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

2024-05-18 02:47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

“供给侧改革”,通俗讲,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

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品质量。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就是优化流通结构,实现公平分配。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就是优化产权结构,按市场规律办事。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就是优化消费结构。进行供给侧改革,国进民进。 生产决定消费,促进资源整合,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产业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节省交易成本,有利于完善科学宏观调控,实现供给侧改革,提高有效经济总量,...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4. 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处理好抓生产与保生态的关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调结构与稳粮食的关系,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
处理好稳产量与强产能的关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保障有效供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
把去库存、补短板有机结合起来,依靠科技进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途径是深化农业农村领域的关键性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新空间。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农业科技跟发达国家差距巨大,这将刺激我国农业科技快速发展。同时,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投资,也可以弥补我国投资的不足。而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成为家电、汽车等商品的巨大潜在消费市场。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积极稳妥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有助于缓解因收储价格高于市场出清价格所形成的储备粮高库存压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加快土地流通。
有助于增加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加快实现精准扶贫工作提出的目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义:
就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5.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
改革的过程就是农民要把控好自己生产质量和规模,这个事情核心的操作主体是农民,毕竟种子是农民种的,管理是农民管的,要是有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投机取巧,生产品质一般甚至假冒伪劣产品,改革也就没法完成。
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国家宏观调控。对于过去卖不掉的东西,中国采取的策略是用政策方式刺激它,比如家电卖不出去,就有家电补贴政策,但是这种刺激消费的政策,会导致某个产业产能过剩,以至于消耗过度,污染加重。
农业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变,要从供给入手,改善供给结构,这才有了农产品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要想得到有效的推进,除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之外,农民也得转变发展观念。
通过施化肥、打农药、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农民还得要调整种植结构,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提升经济效益。

扩展资料:
概念首提:
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鲜表述,通过中国最高级别的“三农”会议,首度进入公众视野。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6.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农村及现代农业与供给侧改革是什么关系】“三农问题”是一个困扰经济社会全局的大问题。如今,在城镇化率超过54%,中国经济主要依赖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形势下,这个问题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不仅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也需要在理论上有突破性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先生在本文中提出的相关见解,值得重视。

“三农问题”是一个困扰经济社会全局的大问题。如今,在城镇化率超过54%,中国经济主要依赖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形势下,这个问题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不仅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也需要在理论上有突破性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先生在本文中提出的相关见解,值得重视。

无论是农村改革与发展,还是现代农业建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接相关,二者相互影响。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等要素资源产权改革不断推进,要素市场被明显地激活,但是要素配置成本也明显地上升,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还是有助于或者抑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等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李国祥

农村土地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关系

我们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不仅仅局限于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中促进产品供给的结构性调整,最终必然进一步涉及经济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及其资源配置。降低经济要素成本,至少也要控制经济要素价格上升过快势态,提高要素生产率,需要对经济要素供给体制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降低市场经营主体的各项负担和成本,促进创新,为中小企业创办、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多年来,我国农村土地等要素不断地流入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等非农领域,有力地缓解了国家建设必不可少的土地等要素资源稀缺的矛盾,虽然少数农民因土地征用一夜间成为暴发户,但是多数农民失地后补偿过低,安置不到位。

农村土地被低成本地征用为建设用地或者开发用地,为各地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带来了极其有利条件。一些城镇政府热衷于土地储备和土地财政,重要原因是征用农村土地所付代价小、成本低,一旦通过建设用地市场招拍挂,就可以大幅度升值和增殖,利用二者之间差价,积累资本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将其中一部分用来作为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形成市场供给能力,尽管有时这种供给能力是落后的,是不值得的。

按照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建设用地等将来要能够实现要素的城乡平等交换,允许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并缩小征地,这意味着建设用地成本可能会上升。健全城乡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是什么关系?这需要深入分析。

如果征地范围缩小,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与国有土地一样同等入市,同权同价,那么过去农村非法的以租代征现象是否消除?这是否会加大企业创办、生存和发展成本?是否会压抑创新?是否会压抑新供给能力的形成?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建设用地供给增多,那么建设用地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对新供给的产生带来有利的影响。但是,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同等入市,是否会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乡镇企业老路和带来严重的非农化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是加重还是减轻创业创新的负担?客观地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新供给的影响并不是唯一确定的,可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除了对非农领域将明显影响外,对现代农业发展也会产生显著影响。我国正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土地确权登记基础上坚持集体所有权和稳定承包权并放活经营权。从逻辑上看,土地经过确权确地块确到户后,农民更加放心大胆地流转土地,从而促进规模经营。但是,在现实当中土地确权确地块确到农户家中后,农民对确到的地块反而不愿将地块上的经营权流转,或者流转承包地块索要价格过高,严重地阻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繁荣和农产品竞争力提升。

土地确权要付操作成本不说,确权确地块确到户以后,如何应付盲目要价的问题?现实中不好解决。过去集体土地,每亩50元的流转租金,但是地块确到农户家后,每亩50元的流转租金是不可能的,农民不在乎50元。每亩地流转租金上升到600元,很多农民都不愿意,更希望流转租金上涨更多一点,比如1000元。土地流转租金上升了,对拥有承包地的农户是有利的,而对于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或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必是有利的,对我国农产品成本价格竞争力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农村深化改革可能会导致要素价格的攀升,并进一步可能会导致要素配置使用成本的上升。

7. 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
概念首提
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鲜表述,通过中国最高级别的“三农”会议,首度进入公众视野。[1]
核心内容

  改革的过程就是农民要把控好自己生产质量和规模,这个事情核心的操作主体是农民,毕竟种子是农民种的,管理是农民管的,要是有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投机取巧,生产品质一般甚至假冒伪劣产品,改革也就没法完成。
  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国家宏观调控。对于过去卖不掉的东西,中国采取的策略是用政策方式刺激它,比如家电卖不出去,就有家电补贴政策,但是这种刺激消费的政策,会导致某个产业产能过剩,以至于消耗过度,污染加重。
农业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变,要从供给入手,改善供给结构,这才有了农产品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要想得到有效的推进,除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之外,农民也得转变发展观念。通过施化肥、打农药、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农民还得要调整种植结构,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提升经济效益。

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8. 农业供给侧结构结构性改革怎么做

我国农业发展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产品供求关系由偏紧向偏松转变也越来越明显,农产品市场价格结束了以前连续多年明显上涨的阶段。粮食面临产量高、库存高和进口规模大等供给偏多的新难题。受供求关系变化决定性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运行虽然继续波动,但总体上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市场价格开始下跌,过去认为的牛羊肉价格只会涨不会跌的态势却出现了逆转。随着农产品市场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面临农产品销售不畅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感到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稻强米弱”和“麦强面弱”等格局已经持续多年,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也感到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我们怎样来认识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形势的变化?是我国农业生产综合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还是我国农业供给结构出现了明显的矛盾?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数量极其充裕,甚至可以说是阶段性相对过剩。粮食十二连增,2015年粮食总产量超过6.2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这是国内粮食供给的最主要来源。同时,2015年粮食进口规模估计将明显地超过1亿吨,这也是国内粮食新供给来源,还有我国托市收储的粮食库存水平居高不下,近年来收进的多而出库的少,这些都是我国粮食供给总量偏多的表现。除粮食外,我国还有很多农产品的现实供给也相对偏多。棉花和油料生产在市场力量作用下已经开始调减。一些地方的蔬菜和水果等放在地里没有收获。我国的部分畜产品生产近年来也有所调减,生猪生产连续多年普遍亏损,2015年虽然猪肉价格所有反弹但后继乏力。
尽管对于我国农产品目前的供给数量是偏多还是不足,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议,但市场上供给不缺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提出我国农产品供给数量不缺,为什么还大规模进口?心存这个疑问的必须要明白:在开放经济中农产品进口也是供给的重要来源。
无论从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来看,还是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来源来看,无不表明我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与改革的迫切性。
当然,如何对待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这与产业政策中的去过剩落后产能是否一样处理?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农业发展仍然是短板,产业政策上仍然要加强现代农业基础建设,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口粮安全,仍然要继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因此,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农业发展的特殊性,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可能会面临农产品供给充裕与市场价格下行压力。我国农业总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实施自由贸易战略,国外竞争力强的农产品还可能更大规模地进入到国内市场。经过多年国内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我国多数农产品人均占有量明显地高于人均消费量。我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已经形成的高库存需要市场出清。农产品供给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食物消费结构升级,都要求我国农业必须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过去,当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过度竞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强调国内农产品供给自给率,希望通过包括关税的和非关税的边境措施来限制进口。这一思路看来越来越不可行。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已经调整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这意味着除稻米、小麦和玉米等少数主粮外,国家不再对国内农产品自给率设限,并且把适度进口作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这意味着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必须面对国际激烈竞争,无论是国内农业生产能力提高,还是农业走出去,或者利用国际市场,没有国际竞争力的将难以生存和发展。
过去,我国农业发展比较注重数量增长。只有农业增产才认为农业形势好。目前看来片面地追求农业增产已经不合时宜。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和地下淡水资源、滥用化肥农药兽药来追求增产,这种做法得不偿失,不具有可持续性,必须尽快改变。
过去,农民生产农产品的销售和收益,政府承担很大的责任。托市收购政策已经实施多年,弊端日益显现。我国已经用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取代了棉花和大豆托市收购政策。榨糖甘蔗、油菜籽托市收购政策已经放弃。未来玉米、稻米和小麦的托市收购政策都有可能会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从我国越来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仍然指望政府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地收储粮食等农产品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政府不再对农产品市场运行进行直接干预,农产品供给主要由市场力量来决定。尽管政府会加大粮食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力度,但这可能会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供给侧交给市场,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创新在国际竞争、资源环境压力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走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
从供给侧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难题,关键是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和深化改革,这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他涉农主体要能够围绕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任不断创新,改变习惯性做法,共同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激烈的竞争,我国农业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国外国内两种资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尽可能地选择错位竞争战略,克服我国农业成本价格竞争劣势。国内农产品生产,不仅要在质量安全保障性等方面优于进口,而且在蕴含的乡土等文化内涵方面要明显地胜过进口。客观地说,目前我国多数消费者对国内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还不是很足,农产品蕴含的本土文化尚未发掘,即使同等质量下国外农产品价格高,国内消费者都可能选择国外农产品,便何况国际上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国外价格比国内生产的低,国内生产的农产品遭遇冲击不难想象。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需求为目的,农产品供给者必须改变单纯地局限于农业生产的传统做法,需要将一、二、三产业融合,注重电子商务和物联网发展,延长农产品供给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针对我国农业过度消耗资源和滥用现代化学投入物等问题,一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不追求稀缺的农业资源任何时候都发挥农产品供给保障功能,只求有限的农业资源在关键的时候发挥最重要的功能;二要紧紧地依靠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科学地利用农业稀缺资源和有效地配置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特别要强化社会化服务,加快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病虫害和疫病统防统治等的应用步伐,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实现新的突破。
针对我国农村改革对现代农业发展所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审慎对待。一些地方的农用地流转租金过高,导致农业成本上升,农业风险加大,这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极其不利的,最终必会得到纠正。我国很多地方生产粮食的耕地流转租金每亩都超过600元,不仅高于粮食的每亩纯收益,而且甚至也高于粮食的每亩物化成本。之所以出现农村土地流转租金过高,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争抢流转土地和国内托市收购政策及其国内农产品价格持续多年上涨等因素都有关。从农业供给侧推进结构性改革,要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必须更加冷静深刻理解农村改革,更加注重选择土地股份合作制等组织形式发展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