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在庆的个人论文

2024-05-12 03:10

1. 吴在庆的个人论文

论 文(文章)1982年1、《杜牧卒年及杜秋娘诗系年考辨——兼与王达津教授商榷》(《厦门大学学报》1982年增刊《文学专号》)1983年2、《杜牧卒年再考》(《人文杂志》1983年第5期)3、《中晚唐文学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年号)1984年4、《令狐楚表荐张祜时间考》(《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5、《读杂记》(《固原师专学报》1984年第3期)6、《笺证》(《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7、《中晚唐文学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4年号)1985年8、《杜牧疑伪诗考辨》(《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1期)9、《杜牧诗歌风格及其成因管窥》(《固原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10、《“十年一觉扬州梦”,应作“三年一觉扬州梦”》(《文学遗产》1985年第2期)11、《杜牧诗歌表现手法初探》(《宁夏社会科学通讯》1985年第2期)12、《张祜卒年考辨》(《人文杂志》1985年第2期)13、《关于张祜生平、诗歌系年、辨伪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1985年第4期)14、《杜牧杂考三则》(《南平师专学报》1985年总第5期)15、《中晚唐文学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5年号)1986年16、《张祜生年辨证》(《厦门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17、《试论王维消极退隐思想的形成及其原因》(《固原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18、《读张祜山水寺庙题咏诗杂记》(《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19、《1982年至1984年中晚唐诗歌研究综述》(《固原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20、《卞著辨补》(《唐代文学论丛》总第八期1986年)21、《一九八五年中晚唐文学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6年号)1987年22、《试论杜牧的党派分野》(《人文杂志》1987年第2期)23、《论张祜的诗歌》(《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24、《一九八六年唐代文学研究综述》(《固原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25、《张祜生卒年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7年号)1988年26、《试论杜牧与元白的公案》(《厦门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27、《笺证》(《固原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28、《杜牧古诗的风格及其成因浅探》(《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29、《笺证》(《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30、《杜牧生平事迹考辨》(《学林漫录》第12辑,1988年版)31、《论杜牧与韩柳古文运动》(《固原师专学报》1988年第4期)32—34、《汉诗赏析集》中《鸡鸣》、《东城高且长》、《明月何皎皎》三篇,巴蜀书社1988年1989年35、《白居易为何荐徐凝而抑张祜》(《文史知识》1989年第4期)36、《笺证》(《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37、《晚唐五代若干诗人名字考辨》(《厦门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38、《晚唐五代十国若干诗人生卒年考》(《宁波大学学报》1989年第二卷二期)1990年39、《试论杜牧的政治思想》(《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40、《严谨精审,颇多创见》(《古典文学知识》1990年第5期)41、《晚唐若干诗人生平事迹及其作品考辨》(《唐代文学研究》第2期1990年10月)42、《崔澹为崔铉幕从事之时间》(《文史》第33辑,1990年10月)43、《记狄归昌官侍郎时间之误》(《文史》第33辑,1990年10月)44-48、《文学人物鉴赏辞典》中曹操、崔莺莺、张生、红娘、崔母5篇(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1991年49、《晚唐五代诗人生平仕历杂考》(《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50、《杜牧诗文辨伪、系年研究评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0年辑,1991年9月)1992年51、《冯涓及第及隐居商山之时间》(《文史》第33辑,1992年6月)52、《闽山闽水留清韵——入闽诗人周朴诗歌浅析》(《福建日报》1992年3月5日)53、《晚唐若干诗人生平仕历考》(《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54、《近年来关于的讨论综述》(《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55、《用意深广 深情内含——说刘禹锡诗》(《古典文学知识》1992年第2期)56、《王维与盛唐气象及风韵》(《王维研究》第1辑,1992年9月)57-62、《唐诗精华》中六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1992年1月第2次印刷63、《评》(《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2年8月)64、《白居易研究述评》(《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2年8月)65、《查文徽任御史而非监察御史辨》(《文史》第34辑,1992年5月)66、《唐人诗辨补及作者琐考》(《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67、《晚唐五代诗人生平仕历丛考》(《阴山学刊》1992年第3期)68、《笺证》(《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69、《咸通十哲三论》(《中州学刊》1992年第2期)70、《读新旧札记》(《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71-74、《与宋元思书》、《右溪记》、《游黄溪记》、《入蜀记》鉴赏(《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8月)1993年75、《晚唐诗人名及作年丛考》(《固原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76、《试论张祜的傲诞狂荡》(《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77、《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记要》(《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78、《晚唐若干诗人生平仕历考》(《宁波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79、《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社会科学动态》1993年第2期)80、《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述要》(《文学遗产》1993年第2期)81、《俊爽明丽胜似春——略谈杜牧笔下的秋天》(《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2期)82、《唐代若干作家籍贯考》(《铁道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83、《闽人首登第者薛令之》(《台湾东海大学?国语日报》1993年4月17日)84、《浅谈漱玉词中的自我形象》(《东岳论丛》1993年第3期)85、《韩愈怪奇险奥诗成因探赜》(《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86、《元稹若干问题研究概述》(《北方论丛》1993年第3期)87、《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厦门举行》(《中国文化》1993年第8期)88、《略谈咸通十哲诗中的唐末社会》(《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4期)89、《李群玉生平二三事考实》(《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一辑,1993年9月)90、《咸通十哲与唐末气象》(《固原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91、《陈子昂成因初探》(《陈子昂研究集》二,香港:中国与世界出版公司1993年3月)92、《近年来关于的讨论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2年辑,1993年11月出版)93、《近10年元稹研究述评》(《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2年辑,1993年11月出版)1994年94、《关于罗隐生平行踪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95、《晚唐诗人张祜诗简论》(《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96、《初唐作家生平仕历琐考》(《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97、《唐代泉州诗人陈谙》(台湾东海大学《国语日报?书与人》1994年3月26日)98、《唐代诗文作家琐考》(《集美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99、《诗歌艺术技巧三题》(《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1期)100、《张继未写过诗》(《厦门日报》1994年7月15日)101、《情由景现,既是伤春更自伤——冯延巳采桑子词赏析》(《文史知识》1994年第8期)102、《罗隐生平及若干诗文人名作年考索》(《唐代文学研究》第5辑,1994年10月)103、《润物细无声——缪钺师对我的教诲与奖掖》(《冰茧彩丝集》成都出版社,1994年9月)104、《唐五代若干作家生平琐考》(《固原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105、《晚唐苦吟诗人——周朴》(台湾东海大学《国语日报?书与人》)106、《试论杜牧的影响等有关问题》(《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4年8月,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107、《隐居镜湖的晚唐诗人方干》(《文史知识》1995年第1期)108、《樊南四六刍议》(《中州学刊》1995年第1期)109、《咸通十哲的科举生活与心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110、《陈子昂成因漫议》(《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111、《李洞生平系诗》(《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4期)112、《浅谈张祜的山水寺庙题咏诗》(《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113、《因难见巧与善用“自”字——诗歌艺术技巧二则》(《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6期)114、《彩笔绘雷雨,神鬼含变态——刘禹锡五言古诗赏析》(《文史知识》1995年第11期)1996年115、《方干的隐居生活与诗歌》(《宁波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116-120、沈括《润州甘露寺》、《汉东楼》、《江南曲》,道全《秋晓》,萧介夫《将进酒歌》赏析(《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121、《李洞生平系诗》(《集美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122、《浅谈方干的诗歌》(《宁德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123、《试论王维的风度》(《王维研究》第2辑,三秦出版社)《试论王维的风度》(《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第5期)124、《唐五代作家生卒年考》(《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125、《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述要》(《唐代文学研究年鉴》93、94年合辑,1996年7月出版)126、《咸通十哲三论》(述要)(《唐代文学研究年鉴》93、94年合辑,1996年7月出版)127、《评价》(《唐代文学研究年鉴》93、94年合辑,1996年7月出版)128、《中晚唐的苦吟之风及其成因初探》(《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129、《“月锻季炼”与晚唐诗的奇僻》(《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6期)130、《——一部很有特色的乡邦文献》(《古籍整理出版情况剪报》1996年第6期)131、《韩愈怪奇险奥诗成因探赜》(《韩愈研究》1996年10月)132、《唐文宗大和七年文学编年》(《艺文述林?古代文学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133-140、《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的《妙笔写贫》、《语自奇僻》、《因难见巧》、《多用自字》、《迭用地名》、《事中用事》、《当句对》、《律诗通首无对》(《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1997年141、《李洞为裴贽所屈考论》(《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142、《骈文与诗、赋相互影响的两点思考》(《宁德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143、《略谈唐四诗人诗中的民俗风情》(《南平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144、《古代文学教学的文史结合方法刍议》(《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145、《略谈刘禹锡笔下的土风民俗》(《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146、《有坚实研究基础的学术新著——》(《书海》1997年第4期)147、《关于方干生平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148、《述评》(《唐代文学研究年鉴》95、96年合辑,1997年12月出版)149、《杜牧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95、96年合辑,1997年12月出版)1998年150、《论韩愈的忧谗畏祸心理及对其创作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151、《李洞瓣香贾岛三论》(《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152、《略谈福建古代的风俗民情》(《黎明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153、《唐五代登科者考补》(《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第2期)154、《“一字师”与唐人对名句的推赏》(《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2期)155、《韦庄生年及“尝居虢州十年”献疑》(《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156、《关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周口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157、《浅谈古典文学教学的两个问题》(《厦门大学教学研究论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158、《李洞——晚唐一位念贾岛佛的诗人》(《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6期)169、《李洞诗歌与生平考辨》(《华东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1999年160、《方干生平系诗》(《集美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161、《刍议》(《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1期)162、《唐四诗人诗中的风俗民情》(《福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163、《方干之生平与诗歌系年》(《固原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164、《试论方干的隐居及其心态》(《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165、《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166、《读杜牧诗琐谈》(《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5期)167、《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西湖词赏析》(《吴文英词欣赏》,巴蜀书社1999年8月出版)168、《晚唐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9年辑)169、《杜牧研究综述》(合作)(《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9年辑)2000年170、《唐五代闽中四诗人论略》(《福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171、《新时期中国唐代文学研究的回顾》(《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172、《杜甫在中晚唐影响的若干思考》(《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杜甫在中晚唐影响的若干思考》(《杜甫研究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0年1月)173、《精神志向理想与诗歌风貌——读王维诗断想》(《固原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174、《韩偓咏梅诗解读》(《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6期)175、《哲人虽萎 遗泽永存——忆程千帆先生对我的教诲与激励》(《文史知识》2000年第10期)2001年176、《朝鲜刻本的文献价值——从一条稀见的杨贵妃资料谈起》(《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1期)177、《论唐末文人的愁苦心态——从咸通十哲看唐末文人的处境与风貌》(《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178、《哲人虽萎 遗泽永存——忆程千帆先生对我的教诲与激励》(《程千帆先生纪念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179、《试谈高校素质教育的三个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增刊,2001年6月)180、《晚唐五代诗歌及其研究述略》(《周口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181《贬谪对唐代文士创作手法的影响》(与李菁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2002年182、《吴融诗论笺评》(《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183、《武夷山题咏》(《厦门日报?海燕》2002年2月2日)184、《解读》(《厦门日报?海燕》2002年3月9日)185、《略谈贬谪对唐代文士创作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186、《读断想》(《群言》2002年第3期)187、《诗及其改作评议》(《厦门日报》,2002年4月6日)188、《晚唐文学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年辑2002年4月出版)189、《杜牧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年辑2002年4月出版)190、《关于中国思想史影响中国文学史关系的思考》(与李菁合作,《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191、《说》(《厦门日报?海燕》2002年7月13日 《福建日报》2002年7月13日)192、《略谈唐代的苦吟诗风》(《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193、《浅析柳永思想中的矛盾情结》(《柳永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7月,与李菁合作)194、《对产学合作的几点思考—有感于厦门华天涉外学院所开展的产学合作教育》(《当代教育》,2002年第12期)195、《、所记李洞事迹考》(《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4月)196、《曲阜行四绝》(《厦门日报?海燕》2002年9月7日)197、《谈》(《厦门日报?海燕》2002年10月12日)198、《谢灵运山水诗刍议》(《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第5期)2003年199、《解读几首韩偓诗的史料依据—兼谈韩偓诗与、的关系》(《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1期)200、《罗隐诗非作于咸通十二年辨》(《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201、《试论唐代三个时期对风雅传统的倡言呼唤》(《东方丛刊》2003年第1期)202、《韩偓贬官前后的心态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203、《杜甫咏雨诗刍议》(《闽江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204、《漫议欧阳詹的情感》(《固原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205、《外若萧闲疏放,内实激昂愤慨-简谈辛弃疾罢官闲居时的一种心态与词风》(《周口师院学报》2003年第4期,合作)206、《论唐代文士的集会宴游对创作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07、《“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谈马嵬之变中的杨贵妃与后人的题咏》(《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208、《20世纪后期中国大陆唐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12月)209、《20世纪90年代以来郑虔研究述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2年辑,2003年11月出版)210、《晚唐文学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2年辑,2003年11月出版)211、《方干传》,《浙籍文化名人评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212、《周朴传》,《浙籍文化名人评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2004年213、《杜甫与严武关系考辨》(《文史哲》2004年第1期,与傅璇琮合作)214、《略论唐代隐逸诗歌的特色》(《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215、《语语从真性情流出-说杜甫》(《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2期,与李菁合作)216、《杜甫晚年诗数首编年考辨》(《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217、《科举试赋及其对唐赋创作影响的几个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又见《辞赋研究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11月。218、《唐代文士隐逸生活述略》(《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219、《谈唐代隐士的隐逸动机与归隐之路》,周口师院学报2004年第4期。220、《王维、白居易诗风心理甄辨》,与朱晓蓉合作,《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221、《辛弃疾生平三个时期及其词简论》,《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222、《杜牧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4/3223、《李清照作品相关问题的辨析》,与吴珊珊合作,《闽江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224、《略谈隐逸对创作的促进及题材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225、《所记李洞事迹考》,《唐代文学研究》2004/11/第十辑。2005年226、《、诗之作年和杜甫与同僚不合说献疑》,《中华文史论丛》总第80期,2005年8月。227、《论韩愈两次被贬中的“变”与“不变”》,《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与高玮联名。228、《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史新视野评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吴在庆。229、《皮日修及第前后思想和创作特色及原因》,《厦大学报》2005年第5期,亢巧霞、吴在庆。230、《唐代文士贬谪途中的生活与心态述论》,《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吴在庆、李菁231、《韩愈在潮州的思想与心态述论-以为中心》,《周口师院学报》2005年第3期;又刊于《韩愈与中原文化》一书232、《评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233、《韩偓若干诗歌解读系年辨释》,《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2期234、《晚唐文学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4年辑,与廖新彬合作235、《杜甫、严武“睚眦”诗证及相关问题辨析》,《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236、《2004年晚唐文学研究综述》,《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第5期,与张校琴合作。2006年237、《韩愈贬阳山原因辩析》,《中州学刊》2006第6期238、《略论唐代科场弊病》,《厦大学报》2006第4期239、《唐宋竟渡非仅在五月》,《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240、《晚唐文学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年

吴在庆的个人论文

2. 吴庆军的学术论文

1 .当代空间批评评析,《世界文学评论》, 2007/022 .论 《尤利西斯》的拼贴画叙事技巧,《名作欣赏》, 2007/133 .论 《尤利西斯》的互文性艺术,《天津外语学院学报》, 2006/054 .本真与戏仿:《尤利西斯》的叙述模式,《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045 .论《尤利西斯》语言的陌生化,《外国文学研究》, 2005/066 .拼贴与仿作:《尤利西斯》中的戏拟技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057 .《尤利西斯》的内聚焦叙述:一个异化的精神世界,《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048 .《尤利西斯》中立体化内聚焦方式的建构,《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5/059 .《尤利西斯》的外聚焦叙述,《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4/0410 .物质性及其“他者”,《 2003 年度新译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 2004 年 1 月

3. 吴庆生的代表性论文

( * 表示通讯作者 )1. Qing-Sheng Wu*(2), Small, 2007, 3(4): 644-649. (IF: 6.0)2. Qing-Sheng Wu*(2), Crystal Growth & Design, 2007, 7(8): 1553-1560. (IF: 4.3)3. Qing-Sheng Wu*(3),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6, 89(4): 043112. (IF: 4.0)4. Qing-Sheng Wu*(2), Crystal Growth & Design, 2006, 6(3): 769-773. (IF: 4.3)5. Qing-Sheng Wu*(2), Electrochimica Acta, 2006, 52(2): 589-594. (IF: 3.0)6. Qing-Sheng Wu*(2), Crystal Growth & Design, 2005, 5(2): 445-449. (IF: 4.3)7. Qing-Sheng Wu*(4), Nanotechnology, 2005, 16(9): 1912-1917. (IF: 3.0)8. Qing-Sheng Wu*(1), Crystal Growth & Design, 2004, 4(4): 717-720. (IF: 4.3)9. Qing-Sheng Wu*(2), Nanotechnology, 2004, 15(12): 1877-1881. (IF: 3.0)10.Qing-Sheng Wu*(1),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0, 172(1-2): 199-201. (IF: 3.4)Qing-Sheng Wu*(2) (*表示通讯联系人), et al., Preparation of Ferrocene Nanocrystals by the Ultrasonic-Solvent-Substitution Method and Thei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Small, 2007, 3(4): 644-649. (SCI,影响因子6.0 )Qing-Sheng Wu*(2), et al., Assembled Synthesis and Phase Transition of Pseudo- vaterite NdBO3 Layer-by-Layer Single Crystal Nanopancakes via an Oxides- Hydrothermal Route, Crystal Growth & Design, 2007, 7(8): 1553-1560. (SCI,影响因子4.3 )Qing-Sheng Wu*, et al., TiO2 Controlling Photoluminescence of AWO4 (A=Ca,Sr,Ba) Nanofilm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6, 89 (4): 043112 (SCI,影响因子4.0 )Qing-Sheng Wu*, et al., Simultaneous Synthesis of Dendritic Superstructural and Fractal Crystals of BaCrO4 by Vegetal Bi-templates, Crystal Growth & Design, 2006, 6(3): 769-773. (SCI,影响因子4.3 )Qing-Sheng Wu*(2), et al.,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dinitrophenol isomers with electrochemical method enhanced by surfactant and their mechanisms research, Electrochimica Acta, 2006, 52(2): 589-594. (SCI,影响因子3.0 )Qing-Sheng Wu*(2), et al.,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Different Morphologies BaWO4 Crystals through Biomembrane/Organic- addition Supramolecule Templates, Crystal Growth & Design, 2005, 5(2): 445-449. (SCI,影响因子4.3 )Qing-Sheng Wu*(4), et al., Synergistic antibacterial effects of beta-lactam antibiotic combined with silver nanoparticles, Nanotechnology, 2005, 16(9): 1912-1917. ( SCI,影响因子3.0 )Qing-Sheng Wu*(1), et al., Abnormal Polymorph Convers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and Nano-self-assembly of Vaterite by 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 System, Crystal Growth & Design, 2004, 4(4): 717-720. ( SCI,影响因子4.3 )Qing-Sheng Wu*(2), et al., Living bio-membrane bi-template route for simultaneous synthesis of lead selenide nanorods and nanotubes, Nanotechnology, 2004, 15(12): 1877-1881. ( SCI,影响因子3.0 )Qing-Sheng Wu*(1), et al., Preparation of nanosized semiconductor CdS particles by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with o-phenanthroline as mobile carrier,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0, 172(1-2): 199-201. ( SCI,影响因子3.4 )

吴庆生的代表性论文

4. 吴庆的科研论文情况

[1]Qing Wu,Bin Dan. Outsourcing logistics channel coordination with logistics service levels dependent market deman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s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09,11(2):202—221.[2]吴 庆,但 斌. 物流服务水平影响市场需求变化的TPL协调合同[J].管理科学学报,2008,11(5):64—75.(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吴 庆,但 斌. 低值易逝品的第三方物流收入共享协调合同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23(3):40—44.[4]但斌,吴庆,张旭梅,肖剑. 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与客户企业的共享节约合同[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2):46—53.[5]吴 庆,但 斌,张旭梅. 第三方物流收入共享协调合同[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版),2008,31(3):299—302.[6]但斌,肖剑,吴庆.VMI模式下供应商之间的生产进度信息共享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23(4):157—159.[7]但斌,陈军,吴庆. 基于多级折扣价格的易逝品订货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03):38—44.

5. 吴庆洲的代表性论文

注:以下为部分代表性论文。除署名外,吴庆洲为唯一作者。一、建筑历史研究1. 浅谈真武阁的建筑艺术. 南方建筑,1986,32. 德庆悦城龙母祖庙. 古建园林技术,1987,1:31~35,1987,2:58~62,1987,3:61~643. 广济桥历代的建设. 岭南文史,11-12:82~874. 圣索菲亚大教堂. 世界建筑,1989,6:117~1205. 肇庆梅庵. 建筑史论文集(八):21~33.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6. 粤西古建筑瑰宝——德庆学宫大成殿. 古建园林技术,1992,1(总34):42~51,1992,2(总      35):49~557. 圣保罗大教堂. 世界建筑. 1994,1:69~728. 我国佛教塔刹型制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4,4(总45):21~28,1995,1(总46)13~179. 南汉遗迹药洲园建筑设计. 华中建筑,1995,2:57~60,1995,3:70~7310. 建筑文化的承传、融合与演变. 中外建筑,1996,1:4~711. 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 华中建筑,1997,2:28~36,1997,3:16~21,1997,4:6~      1212. 春秋至六朝麒麟演变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7,3(总56):58~6113. 环境生态与传统民居. 第八届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 香港,199714. 客家民居意象研究. 建筑学报,1998,4:5715. 德庆三元塔修复研究. 古建园林技术,1999,1(总62):36~4116. 中国建筑如何才能走向世界. 长江建设,1999,2:12~1317. 佛塔的源流及中国塔刹形制研究. 华中建筑,1999,418. 曼荼罗与佛教建筑. 古建园林技术,2000,1(总66):32~34;2000,2(总67):30~3319. 龙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 华中建筑,2000,4:23~2720. 防洪防匪的大宅——光仪大屋. 小城镇建设,2001,6:72~7321. 中国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石室. 建筑学报,2001,8:62~6422. 瑰玮独绝,另树一帜——佛山祖庙建筑研究. 佛山市博物馆编. 佛山祖庙. 文物出版社,200523. 宫阙、城阙及五凤楼的产生和发展演变. 古建园林技术,2006,4(总93):43~50,2007,1(总     94):50-5324. 台湾道教建筑脊饰艺术. 世界建筑导报,2006,7:12~1725. 杨大禹、吴庆洲.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及其文化精神.建筑师,2007,5(总129):83-9026. 佛教文化与中国名胜园林景观.中国园林,2007,10:73-7727. 仿生象物——传统中国营造意匠探微.城市与设计学报,2007,9,28:155-20328. The Small Dujiang Weir ,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f Baojiatun in Anshun of Guizhou       Province 2012年东亚建筑国际学术会论文,2012,12.10.香港29. The Heritage Conservation Practical Case : Baojiatun Watermill.吴庆洲.徐好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2年最佳遗产保护实践会议论文.2012,9.27~29.克罗地亚30. 吴庆洲、徐好好.贵州鲍家屯水碾房保护和修复研究回顾.南方建筑.2013,1:92~95二、城市规划和城市史研究1.古台州城规划建设初探. 城市规划,1986,2:54~572.中国古城选址的实践和科学思想. 新建筑,1987,3:66~693.北方雅典爱丁堡. 城市规划,1989,4:57~604.古惠州城与西湖. 岭南文史,14:103~1075.吴庆洲,叶荣贵. Modernized City, Cultural Tradition,Local Features. 转变中的亚洲城市和建筑国际学术   会议论文,1989,11. 北京6.中国古代的城市水系. 华中建筑,1991,2:55~617.历史文化名城牛津. 国外城市规划,1991,4:40~438.中国城市建设史的活教材—历史文化名城赣州. 古建园林技术,1995,2(总47):53~609.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城规划. 建筑学报,1995,8:45~4710.象天法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 华中建筑,1996,2:31~4011.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中外建筑,1996,4:32~3412.中国古城规划与宇宙模式. 纪念刘敦桢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南京,199713.中国古城选址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城市规划,2000,9~10,9:31~36,10:34~4114.郑力鹏、吴庆洲. 佛山福贤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城市规划,2001,10:37~4015.Study on Citywall and Moat Military Defence System of Nanjing City in Ming Dynasty. 东亚建筑文化国际   研讨会论文. 南京,2004,1116.斗城与水城——古温州城选址规划探微. 城市规划,2005,2:66~6917.明南京城池的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建筑师,2005,4(总114):86~9118.周霞,冯江,吴庆洲. 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    例. 城市规划2005,8:93~9619.The Urban Canal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东亚建筑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 日本,京都,2006,10、华    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61~6920.迎接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之春天.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书系总序. 建筑师,2011,1:91~9521.Study on Urban Construc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Tortoise City of Ganzhou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Vol .20.No.4,2011.22.龟城赣州营建的历史与文化研究.建筑师,2012,1(总155):64~7323.丽江历史文化述论.中国名城,2014,11:47~5224.亚德里亚海的明珠—杜布罗夫尼克.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04):52~57三、建筑和城市防灾研究1.两广建筑避水灾之调查研究. 华南工学院学报,1984,2:127~1402.试论我国古城抗洪防涝的经验和成就. 城市规划,1984,3:28~34 3.中国古代城市防洪初探. 城市规划汇刊,1985,3:12~184.我国城市防洪综合体系及减灾对策. 城市规划汇刊,1985,3:47~525.试论我国古城抗洪防涝的经验. 清华大学. 建筑史论文集,1987,8:1~20,清华大学出版社6.历史上梧州城的水灾及防洪措施. 珠江志通讯,1988,1:32~347.伦敦城特大火灾及其重建. 新建筑,1988,4:568.唐宋明清京都排水排洪系统的研究. 城市规划,1988,6:35~379.兼有防敌和防洪作用的台州古城. 古建园林技术,1989,2(总23):55~5910.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Ancient Cities from Flood Damage. DISATERS. 1989,volume13,NO.311.惠州西湖与城市水利. 人民珠江,1989,4:7~912.Housing Measures against Flood Impact Along Pearl River. 国际住宅学术讨论会论文,1989.4,英国,   谢菲尔德13.唐长安在城市防洪上的失误.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3:290~29614.广州古代的城市水利. 人民珠江,1990,3:36~3715.中国古城的选址与防御洪灾.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2:195~20016.我国防御洪涝灾害的综合体系及减灾对策. 灾害学,1992,4:23~2717.现代城市防洪的方略与措施. 长江建设,1995,1:15~1818.现代城市水害的剧化及防御对策. 城市规划,1995,3:41~4319.汕头市防御洪潮灾害的方略与措施及减灾对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 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   研究论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我国21世纪城市水灾风险及减灾对策. 灾害学,1998,2:89~9421.The Urban Flood Hazard And Flood Control strategies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1999年国际建筑    师协会第20届大会论文. 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4:23~2922.中国城市灾害及城市安全战略. 规划师,2002,1:12~1323.对20世纪中国洪灾的回顾. 灾害学,2002,2:62~6924.中国古城防洪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城市规划,2004,4~525.Urban Flood: Experience & Hazard and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城市洪水经验与可持续   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 越南,胡志明市,2006,3,1026.历史上四川地震堰塞湖水灾特点及减灾对策. 新建筑,2008,4:112-11427.荆州古城防洪体系和措施研究.中国名城,2009,3:34~4028.寿州古城防洪减灾的措施.中国名城,2010,1:37~4129.借鉴古代经验,防暴雨城市涝灾.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规划创新—2010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745.    重庆出版社,201030. 汉魏洛阳城市防洪的历史经验及措施.中国名城,2012,1:67~72.31. 论北京暴雨洪涝与城市防涝.中国名城,2012,10:4~1332. 古代经验对城市防涝的启示.灾害学,2012,3:111~11533. 襄阳古城历代防洪体系的建设及减灾措施.中国名城,2013,4:47~5234. 吴庆洲、李炎、吴运江、刘小刚.城水相依显特色,排蓄并举防雨涝—古城水系防洪排涝的历史经验的借    鉴与当代城市防涝的对策.城市规划,2014,8:71~77四、建筑教育与研究1.继承先师事业,培育精英人才——谈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 新建筑,2004,4:62~642.中国建筑史学近20年的发展及今后展望. 华中建筑,2005,3:126~1333.建筑安全与保护生态环境—建筑教育的世纪重任.全国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重庆大学主编.中国建筑   教育.2009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龙庆忠建筑教育思想与建筑史博士点30年回顾.南方建筑,2012,2:48~535.纳精英,育人材,带队伍,求发展——当系主任八年往事回顾,南方建筑,2012,5:11~12五、报刊文章1.Cities built to avoid flood damage. CHINADAILY. November 5,1996:92.Roof Décor Stems from Mythology. CHINADAILY. December 31,1996:93.探秘:福寿沟造就不涝古城.光明日报.2011,8,12:15

吴庆洲的代表性论文

6. 吴庆的学术经历

1991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工作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士学位。200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现政府管理学院)行政学专业,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后在政府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

7. 吴庆的学术经历

1991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工作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士学位。200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现政府管理学院)行政学专业,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后在政府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

吴庆的学术经历

8. 吴庆的研究领域

1、当前研究领域: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失衡与再平衡、国际与区域货币体系、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预测、货币政策,汇率制度与政策,银行业产业组织、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新经济增长点。2、曾经研究领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战略,风险投资与私募基金,基础设施投资,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次序与条件,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社保资金的战略性运用,政策性金融与开发性金融的发展战略,存款保险制度,地方商业银行增资改制和发展战略,政府各级应急预案编制,应急体制,应急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