军队、警察、法院,能够强制执行各种法令,还能够与国际上其它国家签署协议,而且要签定国遵守。国家机器,就是合法的暴力。而市场,就是金钱的力量、企业的力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其它皆为次要。如果不受其它因素制衡,将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最后,NGO就是公民社会的力量,把社会上的公民组织起来,发挥对公共事务的影响力,要求国家去约束市场的力量。 
  国家具有公共性质,但是有时候会「政府失灵」,不能反映民意,这时候要由NGO代表公民社会的力量来矫正。现在政府出现在国际场合,不能完全代表民意,一定要有NGO在场才行,才有代表性。市场也会「市场失灵」,譬如在台湾许多大商家不用缴税,居然还退税!因此,公民社会的力量就有必要出现了。 
  国家、市场、公民社会这三者不断地彼此互相影响。公民社会要求国家的公权力下放,释放公家资源给一般大众,同时也向企业要求进行「公司整治」,取得独立董事的席位,介入企业的经营,以迫使大企业照顾一般民众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不再只照顾股票持有人的利润。
[编辑本段]NGO面临的问题
  但是,国家和企业也会对公民社会「反作用」,对NGO渗透,这种事情天天在进行当中。譬如国家释放资源给NGO,让它接政府计画案,用资源来收买,NGO就不会对政府做得「太过分」;或者以法律特惠,保障NGO的地位,藉此收编NGO。在欧洲,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统合主义」(corporatism)在指这种情况,例如北欧,国家立法强制所有劳工加入总工会,大部分劳工福利事宜、薪资、劳动条件等等都由总工会与政府谈判来加以保障,但是总工会保障劳动力的稳定,不会乱搞罢工抗议,国家因此可以稳固地进行统治。这就是欧洲,尤其北欧的所谓福利国家的真相。在台湾有些人讨论到福利国家,立刻大叫「哈里路亚」,好像不知道福利国家还有这些层面。除了工会之外,很多NGO也是一样被收编或者被拢络,这种NGO,其实是G-NGO,是有利于政府的NGO。 
  企业一样会收编NGO。许多NGO是企业出钱赞助,不会做出损害企业利润的事情,民众利益和企业冲突的时候,它们就缩回去,不会站在公民社会的立场据理力争。如NIKE会自己组成劳动条件调查的NGO,以冲淡外界对于NIKE用血汗工厂赚取暴利的批评。这种NGO,其实是 BR-NGOs,Business Run NGOs,由企业进行运作的NGO。 
  所以,从事NGO工作的人,一定要清楚其实NGO是有AGO的性质,就是Against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带有「反政府」性质。我并不是指无政府主义,而是维持NGO的独立地位,不同于国家和企业对于统治与利润的追求,而是以公民社会的需求为第一优先。NGO鼓动升斗小民参加大社会,也就是参加公共事务,这样才会形成所谓的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以公共关怀作为他的归属,鼓励大家的眼界,从局部到整体,从小到大,这才是civil society。在东方社会,这种精神洽恰好最为缺乏,由此可见,我们在东方社会中堆动NGO的重要性。
[编辑本段]国际知名NGO
  绿色和平组织:当今国际上影响最大的环保NGO之一。自1971年在美国反对阿拉斯加州的核实验基地以来,绿色和平组织以其激进、顽强、坚定而闻名于世。 
  无国界医生组织:1971年成立于法国,主要由一些医疗救助志愿者组成,目的在于向人们提供医疗救助,特别是赈灾援助。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成立于1969年,宗旨是防止对动物的虐待行为。 
  美国福特基金会:1936年创立,全球最大的私人基金会之一。1988年,福特基金会是第一批被中国政府允许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一。 
  英国救助儿童会:英国最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一,成立于1919年,是救助儿童会国际联盟的重要成员。英国救助儿童会以伦敦为总部,在全球6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 
  日本笹川和平财团:成立于1986年,为了进一步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笹川和平财团与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共同设立了中日友好交流基金,总额为一百亿日元(约6.5亿元人民币),是迄今中日间数额最大的民间友好交流专项基金。
[编辑本段]国内知名NGO
  自然之友
  1993年6月5日,自然之友的几位发起人举办了中国首次民间自发的环境研讨会 —— “玲珑园会议”。1994年3月31日,自然之友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在国家民政部注册成立的民间环保团体诞生。创始人是梁从诫、杨东平、梁晓燕和王力雄。其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梁从诫教授任会长,社会文化和教育问题专家杨东平教授任副会长。自然之友支持政府保护环境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措施,尽可能地予以配合和监督。十多年来自然之友累计发展会员8000多人,其中活跃会员3000余人,团体会员近30家。我们累计获得国内国际奖15余项,如“亚洲环境奖”、“地球奖”、“大熊猫奖”和菲律宾“雷蒙·麦格赛赛奖”。各地会员热忱地在当地开展各种环境保护工作,已有多位会员荣获各级嘉奖,由自然之友会员发起创办的NGO已有十多家。历经十年的创立与发展,自然之友成为中国具备良好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环境NGO, 对中国环保事业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已成为标志性组织之一。
  NGO发展交流网 http://www.ngocn.org
  简称NGOCN,由两名志愿者发起,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最大的NGO交流平台之一,其旨在通过网络和现实的互动,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服务,构建中国公民社会.NGO发展交流网站提供大量关于NGO业内的动态,招聘招募等信息,并于实地设立昆明草根公益支持中心,支持有志青年,草根组织参与各类NGO相关学习实践,
  “绿色江河”
  以推动和组织江河上游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促进中国民间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与环境道德,争取实现该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绿色江河“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科学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国内外环保团体等对长江上游地区进行系列环境科学考察;建立长江源头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站;出版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出版物及美术、音像作品;开展群众性环境保护活动及国际间生态环境保护的学术交流。
  “绿色江河”目前正在推进的活动是“保护长江源,爱我大自然”计划

NGO是什么?

8. 国内比较靠谱的 NGO 有哪些

看你说的是哪个方面了,国内一般来说扶贫教育类NGO比较多,老牌的比如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儿慈会,后来一些企业家发展出来的基金会比较好的有南都基金会、友成基金会等等。环保方面自然之友最老,后来地球村、绿十字、阿拉善see什么的,还有官办的什么环保产业协会、环保联合会以及地方协会那就很多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