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

2024-05-06 22:06

1. 政府如何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

方法:控制货币流通总量,通过宏观调控调节商品交易价格,在经济发达城市,上层建筑上的投入最少应不低于经济基础。政策化掌控外汇量与本国黄金储备量之间的差值,政策化掌控进出口商品的产销差值,进一步增加普通民众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福利,减少来自生存方面的经济压力,积极调动普通民众的消费水平与消费导向。当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而不应仅仅依赖单纯的宏观紧缩政策。“一刀切”的紧缩政策在应对混合型的通胀预期,尤其是在应对成本推动型和国际输入型通胀时,不仅不利于稳定物价水平,还有可能减缓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即导致“滞胀”。应对通货膨胀,尤其要预防“滞胀”的发生,不能单独采取宏观紧缩政策,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第一,有必要从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转为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并重。我国通过采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政策以及调控信贷规模等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来应对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局限性也很大。货币政策的结构化,会更加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第二,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从紧的货币政策,要分阶段推进,避免急转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采用“松紧搭配”的方式可能更加有效。通货膨胀预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很有可能使通货膨胀成为现实。在这种形势下,稳定社会的通货膨胀预期就显得至关重要。政府近期的对策是采取结构性措施,增加市场上短缺商品的供给。供给的增加是稳定物价的迫切措施。当某些原材料和消费品国内产量短时期内无法增加更多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进口一些国内短缺的商品。只要供给增加了,企业和居民个人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趋于稳定。此外,政府采取打击商品炒作行为的措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抑制非正常的需求和有序地增加供给应当双管齐下,而且有序地增加供给相对更加重要。

政府如何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

2. 政府如何抑制通货膨胀

政府应如何应对通胀

  2007年CPI继续保持高位,使今年CPI翘尾因素达到了3.4%。我们认为2008年CPI新增因素可能在1.6%--2.1%之间,使得总体CPI可能达到5.0%--5.5%的水平。2008年1到5月份,中国CPI可能将保持在6%以上(尽管突破7%的可能性较低)。但下半年由于翘尾因素的显著降低,CPI 将有所放缓。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测算是经济中存在的通胀压力,但政府的价格管制措施可能使得最终通胀率低于我们的预测。

  应对目前的通胀压力,我们认为政府短期应对政策当以货币紧缩、人民币升值、粮食补贴为主。

  1. 人民币升值应对输入型通胀。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豆等中国依赖进口品的价格高涨。

  输入型通胀显著的局面下,人民币升值是应对通胀的重要工具之一,而且升值本身也是货币紧缩手段。我们的实证分析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0%,其他条件不变,可以使得通胀短期内下降0.8个百分点,长期内下降3.2个百分点。

  2. 财政政策应对粮食通胀,包括对消费者的粮食补贴,以及对于种粮农民的补贴。

  为应对食品通胀,不仅要补贴城市中的消费者,还要补贴农民种粮,包括农药、农具、化肥的补贴,以鼓励其种植粮食,提高粮食供给,这是解决中长期粮价上涨压力的正确路径。

  3. 货币紧缩政策。

  贷款的控制,存款准备金率的进一步上调和加大对冲力度将是主要的紧缩手段,而加息空间则受日益宽松的国际货币环境制约。

  4. 进口粮食解决短期的供给问题。

  目前国际上除了小麦价格,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均显著低于国内,短期内,中国可以加大进口,并以补贴价格卖给国内市场,以在短期内抑制通胀预期。

  以上是短期政策,长期来看,我们认为政府应当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有效性;推出物业税并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以有效遏制土地价格上涨;继续补贴粮食生产环节。当然,未来美元见底回升,大宗商品价格有望回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将有所减缓。

  此外,我们不认为中国的通胀是经济过热带来的需求拉动型通胀。有些人建议中国应使经济大幅减速、减缓需求,通过经济“点刹车”来实现控制通胀,我们认为并不可取。中国不应采取过度行政调控、使经济大幅减速的方式来应对通胀,特别是考虑到外部环境将显著对中国出口不利的局面下。

  最后,我们认为当前的一些价格管制乃权宜之策。我们维持资源、能源价格的调整会推迟至下半年甚至奥运之后的判断。价格管制可能使通胀率低于我们的预测,因此加息的可能性也在价格管制下收窄。但价格管制可能会引发供给短缺和黑市交易。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谁来为价格控制行为买单?企业还是政府?我们认为,受价格控制而受损的能源生产企业将得到政府补贴,否则这会引发供给短缺问题。而短缺是更为严重的通胀。

3. 是否所有的通货膨胀对经济都是不利的?政府应如何治理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治理对策

答:经济学界对于通货膨胀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定义中的物价上涨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也不是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而是指物价全面、持续的上涨。

(1)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

看法一: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增长起促进作用。

理由:当经济长期处在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要素尚未充分有效利用、劳动者没有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赤字增加内需并扩大货币发行量,扩大需求,使整个经济产出增加。这就是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看法二: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促退作用。

理由: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不断贬值,所代表的价值量不可捉摸的不断降低,使人们无法比较、衡量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直接表现为价格信号紊乱,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了进行。这就降低了社会的经济效率。

看法一:通货膨胀对经济没有影响或没有确定的影响。

理由:货币中性论认为:当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货币数量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涨,并不会影响经济的实际均衡状态。这样价格的变动对实际产出并无影响。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率有差别时,通货膨胀才使得实际产量有增减,但是由于预期有偏差,人们的行为也出现偏差,于是实际产量的增减也就无法捉摸。

(2)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从需求方面,

A、	货币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压缩总需求;提高利率,抑制投资需求,鼓励储蓄,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B、	财政政策。增加税收,使企业和个人的利润与收入减少,使其投资和消费支出减少。削减财政支出,以平衡预算、消除财政赤字,消除通货膨胀的隐患。降低政府转移支付水平,抑制个人收入增加。

从供给方面,

A、	收入政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轮番上涨趋势。

B、	收入指数化政策。工资、利息、各种证券收益以及其他收入一律实行指数化,同物价变动联系起来,使各种收入随物价指数的变动而作出调整,从而避免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

C、	人力政策。通过改善劳工市场的运行,谋求降低与任何一定的通货膨胀率联系在一起的失业率。

D、	对外经济政策。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并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

E、	其他政策。增加有效供给,反托拉斯和垄断,币制改革。

是否所有的通货膨胀对经济都是不利的?政府应如何治理

4. 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发展时,政府可以采取什么?

1、《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货币改革,影响总需求,并促使总需求更近于维持充分就业和物价比较稳定所需求的水平2、通货膨胀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5. 现代经济中的通货膨胀政府应该怎样应对?

通货膨胀--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为什么这样说?现在社会已经不是过去生产力底下的时代了,我们先来搞清楚什么是通涨这个概念,通涨即产品价格上升,产品价格上升证明人们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提高,也就是消费能力在曾大,内需旺盛.消费市场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什么不是好事?可当今中国历次出现通货膨胀,政府都是单纯的用提高利率来应对,其结果大家都知道.带来经济衰退,大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上升等等,这种单纯的用提高利率来应对通涨在原始底下的经济条件下是可行的,提高利率就是用抑制人们的消费来平易物价,这种抑制消费的办法是很愚蠢的,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发展生产,有了通涨证明某中产品有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时应该用刺激生产来加大企业的生产而不是用提高利率压制消费压制企业发展来应对.还有过去由于生产力底下有很多财团用囤积商品造成商品短缺带来的通涨来牟利,现代社会国家通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已经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中国的经济官员们还停留在原始的经济学理论中不能自拔.回顾07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政策,本来国内需求就不足,可是国家还是一味的提高利率紧缩银根,结果造成大量的企业倒闭,有人会把企业倒闭归结到世界金融危机,我举个例子本来是冬天来了,你把人家的棉衣脱了,说是天气变冷把人冻死的,合理吗?

现代经济中的通货膨胀政府应该怎样应对?

6. 如何理解“很难通过政府去遏制通货膨胀”

通胀,是经济学极易被误解的概念。通胀指的是货币贬值。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理解是准确而精炼的,他说:“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货币现象”。

但是,这句话也经常被经济学家误解。有人说,过去几十年,货币发行量持续大规模增加,但是物价却是稳定的,没有出现通货膨胀。

其实,这些人并没有理解弗里德曼的话。当时,很多人认为,通胀是物价现象,是成本现象。弗里德曼直击本质,通胀是货币现象。通胀并不等于物价上涨,物价上涨通常看作是通胀的表现。

但这句表述也不严谨,不严谨在两个方面:

一是物价上涨只是通胀的表现之一,房价上涨、股价上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都是结构性通胀。

过去几十年,大量货币流向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导致股票价格上涨,房价上涨,这就是通胀。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或资产,便是通胀。过去几十年,不是没有发生通胀,只是通胀发生在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这恰恰证实了而不是证伪“通胀即货币现象”。

二是供应短缺、成本上升推动的价格上涨,并不是通胀。

如果是供应短缺,如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降低石油供应,导致油价上涨,带动大宗商品及物价上涨,这种现象并不是通胀。因为价格机制会产生调节作用,成本推动价格上涨,价格上涨激励供应增加,供应持续增加逐渐平抑价格。成本推动的高价格不可能长期维持,除非人为控制。弗里德曼厘清了通胀的概念,供应短缺导致的价格上涨,并不是真正的通胀问题。通胀的真正问题是货币超发。

历史上的通胀,尤其是恶性通胀,都是货币超发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我们以1970年代大通胀为例。美国人最开始以为通胀源自1973年的石油危机。石油危机引发石油短缺,导致短期内价格翻了数倍,整体价格大幅上涨。但是,后来经济学家发现,通胀并非源自石油危机。弗里德曼指出,成本推动价格上涨并不是真正的通胀,通胀的根本原因是60年代的货币超发,石油危机只是通胀螺旋的诱发因素。

二战后,凯恩斯式政策在美国是主流。但是,货币超发现象并不严重,政府的财政赤字控制的也比较好。主要原因是,当时联邦政府的财政扩张主要依赖于高税收,而不是财政赤字货币化。

但是,从1965年开始,高税收都无法支撑迅速扩张的财政赤字。当时的约翰逊总统提出了“大社会”计划,搞乡村建设,给黑人、少数裔及女性发福利。1965年到1969年,联邦支出总共增加55%,每年增加11%,而在此之前三年每年支出增加只有2%。

高税收无法支撑财政赤字,约翰逊总统只能向美联储融资,美联储在此后几年扩张了货币。1967到1968年间,M1增长了3%左右。货币超发引发了通胀,从1960年到1965年,通胀率都维持在1.6%以下的低水平。但是从1966年开始,通胀率大幅度上升:1966年飙升到3.01%,1967年回落到2.78%,1968年又反弹到4.27%,此后两年都在5%以上。

所以,从约翰逊时代开始,通胀已经跃跃欲试。到了尼克松时代,通胀压力越来越大。在整个职业生涯,尼克松都在与通胀作斗争。自称“在经济上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尼克松采取了干预主义办法,冻结食品价格,阻挠工会加薪。他规定工资增长率不得超过5.5%。但这些努力最终都失败了,通胀更加迅猛。

对于价格干预的失败逻辑,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有着清晰的解释。人为压低价格,打击了供给,供给减少加剧了供不应求,价格反而上涨。价格机制不起作用,价格难以自动平复。

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伯恩斯,曾是尼克松的经济顾问,给予了联邦财政融资过多的支持。尼克松错误的价格干预和伯恩斯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推高了通胀。

1972年至1973年,鸡蛋上涨49%,肉类整体价格上涨了25%。这是发生在石油危机之前的事情。石油危机到来后,通胀彻底爆发了。1973年通胀率为6.16%,1974年高达9.2%。

弗里德曼的通胀理论是最易理解的,任何东西供应远大于需求都会贬值,货币也是如此。

但是,问题是货币发行多少为超发?

弗里德曼的理论是基于费雪方程式之上,论证了货币流速长期恒定。但是,后来很多人(包括蒙代尔和张五常)提出,在弗里德曼的时代,金融投资规模小,尤其是国际外汇交易远不如今天频繁,货币流速也完全不同,并不是弗里德曼证实的“流速是稳定的”。

其实,在自由市场中,供应是多还是少,不是由人为决定的,也不是通过计算公式测算的或推理的,是由无数个自发性交易决定的。根据弗氏价格理论,货币是否超发,就看价格,看消费价格是不是上涨了,房价是不是上涨了,股价是不是上涨了,工资价格是不是上涨了,债券价格是不是上涨了,利率是不是下跌了,汇率价格是不是下跌了。

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2020年的美国,虽然消费价格和工资价格稳定,但是美股翻倍,房价大涨,债券价格上涨,利率长期“躺零”,这定然是货币超发,即通货膨胀。

7. 通货膨胀和通货萎缩,是政府疏导不利,还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通货膨胀 (1)定义。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这里的价格不是单一的某个商品或某种服务的价格,而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2)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被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又被形象地描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②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 ③结构性因素。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提高速度不同,发展趋势不同,与世界经济联系程度不同,但由于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开放部门转移,另一方面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却又要求在工资、价格等方面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和开放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3)影响。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随通货膨胀本身的发生类型、程度以及人们预期的不同而不同。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在社会的产量、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会产生复杂的影响。尤其是通货膨胀在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政治后果,是每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审慎处理的问题。 2 通货紧缩 (1)定义。通货紧缩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它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2)原因。从理论上讲,通货紧缩可能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生产能力总体性过剩。此时商品供过于求,出现物价持续下跌。 ②投资和消费预期变化。如果预期未来实际利率会降低、商品价格会下降,则投资者和消费者都会减少现期投资和消费,导致现期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跌。 ③政府紧缩预算,削减支出。这时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供求格局发生变化,从而容易引发通货紧缩。 ④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这会导致生产能力提高、成本下降,导致产品价格下跌。 ⑤汇率因素。如果一国高估本币汇率,会造成用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导致外部需求降低,出口下降;进而导致国内外向型企业开工不足,工人收入下降,个人购买力和需求下降,从而导致物价持续下跌。 ⑥货币政策变动。如果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使大量商品流向货币,可能会产生物价持续下跌。 ⑦金融体系效率低下或信贷过度扩张产生大量不良投资也会引起通货紧缩。 (3)影响。通货紧缩一旦发生,如若处理不当,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良影响。通货紧缩会加重债务人负担,抑制消费,增加银行不良资产,甚至形成经济衰退,陷入恶性循环。 比较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萎缩,是政府疏导不利,还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8. 我国政府在上一轮通货膨胀期间用到那些宏观调控的手段?

其实,CPI回落主要是翘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国际商品市场近期大幅下跌。当前国内通胀压力减轻,四季度通胀有望继续回落,但2009年通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本回答属◇蓶чī℡ 版权,谢绝粘贴}
西方国家兜底式规模空前的救援计划,始终是未来中长期内引发通货膨胀的潜在源头。就国内来看,几个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粮食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会否震荡后返身向上。因为市场流动性疏缓后,资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国经济没有出现新的产业亮点的话,只可能有三个去向,消费信贷、新兴市场和能源等资源市场。如此一来,商品市场反弹,从而对PPI产生新的推力。 2、财政能力的减弱将迫使政府放松价格管制,从而使积压已久的通胀压力释放出来。 3、制造业大量企业倒闭后,制造品的供给层面将产生新的通胀压力。 4、不得不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从货币供应层面推动物价上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