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2024-05-04 17:03

1. 所见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出处:《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作。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扩展资料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所以,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所见

所见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2. 所见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

这是海子的一首诗,属于自由诗。
诗人除表现失落的情怀外,还有欣悦的、自尊的情怀,这从诗的第一、二层中可以感觉出来:秋天画面很美;王者目无旁人,他的领地是一片净土。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既拆开诗的各“板块”来品赏,又回味全诗总体氛围,理应体会到这些欣悦、自尊而又失落的思想感情。
海子诗《秋》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1987.
一、赏析如下:
首诗篇幅短小而意味深长。总共才6句,第一层(一、二句),呈现一幅画面,画面有两个镜头鹰在集合、鹰在言语,背景一大一小,小者是“神的家”,大者是“秋天”。
第二层(三句),呈现另一幅画面,“王在写诗”是一处静景,背景更简略,只有“秋天”。“秋天”如果换在另一种文体中或许指季节、天气,但在诗中尤其是本诗中,还有创造氛围、呈现画面的作用。
第三层(四、五、六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秋天的感受,既带感情,又含哲理。诗人已是第三次唱出“秋天深了”,一种反复行进、不断深化的诗语旋律,引带读者在体会自然深秋的感受的同时,也感悟人世沧桑,感悟生命的旺盛与零落。诗人除表现失落的情怀外,还有欣悦的、自尊的情怀,这从诗的第一、二层中可以感觉出来:秋天画面很美;王者目无旁人,他的领地是一片净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既拆开诗的各“板块”来品赏,又回味全诗总体氛围,理应体会到这些欣悦、自尊而又失落的思想感情。

3. 所见是一首反映什么的诗

《所见》是一首反映童真童趣的诗。诗中作者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刻画出了一个顽皮天真的牧童形象,突出了牧童的天真活泼,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边唱边走,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正在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儿童的生活,塑造了一个无忧无虑的小牧童的形象。诗人一开始便写了小牧童的动态,体现出他的放肆;接着写了小牧童的静态,突显出他的专注。整首诗由静到动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将小牧童的天真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的结尾并没有说牧童怎么样捕蝉,是否捕捉到,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遐想。这首诗看似是作者在抒发生活的感受,实则作者是通过牧童来表现出自己的“真性情”。

所见是一首反映什么的诗

4. 所见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

《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所见牧童①骑黄牛,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 忽然闭口立⑦。[

5. 所见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在什么?

所见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樾(yuè):树阴凉儿。意欲:想要。捕:捉。鸣:叫。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下来呢!
  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所见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在什么?

6. 所见是一首反映什么的诗篇,我还知道什么也是这类古诗

《所见》是一首反映童真童趣的诗。诗中作者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刻画出了一个顽皮天真的牧童形象,突出了牧童的天真活泼,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池上》、《咏鹅》、《幼女词》、《小儿垂钓》也是反映童真童趣的诗。
1、《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幼女词》唐·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5、《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 所见是一首反映什么的诗篇,我还知道什么也是这类古诗?

《所见》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我还知道描写儿童的诗词有:
《宿新市徐公店》
宋 ·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
清 ·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儿垂钓》
唐 ·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
清 ·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池上》
唐 ·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
先秦 · 列御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
《牧童》
唐 ·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 ·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杨氏之子》
南北朝 · 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村晚》
宋 ·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 ·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牧童诗》
宋 ·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稚子弄冰》
宋 ·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
宋 ·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牧童词》
唐 · 李涉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幼女词》
唐 · 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观村童戏溪上》
宋 ·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与小女》
唐 · 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巴女谣》
唐 · 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

所见是一首反映什么的诗篇,我还知道什么也是这类古诗?

8. 所见是描写什么的古诗

所见 
【清】 袁 枚 

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
立。 

【注释】 
⑴ 
: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
的
。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
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 

(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人。著有《
山房文集》与《
》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
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
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