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为何加杠杆,现如何去杠杆

2024-05-12 07:48

1. 商业银行为何加杠杆,现如何去杠杆

商业银行加杠杆的大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信贷投放结束后,2009年开始信贷收紧,不少项目后续资金紧缺,银行为规避监管指标考核,通过银信合作变相拓展信贷业务。
从2010年至2013年期间,一些商业银行为规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借助银信、银保、买入返售等通道,通过受益权转让方式实现资产出表。
2013年,中国银监会出台8号文限制非标资产投向,同业和理财业务出现三新变化:一是资金开始由非标类资产转向债券等标准化资产,通过拉久期、降信用、加杠杆实现套利。二是理财资金通过配资进入二级市场,这一业务在2015年上半年达到顶峰。
2015年下半年股灾后规模略有下降,但至今仍是银行理财资金的重要投向。三是随着地方政府融资模式改变,大量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平台基金和PPP项目出现。银行理财产品进入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平台和PPP项目等。银行业从单纯的债权融资逐步股权融资或者类股权融资。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已突破原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进入更广阔市场。客观上,造成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多样性明显提高,风险管理和监管的难度也随之升高。

商业银行为何加杠杆,现如何去杠杆

2. 商业银行为何加杠杆,现如何去杠杆

 商业银行为何加杠杆,现如何去杠杆  商业银行加杠杆的大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信贷投放结束后,2009年开始信贷收紧,不少项目后续资金紧缺,银行为规避监管指标考核,通过银信合作变相拓展信贷业务。  从2010年至2013年期间,一些商业银行为规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借助银信、银保、买入返售等通道,通过受益权转让方式实现资产出表。  2013年,中国银监会出台8号文限制非标资产投向,同业和理财业务出现三新变化:一是资金开始由非标类资产转向债券等标准化资产,通过拉久期、降信用、加杠杆实现套利。二是理财资金通过配资进入二级市场,这一业务在2015年上半年达到顶峰。  2015年下半年股灾后规模略有下降,但至今仍是银行理财资金的重要投向。三是随着地方 *** 融资模式改变,大量 *** 引导基金、 *** 平台基金和PPP项目出现。银行理财产品进入 *** 引导基金、 *** 平台和PPP项目等。银行业从单纯的债权融资逐步股权融资或者类股权融资。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已突破原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进入更广阔市场。客观上,造成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多样性明显提高,风险管理和监管的难度也随之升高。
  海通宏观:为何去杠杆 如何去杠杆  杠杆资金需要缴纳融资费用,所以不会长期持有,而且,杠杆资金额度很大,股市的疯长疯跌多是杠杆资金的原因,所以只会扰乱证券市场。所以,必须去杠杆。  去杠杆不难,待杠杆资金入场后,大幅度砸盘,使杠杆资金爆仓。
  2016去杠杆怎么去?地方 *** 和企业如何去杠杆  在经济领域,“杠杆”就是通过借债,以较小的投入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例如个人融资融券、企业向银行借贷、 *** 发行国债、地方债等,都是“加杠杆”的行为。通俗地说,杠杆率就是债务负债率。适度的杠杆对经济有益,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速过快,反而会拖累发展,产生巨大的债务风险。  “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需要对过去放大了的过高的杠杆进行整治和调控,这也是通常所说的去杠杆。但去杠杆并不一定完全是做减法。在不同的产业领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应对经济增长乏力和 *** 债务上升时期的发展局面。因此去杠杆本质就是去负债、去投资风险。”  供给侧改革的“去杠杆”,从大处看,指的是去除“僵尸企业”,进而降低公共部门整体的杠杆率;从小处看,去的是产能低效企业的杠杆,这主要指的是产能过剩的部分国企。对于市场化程度高、效益良好的民营企业或是已经基本完成市场化改制的国企,国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杠杆率的。  首先,地方移中央,这本质上是一个信用增级过程。中央 *** 的财权比较大,但是地方 *** 的事权又比较大,很多本来应该由中央 *** 承担的事权都交给地方 *** 。由于中央 *** 的资产负债表总体来看非常健康,它能够发行或者代理发行项目债或者特别国债,把一部分符合标准的地方债务承接过来,而且中央 *** 的信用等级最高,所以融资成本最低。因此,2016年3%的赤字率对于 *** 来说,加杠杆的空间就要大很多了。当然,也需要适时安排给地方更多自主可支配的财力,目的是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情况。  其次,平台移开行。其实地方 *** 之所以杠杆特别大,预算内的“吃饭财政”不是一个大问题,主要是它的城市化建设功能。融资平台就是以土地为资本金的杠杆操作,一旦抵押品价格下降,那么一端是长期才能有微薄回报的基础设施资产,一端则是短期的银行借贷和性价比更差的影子融资。因此,地方融资平台可以把债务转给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银行(最大的中央融资平台)。
  中国的金融杠杆不足吗?应该如何实现杠杆化?有没有商业银行杠杆化这个说法。  中国金融市场的金融杠杆利用不足,主要从银行系统的存贷比,投资银行的杠杆率,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与 *** 的国债与gdp比率与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的比较来说明。具体的,我想知道要实现一个金融体系的杠杆化或着说是更好的利用金融杠杆主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特别地,我想知道商业银行的杠杆化又该怎样实现?因为商业银行本身受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约束,杠杆理论上不应高于12.5倍;同时我国在银行监管这块是比较严格的。要实现杠杆化,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有怎样的要求?具体起来又该是怎样操作呢?若说在中国,商业银行的杠杆化是个瓶颈。那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或者投资银行的杠杆化该如何进行呢?
  中国股灾如何去杠杆  A股牛市因杠杆而生,最高上涨幅度超过150%,其间推动股市上涨的资金不少是杠杆资金。杠杆起初得到默许甚至鼓励,官方媒体亦鼓吹“国家牛市”,当更多散户以及资金涌入市场之际,监管层却在6月突然强力驱逐杠杆资金,预期骤然变化之下,指数急速下挫。这是一个负向正反馈过程,担心杠杆检查从而卖出,而卖出压力越大导致更多融资盘被迫平仓,平仓资金的卖出进一步导致股指下挫,于是股灾酝酿而成。  至于救市成败,也在于杠杆。如果要成功,很可能不得不维持加杠杆,若任由股市继续下挫,其实是在降杠杆。7月初那个周末人心惶惶,我周日午夜写下一则专栏《强力救市?还是末日清算?》,夜班伦敦同事看了说能否明确一下是否应该救市——问题确实很复杂,我的心态也很矛盾,其实救市与否并非一个道德选择,而是一个现实两难,不救融资盘层层杀出必然血流成河,救市的话则意味着吹大泡泡,权衡之下,忍痛不救或许最终更为正确,但我预计最终 *** 会在压力之下出手。  时到今日,国人已经无需朴素的市场常识启蒙。事后来看,虽然预测到压力之下必然救市,但未曾意识到国家队入场开头几天居然不支败落。只有当股市指数成为稳定首义之时,清算恶意做空以及民间自发停牌复牌甚至公安部出面等招数之后,股指开始稳定。令人感慨的是,几天上涨之后,又有改变人生观的散户蠢蠢欲动,关于短线交易盈利50%等帖子再度席卷社交媒体。  还是那句老话,最终人们还是会走上自己擅长的道路,哪怕这条道路暂时看不到尽头。至于中国经济,其实也是一样道理。  三周之内,中国股市跌去18万亿元有余,市值损失超过十个希腊。有资深财经媒体人私下问询,股市跌去的究竟是不是真财富?提出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需要勇气,身边比比皆是一口斩钉截铁表示有或者没有的人,难免有理性的自负。谈股市是否蒸发财富,要点在于财富的定义为何。我认为财富本身是对资产的估值,上涨时刻的数字并非全是纸上富贵,下跌时刻的损失也不全都是真金白银,即下跌的损失与上涨的收益对应,资产或许依旧,但损失是确实是财富。人们通过价格代表集体判断,而价格在非常时刻往往由小部分边际买家决定——如同一座小区,哪怕一年只成交一套房屋,这套房屋的成交价很大程度就决定了其他房屋的价格,哪怕这些房屋的价值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这就是财富的变化。  也正因此,说股市涨跌只是虚拟经济变化,未免太过武断。股市繁茂湮灭之间,不仅使得国家杠杆转移到居民端的想法落空,反而迫使居民甚至企业更多考虑人民币之外的资产配置,这方面如果成为趋势,将会对于人民币形成空前压力,这是未来需要警惕的方向。至于此前热炒的资本账户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预计在在这次股灾之后,步伐将会放慢。目前如果还期待通过股市上涨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路,甚至在泡沫中去杠杆,那么显然是镜花水月。  当下核心问题在于,股灾对于对于实际经济影响几何?既然财富损失切实存在,股灾当然会影响实体经济,那么影响多大。目前不少经济学家觉得影响不大,估算逻辑主要有三条,分别是针对金融机构、消费以及居民财富而言。首先对金融机构影响不大,目前市场大致估计场内外融资约在4到5万亿人民币,对比之下金融机构潜在损失有限,有分析师估算极端情况亏损4千亿,但对比商业银行总资产131万亿元,可谓“九牛一毛”。其次是股市财富效应对于消费的影响,考虑到中国消费驱动主要在于收入,从消费数据来说没有明显影响,股市的财富效应对于经济影响不大。第三则是觉得炒股人数而言,股民介入股市的比例有限,那么不会进一步影响房地产等重大因素,因此影响不大。根据中国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5年一季度仅6%的中国家庭持有股票。  这三条理由代表了目前市场的主流逻辑,当然也不乏迷信唱空中国做空中国等惯性看法,价值不大,在此不做分析。上面三条理由,第二条成立,股市财富效应对于消费确实有限,虽然强调总需求的经济学家总是看重消费,其实从股市到消费的链条很长,亦如从消费到经济增长的链条很长一样。关于第一条与第三条,则需要仔细斟酌。  仅仅从数据层面看,银行资金直接入市确实不多,家庭层面持股看似不多(姑且不去质疑这一数据的准确性),这也使得多数人相信股灾不会蔓延到银行、房地产等领域,那么对于实体经济也影响不大。问题在于,经济是一个系统而不是各项简单加总等式,家庭和银行在实际经济之中并非分隔个体,家庭与银行资金间接进入股市的不可估算,经济体之间各个单元密切咬合,甲之支出即乙之收入,A之存款即B之负债;民间投资明显受到动物精神的驱动,而后者则与物质资产的财富估值密切相关。股灾消灭的财富不仅挫伤民间投资冲动,降低信贷抵押物价值,连带也压低未来投资回报预期,影响整体人民币资产的可能估值。更进一步,再加之金融体系风险厌恶程度上升、可预见性降低等等潜在影响,如此情况之下,单纯以直接进入股市数据考察股灾带来的损失,显得过于线性思维。  当极端情况爆发之际,惯常分析的逻辑就会出现漏洞。回看美国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岁末,当时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危机迹象,但是多数经济学家在费城美联储一项调查中还是预计2008美国会实现2.4%增长,事实上当年美国经济是负的3.3%。直到今天,多数人都知道美国金融危机起源于高杠杆,对于各类高杠杆“毒资产”印象深刻,但是如果从非 *** 负债而言,目前中国经济的杠杆率整体水平并不低于美国。  不仅股市如此,经济也是如此,杠杆仍旧是核心问题。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公司(Bridge water)创始人雷?戴利奥(Ray Dalio)对于去杠杆颇有心得,桥水以宏观对冲见长,而且也挺过了美国金融危机以及其后的衰退。他认为去杠杆有四个方式:财富转移、减少支出,债务重组、债务货币化。去杠杆一般是四种方式并存,往往意味着痛苦的过程,但是也有“美丽的去杠杆”,四种方式达到平衡,使得经济重新回归接近潜在生产率的过程,至于“丑陋的去杠杆”则也不罕见,要么过分紧缩引发大萧条,那么是恣意印钞引发大通胀,哪一种后果都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  无论丑陋还是美丽,长痛还是短痛,减少杠杆其实就三个门路,要么转移杠杆,那么清算债务,那么通过通货膨胀来减少杠杆比例。数据很重要,但是数据背后经济逻辑更为更重要。随着经济走软,越来越多人关心宏观数据,但多数人并不明确宏观数据往往具有滞后性。刚刚公布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速为7.0%,高于市场平均预测为6.8%,这看起来类似复苏的迹象,但与实际情况感受已经是冰火两重天,当前工业增加值目前仅仅为6.8%,与以往两位数增速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未来的去杠杆之路如何诞生?或许存在两种可能,要么类似80年代日本式的缓慢去杠杆,以漫长的低增长来熨平杠杆的伤害,要么类似90年代韩国式的通过金融危机方式,通过一次性清洗换得日后的重生。  无论哪一种道路,或许都不得不留意,日本韩国爆发危机之际的人均GDP以及人口结构都好于中国,具体分析可以看我两年前专栏《中国,下一站韩国》。  已经发生必然再发生,当股灾如预期爆发,当救市也如意料发生,当杠杆还没有完成清算之际,已经暴露的风险已经足以令人生畏,投资者应该更加小心没有完全暴露的风险。如同黑暗的剧院人头攒动,一旦突然有警报拉响,此刻应该如何做?逃走是一回事,搞清楚警报的原因也很重要,但没有明白状况就大呼别慌多少有点不负责任,至于抱怨拉响警报的人更是自欺欺人。在充分的信息没有暴露之前,不能抱怨人们做最坏的打算,此刻贸然断言乐观也可能带来误导。
   
  中国银行业今年是如何去杠杆的  你可以带上本人身份证,在上班时间到中国银行柜台办理或查询,中国银行服务热线 95566
  金融过度宽松结束 2017年银行业如何去杠杆  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五个主要任务中,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去杠杆方面的情况则稍显复杂。如何在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去杠杆的工作,将成为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
  
  
  如果M2仍旧处于放大的态势,银行业去杠杆的意义能有多大?MPA考核,首先要搞定自家的事情。再去管别家的事情。
  企业融资如何去杠杆降成本  融资能够降低成本吗?  能够分担公司的风险。  加入第三方监督,或许可以加强别人对企业成本运营的监管。  但不一定能够降低成本。
  地方 *** 和企业如何去杠杆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在发现杠杆原理后曾兴奋地写道。在经济领域,“杠杆”就是通过借债,以较小的投入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例如个人融资融券、企业向银行借贷、 *** 发行国债、地方债等,都是“加杠杆”的行为。通俗地说,杠杆率就是债务负债率。适度的杠杆对经济有益,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速过快,反而会拖累发展,产生巨大的债务风险。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地方 *** 和企业去杠杆势必会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因此有必要适当提高中央和居民杠杆来平缓地方和企业去杠杆带来的经济波动。  “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需要对过去放大了的过高的杠杆进行整治和调控,这也是通常所说的去杠杆。但去杠杆并不一定完全是做减法。在不同的产业领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应对经济增长乏力和 *** 债务上升时期的发展局面。因此去杠杆本质就是去负债、去投资风险。”  供给侧改革的“去杠杆”,从大处看,指的是去除“僵尸企业”,进而降低公共部门整体的杠杆率;从小处看,去的是产能低效企业的杠杆,这主要指的是产能过剩的部分国企。对于市场化程度高、效益良好的民营企业或是已经基本完成市场化改制的国企,国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杠杆率的。
   

3. 什么是商业银行杠杆率?

杠杆率是指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与权益资本的比率,杠杆率是衡量负债风险的指标,从侧面反映出的还款能力。杠杆率的倒数是杠杆倍数,杠杆倍数越高,越容易受到收益率和贷款利率的影响。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当企业盈利时,增加杠杆能扩大盈利,但是加的过多,风险就会上升。因此高杠杆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
杠杆率的优点:
引入杠杆率作为资本监管的补充手段,其主要优点为:
一是反映股东出资的真金白银对存款人的保护和抵御风险的作用,有利于维持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水平,确保银行拥有一定水平的高质量资本(普通股和留存利润)。
二是能够避免加权风险资本充足率的复杂性问题,减少资本套利空间。本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如果商业银行利用新资本协议的复杂性进行监管套利,将会严重影响银行的资本水平。有关数据显示,一些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杠杆比率出现背离。2008年年末,瑞士信贷(CreditSuisse)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3.1%,但杠杆比率只有2.9%;UBS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1.5%,杠杆比率却只有2.6%。通过引入杠杆率,能够避免过于复杂的计量问题,控制风险计量的风险。
三是有利于控制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过快增长。通过引入杠杆率,使得资本扩张的规模控制在银行有形资本的一定倍数之内,有利于控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过快增长。

什么是商业银行杠杆率?

4. 金融杠杆如何去杠杆?


5. 为什么说银行是高杠杆行业

因为高杠杆行业都是具有巨大风险的行业,而银行业经营的就是风险。如果某家银行风控较差,贷出去的钱收不回来,就会形成不良,当不良最终成为了损失类贷款,基本就要全部计提了,变成实质性的亏损,比如锦州银行、包商银行和恒丰银行,这些银行都是因为风控较差从而导致坏账无法收回,最终面临着巨额的亏损。而银行业的大的风险还不是坏账,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家银行而是因为坏账太多而破产的,而是因为被挤兑而产生流动性风险而破产的,比如中国第一家破产的银行海南发展银行。

为什么说银行是高杠杆行业

6. 银行杠杆什么意思

问题一:银行杠杆率是什么?  杠杆就是和跷跷板一样的,一头下去,另一头起来,如果支点不在中间,这头下去一点点,那头就抬起来很高。 
  所谓的杠杆率一般在期权、外汇保证金交易等里面比较常用。例如,你可以花1000美元就可以买到价值10万美元的英镑,等到英镑升值之后,你又可以出售手中的“英镑”,获取这价值10万美金的英镑所带来的买卖差价。这就是所谓的外汇保证金交易,其中10万/1000=100倍,就被称为杠杆率。如果在这笔交易中,美元兑英镑每增加(减少)1美元,则你的损失(收益)就增加100美元。 
  鼎字很辛苦,赚点分不容易。 
  
   问题二:银行去杠杆化是什么意思?  “银行去杠杆化”就是银行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问题三:银行业去杠杆化 是什么意思  银行业去杠杆化的意思就是,减少银行对投资客的支撑。因为我们知道,投机客用银行的杠杆的作用特别大,你比如说,如果说,如果不用银行的钱买房子,投机客,100万块钱的房子,你最多只能买,如果房子是100万,你最多只能买一套。如果用银行做杠杆,把首期降到10%。那么100万的房子,10万块买一套。你就可以买十套,放大10倍,也就是说你赚了10%,你就赚了100%,你赚了20%就赚了200%。 
  
   问题四:银行杠杆率、金融杠杆率是什么意思?  银行杠杆率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问题五: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是什么意思?  什么事杠杆效应呢?就是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经济化,即用较小的代价撬动较大的资源,放在机构里面可知当企业负债经营时,用较小的权益资产支持起了比较大的经营规模,由此产生“杠杆效应”。按这个逻辑,我理解的“去杠杆”就是指企业或经营主体主动降低资产负债率。如果这个理解从根本上就错了,请用力拍砖。 
  具体到银行,去杠杆不可能是减少存款,现在看来也只能压缩同业业务、表外业务了。银行是整个社会最大的资金来源,同业不让做,表外业务受限于资本压力短期内不可能全回到表内,这样看来全社会资金成本会上升。对银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难判定,因为我不清楚同业、表外业务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大还是风险大,请大家指教。但对依赖理财产品、同业业务等筹集资金的企业,短期内则是大利空。 
  有人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为了金融去杠杆,个人认为理解有误,应该是转移银行信用风险的举措。信贷资产属于银行资产,而卖资产无论如何不会降低银行的杠杆水平的。因为它和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来源根本就是两回事。不过,如果CLO能够常规化、可盈利,债务风险就能有效转移,那长期来看对银行业确实是一个利好。需要说明的是,CLO的开展,给银行带来信贷额度,如果不对这部分信贷流向进行指导控制,很可能资金又会流向 *** 融资平台。这样的话,反而不利于 *** 去杠杆了。

7. 银行去杠杆化是什么意思?

“去杠杆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而“杠杆”指“使用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企业和机构所采用,但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高杠杆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
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产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

扩展资料:
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当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去杠杆化时,一般不会对中国产生显著的负面效应。在这一问题上,中国经济目前受到的最严重的影响表现在,国际商业银行在缩减其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过程中,贸易信贷也受到了波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去杠杆化

银行去杠杆化是什么意思?

8. 是金融去杠杆 还是实体去杠杆

关于金融加杠杆和去杠杆的问题,市场讨论的非常的多,不过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相对完整的分析,市场的解读也比较混乱,为了帮助投资者理解和跟踪这个体系,我们撰写了这个报告。
  思路上主要是基于债券市场,对金融加杠杆的过程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简单拆分:
  1)负债端套利过程的持续,即理财与委外的扩张;
  2)央行利率走廊维持货币市场流动性的稳定与宽松;
  3)实体的刚兑,因为金融加杠杆,最终对应了实体信用的扩张。
  而这三个层次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比如理财与委外的扩张,在同业资金端,大致可以看成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广义拆借”变多,它与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松紧会有密切的关系,而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宽松与否也会影响到理财委外扩张的可持续性,因此未来这两个过程如何演变,是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流动性创造机制的变化将对债券市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就第三个层次,金融加杠杆最终加在实体上,因此实体经济的刚兑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如果实体开始去杠杆,信用条件恶化,也会影响到负债端的问题,比如今年4月份等。但之后刚兑持续,是债市上涨的重要条件,当然,房地产的上涨,也是金融加杠杆过程中的重要话题。
  当下的债券市场,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个逻辑,是“钱多+资产少”。钱多的含义,市场普遍认同的是理财(委外)资金多,而资产少,则是指满足收益率要求的安全的债券资产。
  如果理财资金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和居民的收入,那么从宏观上来说,“钱多、资产少”大致可以看成是“货币多,经济差”的代名词。这里的货币,不是基础货币,而是指广义货币,而从货币银行学的角度,我们知道广义货币,是通过基础货币派生的,而这个过程,需要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行为,或者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行为来实现,所以基础货币环境,也就是货币市场流动性环境的松紧,会对这个派生过程有重要的影响,而央行正是通过调控货币市场流动性,来影响这个派生过程,从而达到调控金融机构行为和实体经济的目的。
  回到债券市场,当下普遍的模式是理财资金持续扩张,并且委外的动力很强,非银行金融机构拿到这一笔钱,买入债券资产,再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加杠杆,这应该是一个相对简明的完整的过程。
  当下金融加杠杆和去杠杆,是市场讨论的最为热烈的名词,但什么是金融的加杠杆和去杠杆,却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这里我们不妨基于这个过程,对金融加杠杆的概念进行一些总结,我个人倾向于,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个层次,大致可以理解成为回购市场的融资层面。即金融机构买入债券,然后以债券作为质押,到回购市场上进行融资,这可能也是债券和贷款两者之间的一个关键区别,即同样作为企业的融资工具,但债券可以通过回购市场来提升杠杆。当下,回购市场的融资规模迅速扩张,并且金融机构多缩短负债的久期来进行杠杆操作,就是这个层面的加杠杆行为的体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