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在位时的成就(要求详细)

2024-05-21 06:20

1. 路易十四在位时的成就(要求详细)

使法国称为欧洲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亲政前成就:在三十年战争中战胜西班牙,平定投石党叛乱,结束法西战争(属于三十年战争范畴),与西班牙联姻。

亲政后成就:
军事方面,1667年至1668年与西班牙争夺南尼德兰(产权转移战争),1672年至1678年的法荷战争,1688年至1697年的大同盟战争,以及1702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促使贵族服从中央并进化成优秀的军官。前两次战争因为法国战胜,获得丰硕的战果;后两次大战法国一和一胜。1674年法国政府从一个私人企业手中买下了马提尼克岛。
政治方面,崇尚王权至上,“朕即国家”,并且用“君权神授”来为王权至上制造理论依据。路易十四对贵族实行高压政策,取消巴黎高等法院对国王敕令的指摘权,拒绝召开王国三级会议。废除了首相,并亲自选定了6位大臣。这6位大臣为国王出谋划策,最终决定的是路易十四本人。建造凡尔赛宫,让贵族们没有时间去管理地方的问题,慢慢地失去了地方的权力。对新教徒施加压力。
经济方面,推行重商主义,实行贸易壁垒,税收有商业税(aides, douanes)、盐税(gabelle)和土地税(taille)。当时法国过时的税收制度规定贵族和僧侣不必纳税,因此沉重的税务负担就完全落到农民和正在兴起的中产阶级(市民)身上了。
外交方面,与中国(清王朝)交好,向康熙派出使节。他们带来了浑天器等30箱科学仪器,他们献上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的疟疾,他们帮康熙就中俄东北边界问题进行谈判,他们参与绘制中国史首份现代化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积极参与欧洲各国纠纷,战争。
文化方面,建造凡尔赛宫,筹建法兰西油画雕塑学院、法兰西科学院、法兰西建筑学院,培育了古典主义喜剧奠基人莫里哀等一大批文艺巨匠,奖励多位政治家如孟德斯鸠与伏尔泰及其他经济学者所开创的政治思想。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文艺中心,还规定了西餐分餐制度。
发明高跟鞋,路易十四宫廷里的宫女经常在夜晚偷偷翻出宫墙参加舞会,为了禁锢这些不守规矩的女子,路易十四让工匠设计一种可以让宫女行动不便的鞋子,鞋匠于是将宫女的鞋跟加高,踩踏地板时会发出嘎吱声,来引起人们警觉,制止宫女偷跑的行为,没想到几个月之后,这些宫女便习惯了高跟鞋,并学会了如何穿着高跟鞋跳舞,也发现高跟鞋对拉伸腿型的好处,他们穿着这些鞋子继续出逃,参加贵族们的舞会,最终使得高跟鞋在上流中风行,路易十四本人得知真相后,也开始穿起了高跟鞋,只是他的鞋底是象征国王尊荣的红色。

路易十四在位时的成就(要求详细)

2. 路易十三的介绍


3. 路易十三的详细介绍

 “生命之水”必须经过数十年的陈酿过程才能形成干邑。陈酿过程中,“生命之水”经过细心培育,储存在橡木桶中,在适当的醇化环境中,橡木与白兰地进行全面的“交换作用”,互相揉合,若干年后才能变成金黄褐色的人头马特优干邑。酿制人头马干邑的关键,在于酒桶的木质。由于橡木独特的香味,经过长期的培育,储藏在橡木桶内的陈年干邑变得更为香醇丰厚。要想获得陈年佳酿,其中根本步骤是将生命之水储存在270至450升的酒桶内等其慢慢变成金黄色,才能称得上干邑。由于酒窖的自然温度、湿度、采光度等对干邑的蒸发和老化过程有重要影响。因此有经验的酿酒师会观察酒的酿制程度,时而保持湿润,时而令其干燥。通过这样的贮藏法,达到干湿平衡,酿成最香最醇的陈年美酒。 酒窖通常都是干邑酒商最重视的场所。他们给存放自己最珍贵的生命之水的酒窖取了个美丽的名字:天堂。一旦藏酿超过一定的年份,白兰地便很难再从橡木酒桶里得益了,而且,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使酒变质。于是到这一时期,酿酒师必须把酒从老橡木桶换到名为“简妮夫人”的大玻璃坛里,可以保持数十年避免与空气接触。 干邑必须陈年在质地合宜的橡木桶内储藏,吸收橡木的香气,这样酿造出来的酒一定是有架构、有层次、圆润且风格独特的干邑。干邑储存时间越久,挥发掉的就越多。法国人诗意地把这个蒸发过程称为“Part des Anges”:是天使把酒偷偷地喝掉了。因此,目前干邑地区一年要耗损约2000万瓶的生命之水。对于这笔支出,酿酒商却毫不吝啬,其目的只是为了酿制出更完美的顶级干邑。随着酒精的蒸发,会长出一种叫做Torula compniacensis 的黑色菌类,也正因为如此,酒窖的墙壁、屋顶都会呈现出黑色,酒液挥发得越多,颜色就越深。 品尝由生命之水精心调配而成的结晶:人头马路易十三干邑,享受顶级芳醇之旅,是感官刺激的一场盛宴。

路易十三的详细介绍

4.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什么成就最突出?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的成就是突出的。虽然他实行严格的书籍审查制度,但他资助了文学、艺术和科学。他在位期间,法兰西科学院、法兰西建筑科学院和法兰西喜剧院先后成立。艺术大师层出不穷,著名的有莫里哀、布瓦洛、拉•封丹、克洛德•贝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