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郊和王安石的资料

2024-05-05 15:46

1. 关于孟郊和王安石的资料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OK
 
   解析: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出身官宦之家,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第四名。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1069年宋神宗时任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变法。1070年升任宰相。由于新法中关于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阶级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 *** ,在民间由于改革推行难度大,反而对一般民众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又遭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敌视。使得他在民间形象一直不佳。在1074、1076年两次被罢免职务。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被排挤)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江苏南京)。 
 
 20世纪俄国 *** 领导人列宁称赞他为「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为人特立独行。据载,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普遍认为苏洵的《辨奸论》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苏轼和王安石也历来不睦,王安石好做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民间也有不少两人斗智的故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张建封镇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贞元十七年(801),任为溧阳尉。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0岁 
 
 时,因母死去官。郑余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唐人认为孟诗是“元和体”的一种,“元和已后”,“学矫激于孟郊”(李肇《唐国史补》)。唐末张为作《诗人主客图》,以他为“清奇僻苦主”。宋诗人梅尧臣、谢翱,清诗人胡天游、江□、许承尧,写作上都受到他的影响。对孟诗的评价,持褒义论的,韩愈、李观以后,有贯休、黄庭坚、费衮、潘德舆、刘熙载、陈衍、钱振□、夏敬观等;持贬义论的,有苏轼、魏泰、严羽、元好问、王□运等。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又多苦语。苏轼称之“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后来论者便以孟郊、贾岛并称为苦吟诗人代表,元好问甚至嘲笑他是“诗囚”(《论诗三十首》)。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编刊,黄丕烈所藏北宋蜀本,已不可见。陆心源所藏汲古阁影宋精本,今归日本。通行本有汲古阁本,闵刻朱墨本。《四部丛刊》影印杭州叶氏藏明弘治本。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注释有陈延杰《孟东野诗注》,夏敬观选注《孟郊诗》。事迹可参考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夏敬观《孟东野先生年谱》、华忱之《唐孟郊年谱》。 
 
 游子吟 
 
 作者:【孟郊】 年代:【唐】 体裁:【乐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 
 
 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关于孟郊和王安石的资料

2. 王安石与孟郊的资料

分类:  资源共享 
   问题描述: 
  
 我们最近要学习一篇王安石的诗和一片孟郊的诗,分别是:泊船瓜舟和游子吟,是能告诉我关于这两个人的或这两首诗的资料??????????????????(当然了,都找到更好)
 
   解析: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出身官宦之家,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第四名。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1069年宋神宗时任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变法。1070年升任宰相。由于新法中关于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阶级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 *** ,在民间由于改革推行难度大,反而对一般民众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又遭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敌视。使得他在民间形象一直不佳。在1074、1076年两次被罢免职务。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被排挤)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江苏南京)。 
 
 20世纪俄国 *** 领导人列宁称赞他为「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为人特立独行。据载,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普遍认为苏洵的《辨奸论》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苏轼和王安石也历来不睦,王安石好做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民间也有不少两人斗智的故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父庭玢,任昆山县尉时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张建封镇徐州时,郊曾往谒。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贞元十七年(801),任为溧阳尉。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0岁 
 
 时,因母死去官。郑余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唐人认为孟诗是“元和体”的一种,“元和已后”,“学矫激于孟郊”(李肇《唐国史补》)。唐末张为作《诗人主客图》,以他为“清奇僻苦主”。宋诗人梅尧臣、谢翱,清诗人胡天游、江□、许承尧,写作上都受到他的影响。对孟诗的评价,持褒义论的,韩愈、李观以后,有贯休、黄庭坚、费衮、潘德舆、刘熙载、陈衍、钱振□、夏敬观等;持贬义论的,有苏轼、魏泰、严羽、元好问、王□运等。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又多苦语。苏轼称之“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后来论者便以孟郊、贾岛并称为苦吟诗人代表,元好问甚至嘲笑他是“诗囚”(《论诗三十首》)。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编刊,黄丕烈所藏北宋蜀本,已不可见。陆心源所藏汲古阁影宋精本,今归日本。通行本有汲古阁本,闵刻朱墨本。《四部丛刊》影印杭州叶氏藏明弘治本。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注释有陈延杰《孟东野诗注》,夏敬观选注《孟郊诗》。事迹可参考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夏敬观《孟东野先生年谱》、华忱之《唐孟郊年谱》。
 
 游子吟 
 
 作者:【孟郊】 年代:【唐】 体裁:【乐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 
 
 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3. 谁能告诉我王安石的和孟郊的的诗意?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谁能告诉我王安石的>和孟郊的>的诗意?
 
 是小学六年级语文书上的14课>.
 
   解析: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游子吟 
 
 孟郊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注释]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 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 
 
 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谁能告诉我王安石的和孟郊的的诗意?

4. 谁知道王安石、孟郊写的什么诗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孟郊诗全集 
 
 卷372_1 「列女操」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卷372_2 「灞上轻薄行」孟郊 
 
 长安无缓步,况值天景暮。相逢灞浐间,亲戚不相顾。 
 
 自叹方拙身,忽随轻薄伦。常恐失所避,化为车辙尘。 
 
 此中生白发,疾走亦未歇。 
 
 卷372_3 「长安羁旅行」孟郊 
 
 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 
 
 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 
 
 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 
 
 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 
 
 卷372_4 「长安道」孟郊 
 
 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 
 
 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 
 
 卷372_5 「送远吟」孟郊 
 
 河水昏复晨,河边相送频。离杯有泪饮,别柳无枝春。 
 
 一笑忽然敛,万愁俄已新。东波与西日,不惜远行人。 
 
 卷372_6 「古薄命妾」孟郊 
 
 不惜十指弦,为君千万弹。常恐新声至,坐使故声残。 
 
 弃置今日悲,即是昨日欢。将新变故易,持故为新难。 
 
 青山有蘼芜,泪叶长不干。空令后代人,采掇幽思攒。 
 
 卷372_7 「古离别(一作对景惜别)」孟郊 
 
 松山云缭绕,萍路水分离。云去有归日,水分无合时。 
 
 春芳役双眼,春色柔四支。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 
 
 卷372_8 「杂怨(一作古乐府杂怨)」孟郊 
 
 忆人莫至悲,至悲空自衰。寄人莫剪衣,剪衣未必归。 
 
 朝为双蒂花,莫为四散飞。花落还绕树,游子不顾期。 
 
 夭桃花清晨,游女红粉新。夭桃花薄暮,游女红粉故。 
 
 树有百年花,人无一定颜。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闲。 
 
 贫女镜不明,寒花日少容。暗蛩有虚织,短线无长缝。 
 
 浪水不可照,狂夫不可从。浪水多散影,狂夫多异踪。 
 
 持此一生薄,空成万恨浓。 
 
 卷372_9 「静女吟」孟郊 
 
 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 
 
 君子易求聘,小人难自从。此志谁与谅,琴弦幽韵重。 
 
 卷372_10 「归信吟」孟郊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卷372_11 「山老吟」孟郊 
 
 不行山下地,唯种山上田。腰斧斫旅松,手瓢汲家泉。 
 
 讵知文字力,莫记日月迁。蟠木为我身,始得全天年。 
 
 卷372_12 「游子吟(迎母漂上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卷372_13 「小隐吟」孟郊 
 
 我饮不在醉,我欢长寂然。酌溪四五盏,听弹两三弦。 
 
 炼性静栖白,洗情深寄玄。号怒路傍子,贪败不贪全。 
 
 卷372_14 「苦寒吟」孟郊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壮阴夺正阳。苦调竟何言,冻吟成此章。 
 
 卷372_15 「猛将吟」孟郊 
 
 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秋鼙无退声,夜剑不隐光。 
 
 虎队手驱出,豹篇心卷藏。古今皆有言,猛将出北方。 
 
 卷372_16 「伤哉行」孟郊 
 
 众毒蔓贞松,一枝难久荣。岂知黄庭客,仙骨生不成。 
 
 春色舍芳蕙,秋风绕枯茎。弹琴不成曲,始觉知音倾。 
 
 馆月改旧照,吊宾写馀情。还舟空江上,波浪送铭旌。 
 
 卷372_17 「怨诗(一作古怨)」孟郊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 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鸣山更幽。 
 
 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 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 
 
 春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残菊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 
 
 入塞 
 
 荒云凉雨水悠悠,鞍马东西鼓次休。 
 
 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出塞 
 
 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 
 
 棋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示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 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 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 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 寄书应是雁南征。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 遗曲。 
 
 南乡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菩萨蛮集句 
 
 海棠乱发皆临水,君知此处花何似?凉月白纷纷,香风隔岸闻。 
 
 啭枝黄鸟近,隔岸声相应。随意坐莓苔,飘零酒一杯。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南乡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 遗曲。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阁! 
 
 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 
 
 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菩萨蛮。集句 
 
 海棠乱发皆临水,君知此处花何似?凉月白纷纷,香风隔岸闻。 
 
 啭枝黄鸟近,隔岸声相应。随意坐莓苔,飘零酒一杯。 
 
 --------------------------------------------------------------------------------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棋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春夜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示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革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5. 王安石和孟郊的资料,有谁知道?求求你,告诉我!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王安石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孟 郊(751~814),字东野,唐武康人,故居武康西郊(今清河桥村)。早年参加诗僧皎然在湖州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
 
  贞元七年(791)秋,在湖州举乡贡。次年赴长安应进士试,不中。九年再应试,又不中。十二年第三次赴考,始中进士。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欣喜之情。十六年到洛阳参加锥选,出任漂阳县尉。任职期间,常乘驴带吏,遨游县南名胜投金漱、平陵城,放情山水,日落方归,公务多废。县令派假尉代职,分其半俸。二十年毅然辞官,奉母寓居常州。
 
  
 
  元和元年(806),故相郑余庆为河南尹,荐郊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居洛阳立德坊。九年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荐其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八月十九日赴任,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友人张籍等私溢为贞曜先生。
 
  郊为人耿介倔强,仕途失意,坚持操守,贫寒终身。其诗有盛名,人称苦 吟诗人。所作乐府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广为后人传诵。韩愈称他为继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的优秀诗人。同代诗人李观在《与梁肃补阙书》中说:“郊之五言诗,其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李肇《国史补》说:“元和以后,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可见孟诗在诗坛上的影响。
 
  北宋宋敏求编《孟东野诗集》10卷行世。南宋景定三年(1262)武康县令国材、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秦禾都题词作序,并用宋敏求本重版印行。
 
 孟 郊(751~814),字东野,唐武康人,故居武康西郊(今清河桥村)。早年参加诗僧皎然在湖州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
 
  贞元七年(791)秋,在湖州举乡贡。次年赴长安应进士试,不中。九年再应试,又不中。十二年第三次赴考,始中进士。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欣喜之情。十六年到洛阳参加锥选,出任漂阳县尉。任职期间,常乘驴带吏,遨游县南名胜投金漱、平陵城,放情山水,日落方归,公务多废。县令派假尉代职,分其半俸。二十年毅然辞官,奉母寓居常州。
 
  元和元年(806),故相郑余庆为河南尹,荐郊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居洛阳立德坊。九年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荐其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八月十九日赴任,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友人张籍等私溢为贞曜先生。
 
  郊为人耿介倔强,仕途失意,坚持操守,贫寒终身。其诗有盛名,人称苦 吟诗人。所作乐府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广为后人传诵。韩愈称他为继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的优秀诗人。同代诗人李观在《与梁肃补阙书》中说:“郊之五言诗,其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李肇《国史补》说:“元和以后,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可见孟诗在诗坛上的影响。
 
  北宋宋敏求编《孟东野诗集》10卷行世。南宋景定三年(1262)武康县令国材、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秦禾都题词作序,并用宋敏求本重版印行。
 
 孟 郊(751~814),字东野,唐武康人,故居武康西郊(今清河桥村)。早年参加诗僧皎然在湖州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
 
  贞元七年(791)秋,在湖州举乡贡。次年赴长安应进士试,不中。九年再应试,又不中。十二年第三次赴考,始中进士。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欣喜之情。十六年到洛阳参加锥选,出任漂阳县尉。任职期间,常乘驴带吏,遨游县南名胜投金漱、平陵城,放情山水,日落方归,公务多废。县令派假尉代职,分其半俸。二十年毅然辞官,奉母寓居常州。
 
  元和元年(806),故相郑余庆为河南尹,荐郊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居洛阳立德坊。九年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荐其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八月十九日赴任,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友人张籍等私溢为贞曜先生。
 
  郊为人耿介倔强,仕途失意,坚持操守,贫寒终身。其诗有盛名,人称苦 吟诗人。所作乐府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广为后人传诵。韩愈称他为继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的优秀诗人。同代诗人李观在《与梁肃补阙书》中说:“郊之五言诗,其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李肇《国史补》说:“元和以后,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可见孟诗在诗坛上的影响。
 
  北宋宋敏求编《孟东野诗集》10卷行世。南宋景定三年(1262)武康县令国材、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秦禾都题词作序,并用宋敏求本重版印行。
 
 孟 郊(751~814),字东野,唐武康人,故居武康西郊(今清河桥村)。早年参加诗僧皎然在湖州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
 
  贞元七年(791)秋,在湖州举乡贡。次年赴长安应进士试,不中。九年再应试,又不中。十二年第三次赴考,始中进士。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欣喜之情。十六年到洛阳参加锥选,出任漂阳县尉。任职期间,常乘驴带吏,遨游县南名胜投金漱、平陵城,放情山水,日落方归,公务多废。县令派假尉代职,分其半俸。二十年毅然辞官,奉母寓居常州。
 
  元和元年(806),故相郑余庆为河南尹,荐郊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居洛阳立德坊。九年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荐其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八月十九日赴任,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友人张籍等私溢为贞曜先生。
 
  郊为人耿介倔强,仕途失意,坚持操守,贫寒终身。其诗有盛名,人称苦 吟诗人。所作乐府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广为后人传诵。韩愈称他为继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的优秀诗人。同代诗人李观在《与梁肃补阙书》中说:“郊之五言诗,其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李肇《国史补》说:“元和以后,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可见孟诗在诗坛上的影响。
 
  北宋宋敏求编《孟东野诗集》10卷行世。南宋景定三年(1262)武康县令国材、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秦禾都题词作序,并用宋敏求本重版印行。
 
 孟 郊(751~814),字东野,唐武康人,故居武康西郊(今清河桥村)。早年参加诗僧皎然在湖州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
 
  贞元七年(791)秋,在湖州举乡贡。次年赴长安应进士试,不中。九年再应试,又不中。十二年第三次赴考,始中进士。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欣喜之情。十六年到洛阳参加锥选,出任漂阳县尉。任职期间,常乘驴带吏,遨游县南名胜投金漱、平陵城,放情山水,日落方归,公务多废。县令派假尉代职,分其半俸。二十年毅然辞官,奉母寓居常州。
 
  元和元年(806),故相郑余庆为河南尹,荐郊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居洛阳立德坊。九年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荐其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八月十九日赴任,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友人张籍等私溢为贞曜先生。
 
  郊为人耿介倔强,仕途失意,坚持操守,贫寒终身。其诗有盛名,人称苦 吟诗人。所作乐府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广为后人传诵。韩愈称他为继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的优秀诗人。同代诗人李观在《与梁肃补阙书》中说:“郊之五言诗,其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李肇《国史补》说:“元和以后,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可见孟诗在诗坛上的影响。
 
  北宋宋敏求编《孟东野诗集》10卷行世。南宋景定三年(1262)武康县令国材、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秦禾都题词作序,并用宋敏求本重版印行。

王安石和孟郊的资料,有谁知道?求求你,告诉我!

6. 王安石和孟尝君

       王安石和孟尝君是两个时代的人,本无什么关系,但因为王安石写了一篇短文,二人就有了交集。文章字数不多,录于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此文确是短小精悍。王安石“唐宋八大家”的称号亦非浪得虚名,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其它经典诗文,于个中爱好者更是耳熟能详。唉!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氏发出这么一通议论,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其非谬哉?
  
      “引车卖浆者”流能说出这样的话吗?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会去议论孟尝君么?“士大夫”恐怕还不敢轻易涉及这个题目。
  
            “引车卖浆者”,即便说出这样的话也是无聊的“俏皮嗑”,不被“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白眼算是捡了个便宜。而“士大夫”们不把他们送进“精神病院”也可谓幸运之至。
  
        王安石何许人也?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几度“参知政事”,位高权重。而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门客三千”,一时人杰。
  
        王安石品评孟尝君,效应自是非同凡响。一个“下里巴人”,去点评“阳春白雪”估计是会被人笑掉下巴的吧。既使是一位资深的花草爱好者去品评花之王者的牡丹恐怕也有被讥讽的嫌疑。
  
         王安石的文章自不必说。文章虽短,影响深远,“捧臭脚”,“顺风接气”者络绎不绝。“脚”不是“臭脚”,但无论如何香艳,一直捧着“把玩,总是一种病态。“气”不一定就污,可顺风去接,也不是太雅的举止。
  
       孟尝君做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确也有过人之处。所谓人杰者,必有超脱的眼光。“鸡鸣狗盗”虽为人所诟病,然而正有很多人为“鸡鸣狗盗”而不得也。
  
      至若“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乃“荆公”一家之言,这和“阐截之争”的“披毛戴角”一说,如出一辙。
  
      “荆公”的正道最终也是付之于沧桑的东流,而孟尝君的逸闻趣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至于那些寂寂无名者,多被历史的长河冲刷殆尽,层层淤积在河床之下。而王荆公和孟尝君们却在历史的天空上星芒闪耀,辉映古今。
  
        这恐怕也不仅仅是文章和行事出人意表的缘故,其身份地位也许更是关键之所在。司马公之“侠客列传”,荆轲,聂政,要离之徒,其言行往往以生命为代偿。“王子”,“庶民”,其分明也!司马公以“显位”为“佚名”作,何其伟哉!“王、孟”者,非其“名位”,独以“言行”,必湮没无闻久矣!
  
           散道氏曰:“星耀非其下沉,必悬而上处,是以明也。”