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早筛 Ⅲ

2024-05-08 03:10

1. 癌症早筛 Ⅲ

上两期我们讨论了癌症早筛目前的技术进展及终极解决方式,泛癌早筛,即一次检测数十中癌症,如果技术成功,将可能是人类战胜癌症的终极武器。听起来很激动吧,那么这一期我们讨论下目前早筛技术的瓶颈,给大家泼点冷水。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对癌症早筛检测手段的评估,主要是两个关键性指标:灵敏度(sensitivity)和特异性(specificity)。灵敏度是指在整体检测人群中正确识别阳性患者的比例,而特异性表征的是正确识别阴性患者的能力,即检测认为的阳性患者中真正阳性患者的比例。如果没有癌症的患者被检测认为是癌症阳性患者,这些患者即为假阳性患者。
  
 液体活检癌症早筛技术目前面临ctDNA含量低、测序噪音高、器官溯源难这三大瓶颈。
  
 1)癌症早期ctDNA浓度很低。ctDNA甲基化是相对理想的早筛标志物,与ctDNA碱基突变相比,ctDNA异常甲基化更能说明癌症的存在。而且ctDNA甲基化不仅可以增加肿瘤早期筛查的灵敏度,还可以做到肿瘤溯源,是比较理想的早筛标志物。刚才这一段比较的难以理解,我们只要知道,癌症早筛很难捕获到这些丰度极低的基因突变或者甲基化改变的信号,那么结果就是容易导致灵敏度低或假阴性。因此,通过ctDNA进行癌症早筛的瓶颈主要在于对目标ctDNA的高效靶向捕获及富集。
  
 2)从技术层面来讲,“如何降噪”是捕获血液中微弱癌症信号的挑战之一。样本的实验处理和高通量测序带来的错误对数据产生的影响,都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检测ctDNA基因突变靶向富集ctDNA时,使用杂交捕获技术可能造成碱基突变,扩增子技术会导致ctDNA模板丢失,这些噪音都会导致检测结果产生误差。如何过滤背景噪音提高信噪比,高效地捕获、富集和检测ctDNA基因突变和甲基化,是提高癌症早筛灵敏性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检测过程中引入的技术噪音,生理来源的噪音也会干扰检测结果。例如,检测ctDNA基因突变时,人体内也存在体细胞“突变”,即使检测到目的基因的突变,也很难认定期真的来自癌细胞。这种体细胞突变引起的“克隆性造血”现象在70岁以上老年人中尤其常见,占比达到10%-20%。
  
 3)器官溯源是泛癌早筛的技术瓶颈。从ctDNA检测到确定肿瘤来自哪个器官,目前这个部分在学术界也是很大的问题。现在主要有两种可能的方法:第一种是通过特定的甲基化图谱鉴别肿瘤的原发器官或组织,GRAIL就是采用甲基化图谱确定癌症患者组织起源的典型代表;其次,通过核小体的片断化图谱的方法也有可能帮助追溯癌症起源。另外,循环蛋白质也能够辅助进行肿瘤组织定位,简单来说,就是科学家在捕捉到ctDNA甲基化这类标志物后,如何定位到具体某个器官发生了肿瘤非常困难,这就直接影响了后续的治疗。虽然知道患者体内有肿瘤组织,但是不知道在哪里,听着就很憋屈。
  
 总之,对于癌症早期微量的ctDNA,从血液中提取、靶向富集到高通量测序,每一步都充满挑战,需要把误差降到最低水平才能有效保证早筛检测所需要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对于泛癌早筛而言,不仅要求检测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还需要做到肿瘤溯源,鉴定肿瘤的原发部位。癌症早筛之路任重道远。好了,我们关于癌症早筛的三期讲解就到此结束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癌症早筛 Ⅲ

2. 什么是癌症早筛?

  一般人认为,癌症早筛就是抽几毫升血,就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来预测你有没有癌症,其实癌症早筛是非常复杂又极具争议的技术项目,癌症早筛是多样化的检查技术手段,用在癌症早期或癌前病变的早期检测和预警。不仅仅有液体学方面的易感基因检测(液体活检,CTC技术、外秘体检测等),还更要有病理学领域的细胞学筛查(如宫颈癌TCT检测,已经不再常用的食管拉网脱落细胞学检查等),更不能忽视影像方面的早期检查,如肺癌低辐射剂量螺旋CT筛查、乳腺癌B超及钼靶筛查,消化道内镜检查与镜下荧光染色及活检等,而且,有些癌症病种,光靠单一检查技术手段,还难以筛查出来。

  哪些癌症病种适合早期筛查呢?
  第一类 遗传性强的癌症病种
  · 遗传性甲状腺癌(家族性甲状腺非髓样癌)
  · 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 遗传性胃癌(遗传弥漫型胃癌)
  · 遗传性乳腺癌
  第二类 与微生物反复感染而促进癌变的癌症病种
  · 宫颈癌(HPV病毒)
  · 鼻咽癌(EB 病毒)
  · 肝癌(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乙型、丙型等)
  · 胃癌(幽门螺旋杆菌Hp)

  癌症筛查的检查项目都有哪些?
  1、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是体检中查出早期癌症的重要手段,检测血液中各种肿瘤标志物指标是否升高,则可发现、鉴别各种恶性肿瘤。如:甲胎蛋白AFP可查原发性肝细胞癌、生殖腺胚胎性肿瘤。
  2、妇科体检中巴氏涂片
  采用巴氏染色的方法,可检测早期宫颈癌,检出率约60%~70%。
  3、B超
  利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可清晰地发现全身大多数器官是否有肿块及病变。
  4、X线胸片
  X线穿过人体后,因器官、组织密度不同呈现影像,由此可直接显示肺部肿瘤,也可通过肺气肿、阻塞性肺炎、胸水等间接性改变寻找胸部肿瘤。
  5、肛门直肠指检
  大致可以确定距肛缘7厘米~10厘米的肛门、直肠有无病变和病变的性质。
  6、胃镜和肠镜
  直接用肉眼观察胃、肠黏膜的色泽、血管纹理、腺体开口形态,来识别有无病变,对可疑病灶可做活检确诊。
  7、PET-CT诊断
  PET-CT将PET与CT完美融为一体,由PET提供病灶详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而CT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体状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
  8、肿瘤标志物筛查
  例如:检安舒定.单羟酚物质是肿瘤标志物中一种,单羟酚的偏高符合肿瘤筛查的参数,肿瘤标志物筛查一般属于广谱手段,需配合身体具体情况和症状进行,有一定的概率性。

  早期癌症能够被检查出来的时间机会通常只有1-2年,因此,在正确的指导下,定期接受筛查才是最有意义的。报道显示,近30年来,日本癌症死亡率下降了27%,是因为他们有80%的癌症在早初期就被检查了出来。癌症问题不容忽视,及时有效的癌症筛查可以挽救你的生命,想要得到有效的筛查,找到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方式也是尤为重要的,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癌症早筛的问题,或想要做癌症筛查的,欢迎咨询多睦健康,多睦健康给您提供放心安心的专业赴日癌症早筛服务。

3. 癌症早筛,别走弯路

受访专家:四川省肿瘤医院 健康 管理肿瘤筛查中心主任 程幼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科前列腺疾病组组长 王建文
     
 54岁的张先生常年吸烟且咳嗽、咯痰,他每年都参加单位安排的体检,胸片上没任何问题,于是就没太在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查了一次CT,发现右上肺有个0.9毫米、形状不规则的结节,诊断为早期肺腺癌。张先生很纳闷,为啥每年体检都没能发现癌。
  
 四川省肿瘤医院 健康 管理肿瘤筛查中心主任程幼夫介绍,普通的体检都是常规项目,只能初步确定受检者的身体 健康 状况,对一些常见的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筛查比较有用,却无法准确、有效地诊查出早期癌症。尤其是以下一些检查方式,很多患者以为能及时查出癌,但其实效果并不好,最终延误诊治,大家应有所了解,避免走弯路。
  
 错误一:用CT早筛乳腺癌。胸部CT用于乳腺癌检测时,存在灵敏度不高、乳腺特异性不强的劣势,通常不作为乳腺癌筛查的手段。相较而言,超声对肿块较敏感,是检查乳腺的常用方法;若结合对钙化较敏感的乳腺钼靶检测,可有效提高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此外,核磁共振在软组织检测方面要明显好于CT,可用于进一步筛查乳腺癌。程幼夫建议,30岁以后,应每1~2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如果有乳腺不典型增生、既往其他癌变以及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20岁起就要进入筛查程序;40岁以后每年可做一次钼靶筛查,必要时做核磁共振。
  
 错误二:拍胸片早筛肺癌。拍X光片只能获得一个平面的影像,分辨率不够高,很难发现直径小于1厘米的结节。由胸片检查筛出来的肺癌,临床上通常已经到晚期了,其早筛意义不大。程幼夫介绍,CT通过重建,可以形成一个三维的立体清晰影像,是一种更精确、有效的肺癌早筛方式,低剂量螺旋CT甚至可以发现毫米级别的肺部结节。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应至少每2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肺癌高危人群如经常吸烟(包括香烟、油烟、煤烟)或二手烟、有肺癌家族史、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等,最好每年做一次。
  
 错误三:用化验指标早筛胃癌。程幼夫表示,胃镜检查和胃组织病理学活检是目前筛查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的“金标准”,可以在肉眼下分辨是否发生胃黏膜改变、息肉或其他新生物。至于体检中常见的实验室化验指标如幽门螺杆菌检测,只是对高危人群进行初筛的一种方式,并不能确诊胃癌。建议年龄大于45岁,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嗜酒、喜食高盐或腌制饮食,以及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的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普通人可每年查一次血清癌胚抗原或血清胃癌相关抗原,每2~3年做一次胃镜。
  
 错误四:筛查早期前列腺癌只做超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科前列腺疾病组组长、主任医师王建文表示,前列腺癌是一种进展极其缓慢的癌症,通常发生在前列腺外周带,且会产生低回声的结节。因此,经直肠的超声检测确实是筛查前列腺癌的一种常用手段,但并不能作为检出前列腺癌的首要依据。目前,被广泛用来早筛前列腺癌的方法为PSA(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结合直肠指检可以有效提高检出率。一般情况下,50岁以上男性需至少每年做一次PSA检测;有前列腺癌家族史、慢性炎症史的男性则应从45岁开始,每3~6个月做一次前列腺癌筛查。
  
 错误五:迷信基因检测。程幼夫提醒,如果发现某些机构的体检表中有“一滴血查出几十种癌”或“基因测序”的项目,大家一定要警惕。基因检测本质上是通过分析遗传物质确定一个人的患癌易感性,并不能“确诊”,患癌与否还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环境有很大关系。尤其现在很多机构对易感基因的检测技术还不成熟,容易得出错误结果,给患者带来恐慌,因此需要慎重对待。

癌症早筛,别走弯路

4. 早早癌筛查的介绍

早早癌筛查是国际卫生组织(WHO)公认的最新癌前检测。比B超、CT提前1-3年发现人体内早期恶性肿瘤细胞。早早癌筛查方法简单易行,只需抽2毫升血,就可检测体内早期恶性肿瘤细胞。

5. 癌症早筛为什么那么重要啊?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哪些?

癌症早筛是一个大问题,这不单单是科学上的大问题,现在还是民众健康的一个大问题。现在国内大概三分之一的人将死于癌症,并且数字还会逐步上升。
癌症不像急性病,它对整个家庭和社会坏境的破坏是巨大的。因此,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无疑会非常有价值。而早筛、早诊、早治仍是我们已知的最有效的对癌症进行干预的方式,目前比较推荐使用液体活检的方式进行早筛。现在有一个早易安产品使用的是国际领先专利技术,能很好的实现癌症早筛。灵敏度和特异性目前已达到90%以上。

癌症早筛为什么那么重要啊?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哪些?

6. 为什么要做癌症早筛?

大部分的癌症患者发现病况时已是中晚期,极易错失最佳诊治时机。
癌症筛查,把癌症拦截在早期。
以平均寿命来估算,每个人一生中患癌的可能性在1/3以上。因此建议30岁以上人士,有家族患癌史、或长期暴露在致癌环境的高危人士,能够定期进行早筛检查。

7. 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癌筛查?

早癌筛查是目前国家卫生组织公认的癌症前的检查,筛查方法较简单,检查时抽取2ml血液进行化验,即可检查体内是否潜伏早期恶性肿瘤细胞。
如果正常人出现伤口久治不愈、抽吸咳出的鼻咽分泌物带血、持续性消化不良等情况时,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早癌筛查,检查体内是否潜伏早期恶性肿瘤细胞。
早癌筛查检查内容
1、在专职机构或是正规检查单位,2年进行一次全身PET/CT检查,确保个人身体健康。
2、在接受检查前了解注意事项及整理好与本人相关的病理报告、B超检查结果、CT等各种检验报告。
3、在进行检查的前一天尽 量不要换成那个时间运动、禁酒、禁止做剧烈运动等,需要在检查6小时前禁食,以排除干扰检查结果的因素。
如何预防肿瘤
1、日常饮食中注意确定合适自己的食谱,尽量少食用腌制品、霉菌污染食品,准确控制脂肪的摄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2、减少吸烟的次数,吸烟量与危害身体程度成正比,建议戒烟,减少肝脏部位患癌可能性。
3、选择空气清新的地方居住,室内加强通风,加强体育锻炼。
建议去权威医院或者知名的基因公司咨询一下,希望可以帮到你

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