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2024-05-04 06:24

1. 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一、卢延排,男,生于1992年12月,中共党员,2015年9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2018年9月进入甘孜州中级人民法院工作,2019年4月至今派驻甘孜州石渠县长须干玛乡莫日村。
强化村级阵地建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牧区要发展,牧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石渠县长须干玛乡作为雅砻江上游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仍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依法治理的主阵地。
牧民易地搬迁政策实施后,原长须干玛乡莫日村村级活动室离乡政府、牧民搬迁地长达20公里,远且存在严重地质灾害风险。为解决这一难题,卢延排带领村支两委积极谋划,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基层党员及村民的意见建议。
二、旦正,男,藏族,41岁,群众,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致富带头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驻村干部的宣传下,旦正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新观念。他坚决不当贫困户,从思想上改变“等靠要”的想法,在驻村干部的安排下,他在公路建设项目中当小工,同时带领乡亲务工,带动贫困群众坚定信心、理清思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2. 请问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有哪些?

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有毛相林开凿绝壁天路,刘虎让百姓喝安全水,白玉莹推动蒙古族刺绣,李玉北耳南扩,张小娟下乡扶贫。
1、毛相林做为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立志改变全村贫穷闭塞的“宿命”,1997年起带领乡亲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千米长的“绝壁天路”。
路修通后,他又带头引路、誓拔穷根,因地制宜,历时15年,带领村民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士气,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倍。他43年不改初心使命,不屈不挠、苦干实干,铸就了“下庄精神”。曾获“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

2、刘虎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2016年11月任职以来,为实现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目标,解决当地各族群众因水致病、因病致贫的问题,他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在发现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仍坚持奋战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线。
2020年5月,工程全面通水并投入使用,47万各族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的历史。因耽误治疗及劳累过度,刘虎同志病情恶化,左眼失明、瘫痪在床。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脱贫攻坚创新奖”。

3、白晶莹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她积极推动蒙古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筹划建立国内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等。
无偿设计制作出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免费提供给广大绣工及返乡就业大学生使用,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逐步完善了蒙古族刺绣产业的组织架构,共带动科尔沁右翼中旗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带领贫困地区农牧民妇女开拓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4、李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他也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
2012年以来,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5、张小娟系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2008年6月,她主动放弃北京工作,毅然回到深度贫困的家乡工作,在舟曲泥石流抢险救灾现场一线入党。她遍访全县208个村的所有贫困户,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被干部群众称为“藏乡好女儿”“群众知心人”。
2018年底,舟曲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8.24%下降至6.31%。2019年10月7日晚,张小娟在下乡扶贫返回县城途中,因车辆坠河不幸殉职,年仅34岁。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3. 什么是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

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有毛相林开凿绝壁天路,刘虎让百姓喝安全水,白玉莹推动蒙古族刺绣,李玉北耳南扩,张小娟下乡扶贫。
1、毛相林做为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立志改变全村贫穷闭塞的“宿命”,1997年起带领乡亲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千米长的“绝壁天路”。
路修通后,他又带头引路、誓拔穷根,因地制宜,历时15年,带领村民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士气,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倍。他43年不改初心使命,不屈不挠、苦干实干,铸就了“下庄精神”。曾获“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

2、刘虎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2016年11月任职以来,为实现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目标,解决当地各族群众因水致病、因病致贫的问题,他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在发现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仍坚持奋战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线。
2020年5月,工程全面通水并投入使用,47万各族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的历史。因耽误治疗及劳累过度,刘虎同志病情恶化,左眼失明、瘫痪在床。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脱贫攻坚创新奖”。

3、白晶莹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她积极推动蒙古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筹划建立国内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等。
无偿设计制作出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免费提供给广大绣工及返乡就业大学生使用,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逐步完善了蒙古族刺绣产业的组织架构,共带动科尔沁右翼中旗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带领贫困地区农牧民妇女开拓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4、李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他也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
2012年以来,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5、张小娟系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2008年6月,她主动放弃北京工作,毅然回到深度贫困的家乡工作,在舟曲泥石流抢险救灾现场一线入党。她遍访全县208个村的所有贫困户,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被干部群众称为“藏乡好女儿”“群众知心人”。
2018年底,舟曲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8.24%下降至6.31%。2019年10月7日晚,张小娟在下乡扶贫返回县城途中,因车辆坠河不幸殉职,年仅34岁。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什么是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

4. 关于脱贫攻坚的事例是什么?

一、毛相林
男,汉族,61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
作为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拔除穷根,是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代表。原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外出只有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自199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

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致富路,2019年,下庄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让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观。2016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二、旦 正
男,藏族,41岁,群众,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致富带头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驻村干部的宣传下,旦正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新观念。他坚决不当贫困户,从思想上改变“等靠要”的想法,在驻村干部的安排下,他在公路建设项目中当小工,同时带领乡亲务工,带动贫困群众坚定信心、理清思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他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充分运用乡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等平台,带领一大批乡亲通过务工实现了脱贫。在他的带领下,恰曲纳村涌现多个争先脱贫的典型。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拼搏和辛勤劳动成功实现脱贫致富,为进一步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付凡平
女,汉族,48岁,群众,陕西省宜川县蒙恩农产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她被称为“黄土地上最倔强的女人”。18岁时,一场大火使她失去双手、容颜被毁,一夜之间失去3位亲人。后又因患胃癌、丈夫意外受伤,让本就潦倒的生活更加艰难。

2015年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她搭乘电商扶贫快车,先后创办了“云果飘香”宜川县蒙恩农产品、陕西蒙恩优选电子商务、杨凌蒙恩优选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公司年销售额由50万元增至3500万元。
她致富不忘众乡亲,资助2名残疾贫困学生,建立蒙恩优选扶贫助残平台,创办蒙恩优选智能供应链,优先吸纳残疾人、贫困户就业,并帮助乡亲建网店60多个,带动620余名残疾和贫困群众创业就业。
四、王传喜
男,汉族,52岁,中共党员,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20多年前,代村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村集体负债近400万元。1999年王传喜上任,立志带领乡亲们“拔穷根,摘穷帽”。
他迎难而上,带领党员群众把代村发展成为集体经济强、村民生活富的先进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2019年村集体经济总产值达到30亿元,村集体纯收入1.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万元,比20年前翻了30多倍。

王传喜坚持边发展边用发展成果扶贫,2012年以来,先后建设“印象代村”等6个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了党建、科技、资金、人才等多种扶贫办法,帮助200多个村、10000多个贫困户稳定脱贫,扶贫总投资超过1亿元。
五、王昭权
男,苗族,50岁,群众,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四坳村村民。
王昭权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主动脱贫的意志和助人脱贫的义举,书写了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脱贫致富传奇。他克服身体障碍,手脚并用养牛,实现年收入2万元以上。

2018年1月,他主动申请“脱贫”并牵头成立村里第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动乡邻共同把肉牛养殖向周边村寨辐射壮大。目前,全镇养牛专业户已达776户,其中贫困户306户,肉牛存栏2185头,户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
他乐于“现身说法”,向干部群众分享不等不靠、不争不要、不屈不挠的精神及养殖经验。他的事迹被制作成视频在全县365个村展播,有力鼓舞并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5. 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有哪些?

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有毛相林开凿绝壁天路,刘虎让百姓喝安全水,白玉莹推动蒙古族刺绣,李玉北耳南扩,张小娟下乡扶贫。
1、毛相林做为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立志改变全村贫穷闭塞的“宿命”,1997年起带领乡亲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千米长的“绝壁天路”。
路修通后,他又带头引路、誓拔穷根,因地制宜,历时15年,带领村民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士气,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倍。他43年不改初心使命,不屈不挠、苦干实干,铸就了“下庄精神”。曾获“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

2、刘虎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2016年11月任职以来,为实现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目标,解决当地各族群众因水致病、因病致贫的问题,他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在发现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仍坚持奋战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线。
2020年5月,工程全面通水并投入使用,47万各族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的历史。因耽误治疗及劳累过度,刘虎同志病情恶化,左眼失明、瘫痪在床。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脱贫攻坚创新奖”。

3、白晶莹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她积极推动蒙古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筹划建立国内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等。
无偿设计制作出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免费提供给广大绣工及返乡就业大学生使用,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逐步完善了蒙古族刺绣产业的组织架构,共带动科尔沁右翼中旗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带领贫困地区农牧民妇女开拓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4、李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他也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
2012年以来,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5、张小娟系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2008年6月,她主动放弃北京工作,毅然回到深度贫困的家乡工作,在舟曲泥石流抢险救灾现场一线入党。她遍访全县208个村的所有贫困户,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被干部群众称为“藏乡好女儿”“群众知心人”。
2018年底,舟曲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8.24%下降至6.31%。2019年10月7日晚,张小娟在下乡扶贫返回县城途中,因车辆坠河不幸殉职,年仅34岁。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有哪些?

6. 2020年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有哪些?

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有毛相林开凿绝壁天路,刘虎让百姓喝安全水,白玉莹推动蒙古族刺绣,李玉北耳南扩,张小娟下乡扶贫。
1、毛相林做为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立志改变全村贫穷闭塞的“宿命”,1997年起带领乡亲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千米长的“绝壁天路”。
路修通后,他又带头引路、誓拔穷根,因地制宜,历时15年,带领村民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士气,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倍。他43年不改初心使命,不屈不挠、苦干实干,铸就了“下庄精神”。曾获“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

2、刘虎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2016年11月任职以来,为实现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目标,解决当地各族群众因水致病、因病致贫的问题,他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在发现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仍坚持奋战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线。
2020年5月,工程全面通水并投入使用,47万各族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的历史。因耽误治疗及劳累过度,刘虎同志病情恶化,左眼失明、瘫痪在床。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脱贫攻坚创新奖”。

3、白晶莹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她积极推动蒙古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筹划建立国内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等。
无偿设计制作出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免费提供给广大绣工及返乡就业大学生使用,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逐步完善了蒙古族刺绣产业的组织架构,共带动科尔沁右翼中旗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带领贫困地区农牧民妇女开拓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4、李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他也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
2012年以来,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5、张小娟系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2008年6月,她主动放弃北京工作,毅然回到深度贫困的家乡工作,在舟曲泥石流抢险救灾现场一线入党。她遍访全县208个村的所有贫困户,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被干部群众称为“藏乡好女儿”“群众知心人”。
2018年底,舟曲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8.24%下降至6.31%。2019年10月7日晚,张小娟在下乡扶贫返回县城途中,因车辆坠河不幸殉职,年仅34岁。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7. 脱贫攻坚十佳感动人物事迹有哪些?

有:
一、丁建华
男,回族,59岁,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党支部书记。
旱天岭村是个移民搬迁村,为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丁建华毅然放弃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工作,担任旱天岭村党支部书记。
为了给村民蹚出一条成熟的增收路子,他带头养鸡、养羊、养牛、养兔子,最终找到了肉牛养殖这个符合旱天岭村实际的脱贫产业。村民贷款养牛,他用自己的财产进行担保;有村民遭遇意外无力还贷,他主动帮村民偿还本息。
6年来,他累计为全村担保贷款6000余万元,并替贫困乡亲偿还本息200余万元,为此他耗尽家产,还背上了几十万元外债。他自己钻研兽医技术,成为村里的“牛保姆”,免费为村民养殖的肉牛看病。通过发展肉牛养殖,旱天岭村1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0元。
截至2019年底,旱天岭村536户184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
二、马金莲
女,汉族,35岁,群众,山西省吕梁市懿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金莲原是吕梁山区一名贫困家庭妇女,2016年,她参加了政府组织的护理护工培训,结业后到北京就业,从一名保洁员干起,经过自身努力成长为家政公司的业务经理。2017年,她返乡创业,注册成立吕梁市懿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
2018年,她又创办职业培训学校,累计培训1700余人,帮助900余人就业,带动200多个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马金莲是农民自主创业并带人脱贫致富的杰出代表。先后荣获“全国最美家政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脱贫攻坚奖”等称号。
三、王文成
男,蒙古族,65岁,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宝昌镇边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王文成所在的太仆寺旗为国家级贫困县,他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甘于奉献,吃苦在前,立足边墙村实际谋发展,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依托产业项目支撑、财政资金支持,求真务实、艰苦创业,到2019年全村贫困群众均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人均收入达到1.7万元,271户69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08%。
他敢于啃下硬骨头,聚焦土地承包经营权矛盾突出问题,完成土地的重新分配。填废坑建大棚,动员村民迅速完成光伏项目用地征地,推动光伏发电项目落地,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立了太仆寺旗昌祺红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入社村民114户340人,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
打造集生态观光、农俗体验、特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俗游示范村。成立了太仆寺旗首个中药材协会,带动50余户贫困户增收,为妇女、中老年劳动力提供季节性务工的场所,有效增加村民收入。如今的边墙村景美、人富,百姓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四、王传喜
男,汉族,52岁,中共党员,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20多年前,代村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村集体负债近400万元。1999年王传喜上任,立志带领乡亲们“拔穷根,摘穷帽”。
他迎难而上,带领党员群众把代村发展成为集体经济强、村民生活富的先进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2019年村集体经济总产值达到30亿元,村集体纯收入1.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万元,比20年前翻了30多倍。
王传喜坚持边发展边用发展成果扶贫,2012年以来,先后建设“印象代村”等6个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了党建、科技、资金、人才等多种扶贫办法,帮助200多个村、10000多个贫困户稳定脱贫,扶贫总投资超过1亿元。
五、王昭权
男,苗族,50岁,群众,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四坳村村民。
王昭权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主动脱贫的意志和助人脱贫的义举,书写了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脱贫致富传奇。他克服身体障碍,手脚并用养牛,实现年收入2万元以上。
2018年1月,他主动申请“脱贫”并牵头成立村里第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动乡邻共同把肉牛养殖向周边村寨辐射壮大。目前,全镇养牛专业户已达776户,其中贫困户306户,肉牛存栏2185头,户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
他乐于“现身说法”,向干部群众分享不等不靠、不争不要、不屈不挠的精神及养殖经验。他的事迹被制作成视频在全县365个村展播,有力鼓舞并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脱贫攻坚十佳感动人物事迹有哪些?

8. 2020脱贫攻坚有哪些经典的人物事迹?

1、张保才
张保才,四川种都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员工,农学硕士。他扎根农村八年,凭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参与蔬菜产业规划,给当地群众传授蔬菜培养技术知识,指导田间生产;
开展技术培训,积极主动利用各种资源联系蔬菜销售,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张保才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称号。
2017年,种都高科与简阳市(现东部新区)董家埂镇深洞村村委会共同建立了约40亩的蔬菜展示园区。张保才和同事们一起,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摸索每季蔬菜的最佳播种期、定植期。
为克服新建园区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他们在蔬菜大棚内育苗,自己动手铺设电热线,首次在深洞村通过电加热的方式育出健壮的番茄、辣椒、茄子、黄瓜等幼苗。
张保才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联系村委会,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会议和现场相结合的方式,对种植户、附近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已先后开展了30多场培训,参加培训的村民超过4000人。
张保才不仅向村民们详细讲解各茬口蔬菜安排特点、不同蔬菜大类管理细节和要点等技术知识,还多次深入种植户的田间地头,实际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张保才的积极争取,种都高科入驻深洞村后全部聘用贫困户担任生产工人,并按季节进行人员轮换。仅此一项,每位贫困户每年平均可以增加收入26800元,有力地助推了深洞村的脱贫攻坚工作。

2、曾文玉
曾文玉,成都东部新区芦葭镇扶贫办、经济办主任。
曾文玉负责的经济办、扶贫办任务重、责任大。建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落实脱贫攻坚“四级帮扶体系”,创新“1+N+1”帮扶机制,推出“贫困户积分考核办法”。
在一肩挑起引导全镇经济发展的“箩”的同时,她又一肩挑起脱贫攻坚不落一人的“筐”。
曾文玉创新模拟第三方“督查”,“下深水”,不打招呼,主动出击,模拟第三方机构,下村入户到群众身边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三年来,她制作脱贫攻坚“暗访视频”约300分钟,解决问题约100项。
要想脱贫奔康,发展产业是关键。曾文玉与镇农业中心工作人员一起,深入田间地头,组织技术交流,鼓励农民种植草莓。芦葭镇成立草莓合作社,申请注册草莓商标,草莓种植从2016年的“0”到2018年的“1000”亩,增加产值约1200万元。
为落实全方位帮扶,曾文玉建起低保、特困、60岁以上老人、五保、残疾人等弱势贫困户的动态管理台账,建立贫困学生动态管理台账。“三免一补”、“雨露计划”、“百工技师”、贫困户就医报销等政策一一得到落实。
曾文玉还牵头实施能力扶贫提升行动,整合职业培训资源,采取定向、订单等培训方式,加大对有就业能力的贫困劳动者的择业观念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对有就业培训需求的贫困人口应培尽培。
曾文玉组织开展“以‘典’带面·感恩教育”宣讲活动,通过发动、宣传、评选、表彰、巡回宣讲5大步感化教育贫困户,把典型事迹编成了快板,把说教与会变成故事会,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
为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政策,解决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曾文玉和同事们一道,想出三个“精囊妙计”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她还深入实施社会扶贫,积极对接北京邮储银行帮扶芦葭镇的20名贫困家庭学子。

3、肖鹏
肖鹏,成都青白江区福洪镇龙王村党支部书记。他长期在农村工作,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
自青白江区实施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以来,肖鹏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解决农村实际困难,全力推动全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肖鹏注重加强宣传,深入各组调查研究,确定帮扶对象。他充分利用广播、微信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充分保障了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他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龙王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他对本村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道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有了很深的认识。
肖鹏积极引导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因地制宜种植中药材川明参和黄精,并把劳动力技能培训这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让有生产经验的农户传授经验,指导种植。
他还大力支持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引导贫困户养殖生猪、山羊,种植水果、蔬菜。在肖鹏的带领下,龙王村优化了产业结构、村民拓展了增收渠道。
肖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为群众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当暴雨引发山体滑坡导致村道受阻、村民们无法通行时,他因为担心山上的村民采摘的农产品无法运出来而吃不进睡不着。他连夜联系挖掘,一大早便组织群众疏通道路,以解群众后顾之忧。
“群众利益无小事”是肖鹏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他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原则,拼尽全力为农村群众服务,为农村发展出力。


4、张瑾
张瑾,成都简阳市人民法院审管办副主任、青工委主任,2018年6月派驻简阳市禾丰镇安全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驻村伊始,张瑾便发动全村党员组建党员先锋队,全覆盖走访入户,宣传政策法律,收集社情民意,粘贴“连心卡”,拉近干群距离。
她建立微信村群收集意见建议,一有空就在村里四处走访,全面掌握村情民情,带着村社干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张瑾还注重多方听取意见了解实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撰写对策建议。
作为社区规划师,张瑾走访乡贤,实地勘察村里的自然风光及人文古迹,挖掘本村红色文化、民间文化资源。她还提出“水墨桃源 四季安全”的社区治理定位,并设计改造方案,全力展示安全村的特色。
张瑾还千方百计争取帮扶资金,推动实施太阳能路灯安装、党群服务中心优化升级、安和小区风貌改造等项目。
为推进农村诉源治理工作,她率先在村级配置“诉讼服务通”设备,精心培育业主委员会等自组织,在田间地头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小事不出村”。
为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张瑾把发展方向瞄向了特色产业。她带领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多方考察,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推动安全村成立四季绿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引驻企业共同打造300亩多穗石柯(甜茶)种植基地,双方出资入股、企业保底收购,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1583人受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6人)。
张瑾还作为产品“代言人”,参与第一书记带货直播等活动,推进农产品进超市、进机关、进展览、进社区、进小区。疫情期间,张瑾建立安全村农产品微信群,链接城乡、平衡供需,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组织村民抢收蔬菜支援武汉13家医院。
张瑾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全面推进安全村乡村振兴工作,先后被评为成都市、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荣获简阳市农村改革先进个人、乡村振兴青年标兵称号。

5、吴志成
吴志成,四川省浙江商会副会长、成都市双流欣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简阳成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草莓种植20余年。
吴志成始终把群众脱贫致富奔康主动扛在肩上,全力助推简阳市金马镇经济发展、产旅融合和乡村振兴。
2016年,吴志成受邀到金马镇考察扶贫工作。在了解到金马镇土壤适合种植草莓、蔬菜等经济作物之后,吴志成下决心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传授草莓种植技术,带领金马镇的乡亲们共同致富。
吴志成在金马镇桤木村建立草莓种植实验基地,主动吸纳贫困户和有意愿群众种植大棚草莓,为他们免费提供种植、滴灌、药物使用等技术,并负责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回购销售。
对确实困难的群众,吴志成的公司采取先帮助垫付种苗、农资等费用,待草莓产出后,公司在收购款中进行抵扣。
这些举措极大解决了贫困户种植草莓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种植草莓收益良好,且没有资金上的后顾之忧,金马镇的群众,特别是广大贫困户种植草莓的热情高涨,金马镇草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9年底,吴志成带领金马镇群众种植了1000余亩大棚草莓,亩纯利润2万元以上。

金马镇桤木村是2014年省定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325人。吴志成牵头成立金马镇双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农户”模式,在桤木村大力发展草莓种植,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助推全镇贫困户家庭增收致富,在吴志成的建议下,金马镇在成立双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又在各村建立分社,就近提供长期就业岗位和短期用工岗位。3年时间内,合作社安置1000余人就业,惠及近200个家庭近2000余人次,真真正正帮助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