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遗留下的《孙子兵法》是曹操所注的吗?

2024-05-08 19:09

1. 现在遗留下的《孙子兵法》是曹操所注的吗?

不是。《孙子注略》只是历史上《孙子兵法》的一个注解版本而已。目前的情况是:1972年在银雀山汉初墓葬群出土的竹简本,其内容与现代刊印的《孙子兵法》并无二致,可以认为至少从汉初开始本书的内容就没有什么变化。

此外陈寿《三国志》并未失传,裴松之只是进行加注。此书原本是三套,即魏蜀吴志各一套,至北宋合而为一。

当然如果你所谓的“失传”是专指“作者亲手写的那一本”是否物理损坏,那么自然就是“失传”的——但是“书籍失传”这一概念从来都是以书籍内容是否散佚为标准,而不是其物理状态。

现在遗留下的《孙子兵法》是曹操所注的吗?

2. 曹操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孙武所著,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事著作,比西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要早2300多年。虽然诞生于2500年前,可是书中阐述的许多宝贵思想至今仍然适用。
  
 该书被封为兵家经典,历代都有研究。其中三国时期的曹操对该书最为推崇。曹操一生戎马,南征北战,统一北方,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也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曹操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他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
  
 曹操是历史上注解《孙子兵法》的第一人。

3. 若用《孙子兵法》去看汉中之战中的曹操,他有胜算吗?

汉中之战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其影响非常深远。此战是刘备集团进入鼎盛时期的关键性战役,改变了曹魏碾压吴蜀联盟的局面。同时!也使曹魏的国策由对外扩张,逐渐转为了防守待变。——换句话说,汉中之战前,三分天下只有一幅雏图框架,刘备、孙权几乎没有与曹操正面为敌的资本。而汉中之战后,天下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三分了。
曹操集团号称北方霸主,横扫关中、进吞汉中,一度势不可挡。为什么反而败给了刚刚在赤壁之战崛起,又在益州与刘璋苦战三年,政局还没有完全稳固的刘备集团呢?

孙子曾经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每一场战争都会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必须要详细观察、冷静分析、认真研究,然后才作出决定。打与不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不该打?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战争第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能不能进攻,以及对进攻时机的把握。早一天打与晚一天打,都有可能收获不一样的结果。曹操在时机的把握上出现了重大的失误。

实际上!曹操初下汉中的时候,才是进攻刘备的最佳时机,而且是唯一可以进攻刘备的机会。当时刘备举大军入荆州,打算与孙权争夺荆南三郡,益州的防备严重不足。
加之刘备初得益州,以诈力强取豪夺。又许下将士们攻入成都之后,府库中的财物可以随便挑选的承诺。将士们入成都后,奔向仓库争抢财物,一度造成益州国库空虚、军费严重不足。后来刘巴建议铸造大钱、平抑物价、设立官市,才渐渐改善了益州国库的颓势。——益州人民并未真心归服刘备。

因此!在最关键的时刻,丞相主簿司马懿站了出来。司马懿认为,益州人民并未真心归服,刘备又远争荆州,这是天赐良机,应该一鼓作气击溃刘备集团。曹操想了一下,对司马懿说道“既得陇,复望蜀邪!”,于是拒绝了他。不过话说回来,曹操向来认为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司马懿提出的建议,他不得不慎重考虑。不采纳其计情有可原。

然而!紧接着刘晔也站出来劝说。刘晔是曹营谋士团队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名位与程昱、郭嘉等人相当。虽然他是东汉皇族的后代,但是曹操非常信任他。刘晔直言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刘备更是人中豪杰。如果犹豫不决延误进攻。一旦使蜀地人民安定,据住险要,就再也没有进攻的机会了。但是曹操仍然拒绝了。
过了七天,曹操得知蜀中一天发生十几次惊扰,将领们常常采取武力镇压方式,仍然不能使之安定。曹操再去问刘晔,刘晔认为蜀中已经初步安定下来了,魏军错过了最佳时机,不能再进攻了。正赶上这时候孙权与刘备讲和,以十万大军偷袭合肥。曹操于是率军返回了中原。留夏侯渊、张郃、徐晃、杜袭等驻守汉中。

由于曹操的决断失误,使魏军错过了这次灭掉刘备集团的最佳时机。同时也使魏军在汉中彻底处于被动,被刘备击败只是时间的问题。
孙子曾说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应该通过五个因素去考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兵家五事”即“道、天、地、将、法”。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接下来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所谓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可以同生共死,不惧危难。通俗的理解就是“人和”
刘备采用刘巴铸大钱、平抑物价、设置官市的做法,短时间内使益州国库丰盈,恢复了益州的经济。赵云劝谏刘备将原本打算分封功臣的田地、房舍都分给益州的百姓,使得益州百姓安居乐业。然后刘备又综合三大派系,提拔各派系中有才能的人,化解了内部官员的矛盾。
经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改动,至少刘备在世期间,益州很大程度上是处于“人和”状态的。
而曹操返回中原后,杜袭迁徙了汉中八万余口百姓入洛阳、邺城。汉中区区一个郡,八万人口几乎是汉中境内的全部百姓。杜袭迁徙汉中百姓的举动,实际上已经标志着他们放弃了抵抗,他们只想赚取更多的百姓、物质等资源,使刘备即使拿下了汉中,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其实力。

袭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

因此!魏军在汉中,实则是没有民众基础的。自古以来民众都是维持军队的基础。丧失民众基础的队伍,何谈“人和”?

第二、所谓“天”,指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即我们常说的“天时”
夏侯渊、张郃等在汉中待了四年之久,对这里的阴晴、寒暑应该早就适应了。魏军在此期间也没有出现过水土不服导致军队疾病等情况。至于天灾山洪、地震、干旱等情况也没有出现过。所以这方面对双方的影响不都大。

第三、所谓“地”,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就是“地利”。
曹操曾说过“南郑就好比人间天狱,中间的斜谷道更像是五百里的石穴。”因此他庆幸自己的汉中之行能够成功救出夏侯渊军。
——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深险不言而喻。
汉中战场更靠近益州,刘备不用担心蜀道难行的问题。魏军不远千里、长途跋涉入汉川作战,战线的拉扯过长,物资的转运、兵员的调度、援军的支援速度,使其后勤工作得不到持续的保障。进一步给了魏军很大的压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曹魏在地利、人和两方面都占有绝对的劣势。分析前面三点,胜负已经显而易见了。

再看“将”与“法”
“将”指将领勇敢果断、足智多谋,军纪严明、赏罚有信。无论魏军将领夏侯渊、张郃,还是蜀军将领黄忠、张飞等人,他们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作为“统帅”都是顶级水平。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魏军在人员编制以及资源保障方面明显吃了大亏。
——曹操在返回中原之后,只留下了夏侯渊、张郃、徐晃等少量将领,他们所面对的是蜀汉的全部官员将领。
——汉中无民众基础,资源保障必须从后方运送,而且需要前线将士亲力亲为。无形之间又加大了魏军的压力。资源得不到保障。
因此!根据孙子所列举的“兵家五事”对汉中之战局势的分析。曹魏方面毫无胜点可言。除非在魏军拿下汉中之初,立马就对刘备下手,一旦失去了这次机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曹魏留驻在汉中的队伍一定会被刘备击败,只是时间的问题。
显然!张郃、杜袭等人也清楚这些问题,所以他们并没有组织百姓发展汉中经济,以求长久对抗刘备。相反他们前后组织了两次徙民,将汉中等地拔为了空城。

若用《孙子兵法》去看汉中之战中的曹操,他有胜算吗?

4. 孙武的《孙子兵法》有什么意义?

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国人尊孙子为“兵圣”,而以色列当代战略学者克里费德之言可以代表国外的总评:“所有战争研究著作中,《孙子》是最好的,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则只能屈居第二。”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5.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还是孙膑呢?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孙膑写的是《孙膑兵法》 ,传说孙膑是孙子的后代,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二者都在兵书方面有很高的的造诣。
一、孙膑的《孙膑兵法》。孙膑(原名孙伯灵),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唐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和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同为鬼谷子弟子。因受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而迫害孙膑,使其受膑刑,身体残疾 。孙膑可以说是古代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师出鬼谷子的他没有愧对师门,反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被迫害后本以为会英年早逝的他,却被齐国使者救了下来。齐国使者当然不会费九牛二虎之力去救一个废人,当时的孙膑受黥刑已经被挖去膝盖,并且在脸上刻字,但是孙膑的才能还是非常吸引这位齐国使者,所以齐国使者才会偷偷的救下孙膑。后来孙膑到达齐国后,展现卓越的军事才能,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由此可见孙膑的卓越才华。而且孙膑的军事思想非常的先进,他认为强大的军事战力才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他虽然主张战争,但是他并不好战。他主张慎重的对待战争,每一次战斗都要有所得,但是不可滥用战争,战争只是自报的一种手段。由此可见孙膑对于兵法战争的理解非常高。
二、兵家之圣孙武。孙武的《孙子兵法》可谓是影响深远,其中的军事思想一直影响至今。他的《孙子兵法》甚至被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 ,由此可见孙武军事思想影响的深远程度。

《孙子兵法》阐述了战争中制胜敌人的规律,军队应该怎样组织和建设,作战时必须遵循的战略原则,临阵击敌的战术技巧,一些特殊的战斗方法。由此可见其完备程度,所以世人才会对《孙子兵法》有如此之高的评价。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还是孙膑呢?

6.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还是孙膑?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孙膑是孙武的后人,他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二人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唐德宗时位列古今七十二名将之列,到了北宋宣和年间二人仍旧配享武庙。

孙武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被称为百世兵家之师,孙武年轻时阅读了大量兵书,学成之后南下携带自己所创兵书孙子兵法拜见吴王,吴王知其才任其为吴将,后来恰好遇到了楚国逃难而来的伍子胥,两人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帮助吴王阖闾振兴吴国。
公元前506年,孙武和伍子胥带着吴军大举西进,一举攻破了楚国的都城,吴王阖闾死后,二人辅佐夫差灭掉了越国,但夫差不听二人之言处死勾践,一意孤行,后来伍子胥遭受陷害被夫差所杀,孙武失意之下就离开了吴国。

孙膑是孙武的后人,年少时拜师鬼谷子学习兵书战策,后来他师兄庞涓做了魏国的将领,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将其骗到了魏国,把孙膑打入大牢之中并且逼问他孙子兵法的下落,孙膑宁死不屈,后来在装疯卖傻之下才被救到了齐国。

孙膑到了齐国之后被齐威王任命为齐将,辅佐大将军田忌。他指挥最为出名的两场个计策就是围魏救赵和减灶计,围魏救赵之战中孙膑声东击西,逼迫魏军回援达到了解围的目的,并且在马陵道设伏射杀了庞涓,报的大仇。

7.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还是孙膑?

孙子
吴越人(孙武)《孙子兵法》辅吴
孙膑
春秋魏人《孙膑兵法》
辅齐
《孙子兵法》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因此此书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根据书中信息推敲,《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据说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
有个别观点曾认为今本《孙子》应是战国中晚期孙膑及其弟子的作品,但是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同时在西汉墓葬中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各一部)已基本否定此说。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还是孙膑?

8.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还是孙膑?

孙子兵法 
 


作者:春秋 孙武

· 始计第一 
· 作战第二 
· 谋攻第三 
· 军形第四 
· 兵势第五 
· 虚实第六 
· 军争第七 
· 九变第八 
· 行军第九 
· 地形第十 
· 九地第十一 
· 火攻第十二 
· 用间第十三 
 
孙膑兵法 
 


作者:战国·孙膑

· 上编  
· 凡例 
· 擒庞涓 
· [见威王] 
· 威王问 
· 陈忌问垒 
· 篡卒 
· 月战 
· 八阵 
· 地葆 
· 势备 
· [兵情] 
· 行篡 
· 杀士 
· 延气 
· 官一 
· [强兵] 
·下编 
· 十阵 
· 十问 
· 略甲 
· 客主人分 
· 善者 
· 五名五恭 
· [兵失] 
· 将义 
· [将德] 
· 将败 
· [将失] 
· [雄牝城] 
· [五度九夺] 
· [积疏] 
· 奇正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