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一苏教版数学知识

2024-05-07 07:29

1. 求初一苏教版数学知识

初一上册数学主要有有理数、整式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初步认识。初一是打基础的,所以的内容都是重点。
重点主要是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有理数将整数、分数,正数、负数统一起来,为后面整式加减、方程等打下基础。一元一次方程是思维的一种转换,它将同学们的具象思维抽象化,它提供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也为后面的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圆知识点建立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所以,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学好。
另外,整式加减中的合并同类项、去括号,图形认识初步中的直线定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角平分线概念等知识点也要十分熟悉。

求初一苏教版数学知识

2. 苏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

初一(上册)
第一章 我们与数学同行
1.1 生活 数学
1.2 活动 思考
第二章 有理数
2.1 比0小的数
2.2 数轴
2.3 绝对值与相反数
2.4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2.5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2.6 有理数的乘方
2.7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第三章 用字母表示数
3.1 字母表示数
3.2 代数式
3.3 代数式的值
3.4 合并同类项
3.5 去括号
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
4.1 从问题到方程
4.2 解一元一次方程
4.3 用方程解决问题
第五章 走进图形世界
5.1 丰富的图形世界
5.2 图形的变化
5.3 展开与折叠
5.4 从三个方向看
第六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6.1 线段 射线 直线
6.2 角
6.3 余角 补角 对顶角
6.4 平行
6.5 垂直
初一(下册)
第七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7.3 图形的平移
7.4 认识三角形
7.5 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八章 幂的运算
8.1 同底数幂的乘法
8.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8.3 同底数幂的除法
第九章 从面积到乘法公式
9.1 单项式乘单项式
9.2 单项式乘多项式
9.3 多项式乘多项式
9.4 乘法公式
9.5 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
9.6 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
第十章 二元一次方程
10.1 二元一次方程
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
10.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0.4 用方程组解决问题
第十一章 图形的全等
11.1 全等图形
11.2 全等三角形
1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 数据在我们身边
12.1 普查与抽样调查
12.2 统计图的选用
12.3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
第十三章 感受概率
13.1 确定与不确定
13.2 可能性
初二(上册)
第一章 轴对称图形
1、1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2 轴对称的性质
1.3 设计轴对称图案
1.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
1.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1.6 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
第二章 勾股定理与平方根
2.1 勾股定理
2.2 神秘的数组
2.3 平方根
2.4 立方根
2.5 实数
2.6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2.7 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三章 中心对称图形(一)
3.1 图形的旋转
3.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3.3 设计中心对称图案
3.4 平行四边形
3.5 矩形、菱形、正方形
3.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
第四章 数量、位置的变化
4.1 数量的变化
4.2 位置的变化
4.3 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五章 一次函数
5.1 函数
5.2 一次函数
5.3 一次函数的图象
5.4 一次函数的应用
5.5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第六章 数据的集中程度
6.1 平均数
6.2 中位数与众数
6.3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初二(下册)
第七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7.1 生活中的不等式
7.2 不等式的解集
7.3 不等式的性质
7.4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7.5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
7.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7.7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
第八章 分式
8.1 分式
8.2 分式的基本性质
8.3 分式的加减
8.4 分式的乘除
8.5 分式方程
第九章 反比例函数
9.1 反比例函数
9.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9.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第十章 图形的相似
10.1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
10.2 黄金分割
10.3 相似图形
10.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0.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0.6 图形的位似
10.7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第十一章 图形的证明(一)
11.1 你的判断对吗
11.2 说理
11.3 证明
11.4 互逆命题
第十二章 认识概率
12.1 等可能性
12.2 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一)
12.3 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二)
初三(上册)
第一章 二次根式
1.1 二次根式
1.2 二次根式的乘除
1.3 二次根式的加减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 一元二次方程
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3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第三章 图形与证明(二)
3.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3.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3.3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
3.4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3.5 中位线
第四章 中心对称图形(二)
4.1 圆
4.2 圆的对称性
4.3 圆周角
4.4 确定圆的条件
4.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7 正多边形与圆
4.8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4.9 圆锥的侧面积
第五章 数据的离散程度
5.1 极差
5.2 方差与标准差
5.3 用计算器求标准差的方差
初三(下册)
第六章 二次函数
6.2二次函数
6.2 二次函数的图象
6.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6.4 二次函数的应用
第七章 锐角函数
7.1 正切
7.2 正弦、余弦
7.3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7.4 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
7.5 解直角三角形
7.6 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
第八章 统计的简单应用
8.1 货比三家
8.2 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
第九章 概率的简单应用
9.1 抽签方法合理吗
9.2 概率帮你做估计
9.3 保险公司怎样才能不亏本

3. 苏教版初中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 我们与数学同行(略) 
第二章 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     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的意义   ⑴0表示“ 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未完:参考资料:https://wenku.baidu.com/view/49f368483b3567ec102d8acb.html

苏教版初中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4. 苏教版初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在中考中,数学是很多人所头痛的一个学科,里面知识点多,要求思维广,很难可以达到高分。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一点点把知识点总结起来了。
    苏教版初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图形题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矩形的性质】
  
   ①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②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方法:
  
   (1)邻边相等的矩形;
  
   (2)邻边垂直的菱形;
  
   (3)对角线垂直的矩形;
  
   (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
  
   2.性质:
  
   (1)边:四边相等,对边平行;
  
   (2)角: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邻角互补;
  
   (3)对角线互相平分、垂直、相等,且每长对角线平分一组内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平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平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学习方法,就是角的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平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平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标准差与方差
  
   极差是什么: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极差,即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计算器求标准差与方差的一般步骤:
  
   1.打开计算器,按ON键,按MODE2进入统计(SD)状态。
  
   2.在开始数据输入之前,请务必按SHIFTCLR1=键清除统计存储器。
  
   3.输入数据:按数字键输入数值,然后按M+键,就能完成一个数据的输入。如果想对此输入同样的数据时,还可在步骤3后按SHIET;,后输入该数据出现的频数,再按M+键。
  
   4.当所有的数据全部输入结束后,按SHIFT2,选择的是标准差,就可以得到所求数据的标准差;
  
   5.标准差的平方就是方差。
    苏科版初三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二次函数: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一般式:y=ax^2+bx+c(a≠0,a、b、c为常数),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三种形式。
  
   一般式:y=ax^2+bx+c
  
   顶点式:a(x+m)^2+k
  
   交点式:a(x-x1)(x-x2)
  
   3.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
  
   y
  
   x
  
   O
  
   对称轴:
  
   顶点坐标:
  
   与y轴交点坐标(0,c)
  
   4.增减性:
  
   当a>0时,对称轴左边,y随x增大而减小;对称轴右边,y随x增大而增大
  
   当a<0时,对称轴左边,y随x增大而增大;对称轴右边,y随x增大而减小
  
   5.二次函数图像画法:
  
   勾画草图关键点:1开口方向 2对称轴 3顶点 4与x轴交点 5与y轴交点
  
   6.图像平移步骤
  
   (1)配方 ,确定顶点(h,k)
  
   (2)对x轴 左加右减;对y轴 上加下减
  
   7.二次函数的对称性
  
   二次函数是轴对称图形,有这样一个结论:当横坐标为x1, x2 其对应的纵坐标相等那么对称轴
  
   8.根据图像判断a,b,c的符号
  
   (1)a 开口方向
  
   (2)b 对称轴与a 左同右异
  
   9.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抛物线y=ax2 +bx+c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x1, x2 是一元二次方程ax2 +bx+c=0(a≠0)的根。
  
   抛物线y=ax2 +bx+c,当y=0时,抛物线便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ax2 +bx+c=0
  
   >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
  
   =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有一个交点;
  
   <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不等的实根,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
    
   第二十七章 相似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互为相似形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根据相似图形的特征来判断。(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或两边的延长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
  
   1.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直角三角形相似,并且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也相似。
  
   4.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的一切对应线段(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外接圆半径、内切圆半径等)的比等于相似比。
  
   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本章内容通过对相似三角形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Rt△ABC中
  
   (1)∠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的正弦,记作sinA=
  
   (2)∠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的余弦,记作cosA=
  
   (3)∠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A的正切,记作tanA=
  
   (4)∠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A的余切,记作cota=
  
     北师大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 证明(二)
  
   重点 三角形相关性质及其证明; 垂直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尺规作图;能够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及相关结论的证明,利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难点 三角形相关性质及其证明; 垂直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尺规作图;能够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及相关结论的证明
  
   1、三角形相关定理
  
   推论 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推论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定理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定理 有一个角等于60º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
  
   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º,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直
  
   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º,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定理 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互逆命题 逆命题 互逆定理 逆定理
  
   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定理 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
  
   定理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AO=BO=CO)
  
   4、角平分线
  
   定理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定理 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角平分线逆定理)
  
   定理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如图2,OD=OE=OF)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判断一元二次方程,解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难点 解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知识点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ax2+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为常数,a≠0)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x+m)2
  
   =0
  
   的形式>
  
   基本步骤:①把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②将二次项系数化成1;③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④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⑤把方程转化成(x+m)2
  
   ②公式法x=2a=0的形式;⑥两边开方求其根。
  
   第三章 证明(三)
  
   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根据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来解决相关问题 难点 根据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来解决相关问题 知识点
  
   1、平行四边形
  
   定义:两线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特殊四边形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两条对称轴) 矩形的判定:1.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
  
   对角。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的判定: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的判定:1.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2.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3.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5. 苏教版初中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
我们与数学同行(略) 
第二章
有理数 
一、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
 
 
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的意义
 
⑴0表示“
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未完:参考资料:https://wenku.baidu.com/view/49f368483b3567ec102d8acb.html

苏教版初中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6. 初一数学下册苏教版

∠abc=∠c,∠a=∠adb ,∠dbc=30° ,点d是ac边上一点 
在三角形dbc中
∠a=∠adb=∠dbc+∠c=30°+∠c    (1)
在三角形abc中
∠a=180°-∠abc-∠c=180°-2∠c   (2)
 (2)-(1)得
180°-2∠c-30°-∠c=0
150°-3∠c=0
3∠c=150°
∠c=50°
代入(1)式
∠a=∠adb=30°+∠c=30°+50°=80°
则∠bdc=180°-∠adb=180°-∠a=180°-80°=100°

7. 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 苏教版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 苏教版

8. 求苏教版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七上第一章没什么
第二章:1.正数、负数的概念,以及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负数
 2.正整数、负整数、0统称为整数,正分数与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3.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越往左数越小,越往右,数越大,距原点越远的数绝对值越大,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0,这点叫做远点
4.数轴上表示一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5.在数轴的两个点中,右边的点表示的数大于左边的点表示的数
6.符号不同,绝对值相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正数的相反数比原数小,负数的相反数比原数大
7.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 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8.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称,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需要的话可以去网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